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大陸到島嶼,東南亞各式古代手稿足以媲美歐洲中世紀福音書

從大陸到島嶼,東南亞各式古代手稿足以媲美歐洲中世紀福音書
馬來半島手稿(19世紀),筆者攝於馬來西亞伊斯蘭藝術博物館。Photo Credit:張雅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吉隆坡持續南向,印尼的爪哇和峇里島手稿同樣令人感到振奮,爪哇手稿《潘集王子傳奇故事》(Panji Tales Manuscripts)已於 201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記憶,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

手稿(Manuscript)顧名思義就是手工書,東南亞國家的各式古代手稿足以媲美歐洲中世紀的福音書,從上世紀90年代就被關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和寮國等國或自行成立研究機構,或與國外研究單位合作,進行手稿的整理與收藏並建立資料庫,如泰國施琳通公主人類學中心(Princess Maha Chakri Sirindhorn Anthropology Centre)的「泰西手稿資料庫」和「泰國銘文資料庫」、寮國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Laos)的「寮國手稿數位圖書館」、英國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東方書稿組」、印尼倫塔數位圖書館(Lontar Digital Library)、美國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的「峇里數位圖書館」,以及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萊頓大學圖書館數位藏品」等多個機構,都典藏東南亞數位手稿,如貝葉經、馬來手稿、爪哇手稿或伊斯蘭手稿等。

這些手稿為何重要?因為它是古代的百科全書,內容廣涉宗教、文學、祭儀與醫藥知識,具備歷史、文學、宗教、族群與藝術價值,尤其是手工繪製的經典,多數是紀錄聖者(如上帝、神、阿拉、佛陀等)的啟示或箴言的手抄本,具有宗教價值,因此被視為聖物,各地信眾或以精緻圖案裝飾其間,用來表達對經典的虔誠敬意,同時也體現出手稿的珍貴性。

我之前接觸手稿的經驗,主要來自於大陸東南亞的傣泰族群,因為緬甸、泰國、寮國、和中國雲南都有貝葉經文化,他們禮敬貝葉經並相信鈔刻經典具有功德,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便有「賧坦」的獻經習俗,在固定節日由各戶鈔錄經書並敬獻至佛寺,再請僧侶為獻經者誦念,達到禮佛和累積功德的目的,這類鈔刻佛經的習俗,至今仍流傳於東南亞南傳佛教國家,也造就各地語文所鈔刻的貝葉經(如孟文、泰文,傣文及寮文等)得以流傳至今。

傣泰族群的手稿製作方法與命名方式因各地的植被和習慣而略有不同,以泰國為例,泰國人將「手稿」和「貝葉經」這兩類手工書統稱為「古代書籍」(หนังสือโบราณ,nangsue boranAntiquarian Book),一般而言,泰國的手稿尺寸較貝葉經來得大,手稿慣用鵲腎樹(ต้นข่อย/ ton khoi,Streblus asper Lour)的樹皮纖維製成折疊書,所以稱為鵲腎樹書,泰南則慣稱為為樹皮書(หนังสือบุด/ nangsue but,Bud Book)。由於手稿的紙張有白紙與黑紙之別,故可區分為白皮手稿和黑皮手稿兩種類型,白紙為樹皮原色,一般顏料均可書寫其上;黑紙則是在白紙製作過程中加入炭元素,書寫時,常以白色鉛筆、雄黃或顏料和水書之。

¹Ï1_®õ°ê¶Â¥Ö¤â½Z
Photo Credit:張雅粱
泰國黑皮手稿,筆者攝於叻丕府Wat Khanon的大皮影戲博物館。

至於貝葉經則是選用棕櫚科的貝葉棕(貝多羅樹)的葉片為媒介,因貝葉棕葉可防菌,所以自古就被用以抄經、敘事與記載。貝葉棕葉經處理後成為乾燥貝葉,當地居民會用木筆書刻於貝葉,之後再以黑油墨塗刷其上,完成顯色。書刻後的貝葉會打洞、穿線,集結成冊,如果內容記載的是重要經典或文獻,人們還會在貝葉經的前後加上木板,用來保護貝葉經。

¹Ï2_®õ°ê¨©¸­¸g
Photo Credit:張雅粱
泰國貝葉經,筆者攝於朱拉隆功大學總圖。

在泰國各地、寮北和雲南西雙版納,我看過不少的貝葉經,或存放於佛寺藏經閣、博物館,甚至朱拉隆功大學和清邁大學的圖書館都有珍藏貝葉經,但貝葉經再怎麼防菌耐放,還是不易保存,所以上述國家都設有貝葉經保護機構,收藏善本並予以數位化,像泰國曼谷的「脆弱貝葉經基金會」(Fragile Palm Leaves Foundation)就是以保存、複製和翻譯貝葉經為目標的非營利組織,旨在於促進保護貝葉經,落實數位典藏。

啟動保護貝葉經的原因,除了經文本身的價值外,還有來自於社會變遷的挑戰;由於國家語言政策的變革,新世代不再學習傳統貝葉經上所書寫的古文(老傣文、ㄈ 等),致使知識難以傳承;加上繁忙的工商社會,多數信眾或僧人紛紛改用貝葉經印刷品獻佛、課誦,讓鈔刻佛經的習俗趨向沒落,這是城鄉發展下所面臨的文化傳承問題,除非當地的文化政策支持,才能稍緩文化瀕危的現象,像中國於2008年將貝葉經製作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政府支持下,雲南西雙版納文化館就曾舉辦過多屆「貝葉經製作技藝傳承人培訓班」,這是以公權力保護文化傳承的做法之一,所以現下走進版納,還能看到耆老在佛寺前鈔刻貝葉經的身影。

¹Ï3_¼d°ê¦ò¦xÂøg»Õ¡]¤â½Z«O¦s¤¤¤ß¡
Photo Credit:張雅粱
寮國佛寺藏經閣(手稿保存中心),筆者攝於琅勃拉邦Vat Souvannapoumaram
¹Ï4__¶³«n¯Ï¦Ñ©ó¦ò¦x«e®Ñ¨è¨©¸­¸g
Photo Credit:張雅粱
雲南耆老於佛寺前書刻貝葉經,筆者攝於西雙版納。

繼續從大陸東南亞往島嶼東南亞走,不同的民族與宗教造就不同的手稿風采。2017年我行旅至吉隆坡,走訪東南亞最大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馬來西亞伊斯蘭藝術博物館(Islamic Arts Museum Malaysia),館內有多個不同主題的展廳,包含建築、室內設計、武器、紡織品、器物、繪畫、書法及手稿等,那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伊斯蘭各式藝術及其手稿,當下對於幾何圖形所開啟的視覺空間,覺得震撼。我跟一般台灣人一樣,生活中鮮少接觸到伊斯蘭文化,直到進入星馬,才讓我體會到不同的文化衝擊。

¹Ï5_°¨¨Ó¥b®q¤â½Z¡]19¥@¬ö¡^
Photo Credit:張雅粱
馬來半島手稿(19世紀),筆者攝於馬來西亞伊斯蘭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