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級國民A》:「前」上級國民為何掉到社會底層,成為三一一重災區工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是作者赤松利市第一本紀實隨筆,記錄他在災區重建最前線擔任「土木工人」與「輻射除污員」的親身經歷,除了敘述底層社會的人性百態,同時直言不諱地道出低階工人不只遭到資方與社會的剝削與歧視,彼此之間也存在著階級之分、鬥爭欺凌。
文:赤松利市
(前略)
那天晚上,我也沒有直接回宿舍,索性在買晚餐便當的生活合作社休息區看書,待到打烊才離開。
之後回到宿舍,K已熟睡。從此以後,我每天過著清晨四點出門,晚上在生活合作社待到打烊的日子。所以,儘管我們住在同一間宿舍,但在那之後,我只有在工地才會看到K。
回到煤油暖爐的話題。
由於K把暖爐搬到自己房間,我被迫在二月寒冬中的石卷,過著沒有暖氣的生活。
可能有讀者看到這裡會納悶,買台二手台電暖器不就好了?電暖器買不起的話,總還有電毯可用吧?
但別忘了,那裡可是瀕臨廢棄的老房子,要是用了電暖設備,總電源會立刻跳掉。
增加電壓也是一個方法。這點我當然知道。
但這麼做的前提是必須找K商量。就算不找他商量,也得趁他在家時施工才行。
有個詞叫做深惡痛絕,完全是我當時對K的心情寫照。我絲毫無法忍受在他醒著的時間,和他同時待在那棟受詛咒的宿舍。
我已做好心理準備,與其聽他強詞奪理、指指點點,我寧可在天寒地凍的石卷,度過沒有暖氣的冬天。
儘管心意已決,但石卷的冬天實在不容小覷。我在用來代替睡衣的運動服底下,穿上我所有的衛生褲,脖子圍上毛織頸套,套上厚厚的襪子,捲著棉被睡覺,即使如此,深夜時依舊冷到難以成眠。
這樣再三嫌棄對房東很過意不去,但我必須再次強調,那裡快成廢屋了,不是冷風從縫隙灌入屋內這麼簡單,而是整棟屋子都籠罩在刺骨寒氣中。
每到凌晨兩、三點我就會被凍醒。玻璃窗發出劈劈啪啪的結凍聲響,也吵得我睡不著覺。
所以,即便首班車六點後才來,我仍不敵寒氣,提早出門。
如此這般,我過起了超克難的生活。半夜出門縮起身子以抵擋石卷的寒風,直奔離家最近車站的便利超商。在那兒買了咖哩麵包後,前往車站圓環設置的多功能無障礙廁所,坐在馬桶上,吃下微波爐加熱過的咖哩麵包,喝著熱騰騰的罐裝咖啡,直到車站開門之前,用閱讀來消磨時間。
這間多功能無障礙廁所是極好的密閉空間,比冷風直灌的宿舍要強,身穿工程專用防寒服躲在這裡,比躲在棉被裡舒適多了。雖說舒適,但也沒有舒服到能放鬆打盹。不知反覆讀過多少次的文庫本,是我當時唯一的心靈綠洲。我只能逃到書中的故事,來忘卻現實的痛苦。
我倆敗給了貧窮
不,是敗給了世間
您一定在想,我怎麼突然開始唱起演歌來了。
上述歌詞摘自昭和四十九年(一九七四年)發售的歌曲,「初代櫻與一郎[1]」那首〈昭和枯萎的芒草〉的頭兩句。
由現代的角度來看(關起門來說,在當時也是),這是一首由外貌不甚亮眼——套句流行語就是「顏值不高」的男女雙人演歌團體所演唱的歌曲。
但可千萬別小看這首歌。它在發售隔年的昭和五十年瘋狂大賣,最後創下一百五十萬張的銷售紀錄,並在同年的Oricon公信榜拿下單曲排行第一名的耀眼成績。
這首歌發售的前一年,即昭和四十八年,日本剛結束了自昭和二十九年以來長達十九年的高度經濟成長期。
因此,這首歌道出了國民所得逐年成長、謳歌太平盛世的時代,已然靜靜落幕的淒涼。
所謂的高度經濟成長期,也是日本被讚頌為「東洋奇蹟」的年代。
昭和三十一年(一九五六年)誕生的我,就是在這樣的時代中長大。
這首歌發售當時,我年僅十八;奇妙的是,我認為它更符合現在的時代。
請各位再看一下後面的歌詞。
連這座城市也追趕著我倆
不如死了倒乾淨
因為我倆已全力活過,心中了無牽掛
連花也開不了,我倆是枯萎的芒草
連花也開不了,我倆是枯萎的芒草
怎麼樣?是不是心有戚戚焉?
讀過前面的人肯定心想,我為何甘願忍受這種生活待遇?為何不向主管申訴?既然月收入是四十萬日圓,為何不向離婚的前妻說明自身困境,請求通融呢?各位一定感到很奇怪吧。
但這就叫「順應時勢」。
不是放棄也不是自暴自棄。當人類面對大環境發生的緩慢變化,不自覺就會順應時勢。
您還是無法接受嗎?那麼,請想想您自身的處境。
勞動型態改革?保障終身職?人生百年時代來臨?
可笑至極!政府高呼這些改革口號,請問各位的身邊可有發生任何變化?
雇用非正式員工成為常態,政府又導入移民政策,工作機會和賺錢商機都在不斷流失,不是嗎?與此同時,社會福利制度卻不斷退步。
每次消費稅調漲,政府都說是為了保障基本福利。實際上,年金受領年齡提高的問題總是吵得沸沸揚揚、沒有定論。政府甚至還考慮調降受領金額。增課消費稅背後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降低營利事業所得稅。
政治家貪污的新聞如家常便飯天天上演,卻沒有人站出來接受問責。嘴上說會負責,實際上卻躲躲藏藏,或是動用特權住進醫院的特別病房,在這段期間,議員的薪水還是一毛不少地匯入戶頭。
您以為只有做工的人心眼特別狹小?
社群網站上不也充斥各種謾罵批評嗎?
有許多人匿名批評誹謗別人或其他國家,而他們提出所謂的結論,不外乎是有問題要自己負責,對吧?
您說日本是美麗的國家?
電視節目總愛播出外國觀光客讚美日本的畫面,想必有不少國民光看外國讚揚日本的言論就醉了吧。
觀光立國?
要蓋五十棟外國人眼中世界一流的高級飯店?
請問如此高級的飯店,各位當中又有幾個人住得起呢?
政府掃蕩白牌計程車[2]時,被逮捕的全是老年人。
換作「上級國民」,就算在池袋撞死一對母子也不會被抓。[3]
開車橫衝直撞的理由竟然是「法國餐廳的訂位快來不及了」。
住在這樣的日本,各位卻不曾真正動怒,也不曾用自己的腦袋來思考。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