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洪席耶《感性配享》導讀:如何釐定現代性的意涵?在什麼意義下美學跟政治有關?

洪席耶《感性配享》導讀:如何釐定現代性的意涵?在什麼意義下美學跟政治有關?
Photo Credit: Petitfestival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為法國哲學家洪席耶濃縮其政治美學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廣泛流行的一部作品,問世以來,已成為影響遍及政治學、文化研究、藝術理論、社會運動的必讀書目。

文:戴遠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約聘助理教授)

【導讀】《感性配享》與美學政治的射程

《感性配享:美學與政治》(Le partage du sensible: esthétique et politique)這本由訪談而成的小書,可以說概括了洪席耶多年來對美學與政治的研究,探討在什麼意義下美學跟政治有關,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釐定現代性的意涵。由於篇幅短小,讀者或會發現洪席耶許多說法未及展開。因此,若能循洪席耶多年來的思考脈絡來看,相信有助理解書中的觀點。

廣義而言,「現代性」(modernity)一般認為指西方十八世紀以來形成的時代,新的世界觀出現,政治擺脫君主制,社會階級逐漸變得平等,經濟生產越來越大比例由工業化和機器主導,各門藝術都獨立發展起來,如繪畫、雕塑、舞蹈以及後來發明的攝影和電影,各種文學體裁如小說、戲劇和詩作等有意識地探討和展現各自的特色。因此,現代性很多時候連繫著覺醒、進步、自由或解放等意味。

至於「現代主義」(modernism)則多指十九世紀以來的文學、建築和藝術等方面創新的美學風格。例如著名的藝術史家宮布利希(Ernst Gombrich)在《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裡,主張藝術史的分期只能從後人回溯來斷定,身在某一個時代當中的人們,往往並不知道有一股新的美學風格正在興起,會長遠改變整個文化。他就觀察到在法國大革命後,越來越多藝術家開始擺脫工匠的地位,開創新的美學風格。

他更把十九世紀末的三位畫家,塞尚(PaulCézanne)、梵谷(Vincent van Gogh)和高更(Paul Gauguin)視為現代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反抗傳統繪畫技法,各自以獨特的風格挑戰傳統,並相應啟發了後來的立體主義(cub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和原始主義(primitivism)藝術。[1] 他亦把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視為挑戰現代主義的運動,也就是說,當後現代主義出現時,現代主義就成為過去。[2] 因此,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都是藝術史的分期概念。

然而,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既然現代性象徵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深層轉變,現代主義又橫跨各門藝術,有什麼理由使我們統稱它們為「現代」?純粹因為不同類型的藝術繪畫、建築、雕塑,乃至後來的攝影和電影,和文學作品等約莫在同時間出現創新的風格?即使是同在同一時間創新,各門藝術間又有什麼連繫?它們有互相影響嗎?

當我們打開洪席耶的書,不難發現他以另一個角度來回答上述問題,也就是從分析不同時代裡,各門藝術所展現的不同體制(régime),從而解釋何謂現代性。在二○一五年的訪談中,洪席耶說:「我的工作以整體地批判現代主義和現代性為起點。」[3] 現代性作為問題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它指向一個爭議頗大的藝術文化史現象,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性象徵自由和解放,若只是把現代性視為帶有目的論的(teleological)歷史進程,則會導向宣告進步尚未滿意,或已然終結,踏入衰退。

追求不斷突破的前衛藝術(avant-garde)傾向宣告進步未停,與之相反,另一些論者著重批判社會現狀,傾向宣告現代性已經走向衰敗,例如美國藝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就主張現代性早已衰敗,資本主義和極權主義政府製造出大眾樂於接受的媚俗品味(Kitsch),而非真正的藝術。[4] 因此,現代性的涵意並非只是藝文界會關心的議題,而是關乎對社會現狀和人類自由的思考,乃哲學家不可忽視的問題。

長年研究政治哲學和藝術哲學的洪席耶,並不是採取歷史分期的進路來解釋現代性,而是從理論的角度來分析現代各門藝術的實踐有什麼共同點,與前現代又有什麼分別。在《感性配享》和其他作品裡,我們會發現他把藝術劃分為三種體制。體制(régime)一詞,在日常法文裡可指政制、社會體制或規章條例等。

洪席耶之所以用體制一詞,而不用藝術思想(pensée)、精神(esprit)、質料(matière)或場域(champ),相信他想突出各種藝術實踐(pratiques)內部展現的規則或特點與外部社會政治的制度,兩者互相呼應而劃分出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在這個脈絡裡來理解藝術家的動機、作品的質料和安排布置所展現的意義。

要探討如何成就人類自由和社會解放,就必須考察藝術的各種體制,也就是藝術作品和其構成的環境兩者不同的形態和關係,因此,藝術作品本身有一定的政治意涵,政治的意思在此並不是指藝術家有政治動機或其作品傳遞了政治訊息,而是指把現實的時間和空間再加以劃分(repartage),從而令不同的人接觸到或接觸不到某些事物,某些意義成為可見或不可見,某些活動可被准許或不准許,既可以是挑戰,也可以是服從既有的時間和空間的劃分。

洪席耶為此創造了一個說法來分析藝術創作本身展現的劃分作用——「感性配享」(partage du sensible),「感性」在法文有可被感知、敏感或合適的意思,[5]「配享」有劃分和共享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對可感之物加以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