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流浪犬貓餵食禁不禁?農委會首開線上會議,正反方激辯TNR、安樂死

流浪犬貓餵食禁不禁?農委會首開線上會議,正反方激辯TNR、安樂死
Photo Credit: Andrey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餵食浪浪是「愛心」,但這個行為對其他野生動物卻可能是「殘忍」。在農委會舉辦的線上會議中,有人指出餵食貓狗就是在打破生態承載量,也有人認為友善動物才是進步象徵,甚至安樂死議題和TNR的效果都上了談判桌......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鄭雅云報導

我國是否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由於輿論陷入兩極,9月27日農委會舉辦線上直播會議,邀集雙邊支持者對話。長達三小時的激辯後,雙方唯一的共識是「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並勉強同意「生態敏感區」內的遊蕩動物原則上禁止餵食,並應移除。

今年6月,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兩則提案引發社會討論,分別是「我國應禁止餵養流浪動物」與「反『我國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之提議」,兩案皆獲得超過5000人附議。我國動物保護主管機關農委會須限期回應,農委會決定兩案合併處理,9月時畜牧處動保科已召開四場焦點座談會,分別蒐集雙方意見,27日是雙方首次透過線上會議對話,並全程直播。

51636485445_7600f61868_b
提案雙方意見兩極,難達共識 | 資料整理/製圖:鄭雅云

餵食浪浪是「愛心」,對野生動物卻是殘忍

「我國應禁止餵養流浪動物」提案人葛瑞特(化名):我們誤以為餵食遊蕩犬的行為很善良,但以生態觀點來看,人去餵食流浪狗,對其他野生動物而言其實很殘忍。

轟動一時的紀錄片《十二夜》2013年上映,引起台灣社會對於流浪狗安樂死的關注,2015年初,在動保團體的推動下,《動物保護法》修正案三讀通過,2017年起正式實施「收容動物零撲殺」制度(俗稱零安樂),針對遊蕩犬隻改採精準捕捉[註]、絕育回置(TNvR)的方式管理。

然而出於愛護生命的修法,卻也將遊蕩動物管理推入困境。由於源頭管理、收容量能都不足,零案樂政策實施以來,各地公私立收容所爆滿成為常態,儘管政府、民間力推TNvR,仍趕不上犬隻的繁殖速度。2020年包含放養犬隻與野外浪犬在內的全台遊蕩犬數量,正式突破15萬隻,較2018年統計數量成長幅度達6.19%。

遊蕩犬在野外,攻擊穿山甲、石虎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事件時有所聞,也對環境衛生、人身安全造成不良影響。

葛瑞特說,「野外不要有流浪動物」應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標,而台灣目前禁止安樂死,只靠TNvR無法讓流浪動物減少。政府應該加強宣導禁止餵養遊蕩犬貓,並教育民眾流浪貓狗是可能危害生態的外來種。

51636485400_54ea80ac3c_b
會議直播畫面截圖

石虎滅絕近在咫尺,處境比貓狗更艱難

支持此案的學者大聲疾呼,「石虎只有500隻,我們沒有時間慢慢來。」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表示,很多人餵食是因為感受到流浪貓狗的飢餓,「但我們也是研究野生動物久了,才明白牠們的處境遠比貓狗更困難。」

他指出,野外的生態承載量有限,餵食貓狗就是在打破生態承載量,讓野生動物的處境更加艱難。然而他也表示,雖然希望全面禁止餵食,但考量實務困難,可接受「管理餵食」、「生態敏感區禁止餵食」等階段性措施,但仍應以全面禁餵、沒有遊蕩動物為最終目標。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附議表示,2019年開始有石虎犬殺的紀錄,至今已累計14起。

「餵食只有百害無一利」,清大通識中心教授顏士清更指出,調查發現,餵養會讓浪犬數量增加,且動物福利低落,應朝向全面禁止餵食為目標,部分地區可開放餵食區,讓餵食逐步退場。

反對禁餵方:友善動物是進步象徵,餵食也可幫助減量

「反『我國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之提議」的提案人Vicky(化名):人類遭受流浪犬隻攻擊事件不多,跟人類去犯罪傷害的刑事案件相比根本不成比例。

Vicky表示,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過去曾有重啟安樂死的提案,但最終都沒有獲得超過5000人附議,顯見在台灣社會並不支持流浪動物安樂死。他認為,目前全世界沒有國家禁餵流浪犬貓,若通過該法,可能破壞台灣的國際名聲,「政府現在沒有安樂死,就是希望流浪動物可以好好生活。」

Vicky表示,流浪動物的問題應該著重在源頭管理,禁止繁殖、強制結紮,若不餵養可能讓流浪動物跑到野外覓食,對野生動物的危害更大。

台灣動物保育聯盟王唯治表示,友善對待遊蕩動物,是社會進步的象徵。要用禁止餵食或管理餵食去達成遊蕩動物減量,「等於要餓死牠們」,既不人道也沒有效用,反而會對人類造成困擾,也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

嘉義流浪狗生8子 叼往民宿求助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安樂死議題重回討論桌,禁餵提倡者:兼顧動物福利與生態環境

然而,遊蕩犬隻數量龐大,管理策略杯水車薪,仍有與會人士提議「恢復安樂死」。

生態工作者李宜龍提出應考慮恢復安樂死,認為是解決浪犬問題最有效的做法,如此流浪犬貓就不會攻擊野生動物和行人,也不會餓死街頭。

對此,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回應,台灣過去曾多年執行安樂死,也仍未解決遊蕩動物問題。對此,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研究員游崇瑋回應,那是因為過去沒有針對浪犬提出有效管理策略所導致,他強調「安樂死才是最人道的作法,你讓牠在收容所關到死,未必比安樂死更人道。」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研究員陳宸億質疑,「以高強度移除或安樂死處理遊蕩動物,台灣社會能接受嗎?」他認為,繁殖才是流浪動物增加的主因,「禁餵無法讓流浪動物消失,只是餓一點,但仍會持續繁殖。」他強調,餵食者並不想永遠把流浪動物留在街頭,餵食只是減量的目標,希望大家不要把餵食者想的這麼邪惡。

TNR是否有效減少犬隻數量?正反雙方爭辯不休

TNR是否能夠有效減少浪犬數量,則是另一個爭執焦點。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認為,餵食是假議題,該會近年在北北基進行遊蕩犬「高強度絕育」計畫,已有效減少當地浪犬數量。

台南市流浪動物愛護協會理事長郭順雄呼應,億載金城附近原有80幾隻流浪狗,「我開始餵食並同步進行絕育,發現數量隨著時間慢慢減少,現在只剩下3隻流浪犬。」他說,餵養是TNR很重要的方法,餵養要以減量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