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首條捷運爭議中啟用,河內民眾擔憂中國建造存但「先求有、再求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河內市捷運6日正式營運,是越南全國首個啟用的捷運服務,路線從河內市市中心棟多區延伸至西南的河東區,全長共13公里、12站、單趟約需費時23分。這捷運線是由中國中鐵六局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由於工程延宕多年,以及不斷超支,因此爭議不斷。
(中央社)越南河內捷運在爭議中正式營運,由於工期長達10年加上又是中國承包,民眾以年齡為界分成觀望、支持兩派。載客首日不少銀髮族前來力挺政府,年輕一代多認為以後再搭也不遲。
河內市「吉靈-河東」(Cat Linh-Ha Dong)捷運線6日正式營運,這是越南全國首個啟用的捷運服務,列車一路從市中心的棟多區(Dong Da)駛向西南邊的河東區(Ha Dong),儘管只有13公里、12站,全程僅需23分鐘,但營運首日站站都有朝聖的民眾。
在這條捷運路線正式載客前幾天,越方透過媒體不斷宣傳、造勢,並從6日起讓民眾免費搭乘15天。但營運首日現場乘客逾半是年過半百的市民,受訪時多不忘感謝「黨與政府」;乘客中年輕大學生、上班族則是相對少數。
已經退休的陳氏海(Tran Thi Hai)表示,越南共產黨和政府興建這條捷運,她覺得很開心,因為可以改善塞車、方便市民往來,「希望黨和政府能為人民的美好生活繼續努力」,她以後會常常搭捷運探望兒孫。

這條捷運路線由中國中鐵六局集團有限公司建造,工程始於2011年,原本預計2013年完工,但過程中不斷增資,成本最後多出57%、暴增至18兆越南盾(新台幣約220億元),77%來自中國政府開發援助貸款。
不僅如此,這條捷運線興建過程也曾數次傳出工安意外,再加上中鐵對越南國情了解有限、越方對捷運技術生疏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等因素影響,竣工、營運期多次延宕,最後花了10年才終於開始對外載客。
被問及捷運興建過程的波折,前來體驗的退休族陳廷武(Tran Dinh Vu)態度低調,他說,作為一個老百姓,只希望捷運能迅速投入運作,以利市民搭乘來往,「施工進度緩慢等問題非我們所能了解」。
然而鏡頭外的討論則道出另一部分越南人民的心聲。一名銀髮族乘客表示,越南民眾普遍對中國建造都存在疑慮,但越南目前只能「先求有、再求好」,相信這是政府選擇中國承包商的原因。
一名28歲上班族說,這條捷運實在蓋太久,感覺問題又很多,老人家可能沒看過捷運所以會比較興奮,但他以前出國念書天天都搭,所以沒有特別感覺,未來一、兩個月若沒有發生意外再去坐。
由於是中越合作的成果,沿線各站出入口6日都放置了一個頭戴越南斗笠、身穿越南奧黛的卡通中國大貓熊立牌,以及另一個畫有火龍果、香蕉、鳳梨、山竹等越南水果的手持卡通立牌供民眾合影留念。
官方公布資訊顯示,河內市捷運單程票價介於8000至1萬5000越南盾(新台幣10至18元),也販售日票、月票;每一列車掛載4節車廂、共可載客900餘人。免費體驗期間發車間隔15分,之後再視情況調整。
乘客裴春東(Bui Xuan Dong)表示,由於住家與公司緊鄰捷運站,他以後會經常搭捷運上下班,「以前騎車到公司8公里要花30分鐘,今天搭捷運發現只要10分鐘,相當方便」。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