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台灣80年:從麵粉美援、傅培梅到麥當勞,21世紀台灣美食也隨著全球化名揚國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80年代,由於台灣經濟發展迅速與國際貿易發達,在政府有意藉外國的新觀念來刺激國內餐飲業,美國政府要求我國應開放外資來台,以及國內社經結構轉型、外食人口大幅增長的情況下,乃開放國際連鎖服務業進入台灣市場。
今天在台灣,可以隨時隨地品嚐美食;但戰後初期,政府為解決糧荒,努力增產,外加美援協助,讓大家吃得飽。1970年代社會轉型後,餐飲發展更加多元,直到1980年代,各國料理陸續引進,台灣小吃及料理也走向世界。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開啟這段尋味之旅。
二戰後期,台灣農田廢耕、肥料短缺、水利設施毀損,戰後初期又有颱風來襲,糧食短缺愈趨嚴重。導致糧食價格不斷飛漲,出現有錢也買不到米,只能以青菜、薯葉裹腹的窘境;還有人每天徒步數十里路,到山裡挖野生山芋充飢。
面對缺糧的事實,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政府隨即於1946年推動「田賦徵實」,並同時展開「糧食增產」,除儘可能掌握糧食,以利統籌分配外,並舉辦以米穀及甘藷增產為主的農產品增產競賽。至1950年,糙米產量已超越戰前最高產量,政府除推動糧食增產外,同時提倡節約飲食,並提出兩項政策:公共食堂與筵席稅。
1946年開辦由餐廳業者向消費者代徵20%的筵席稅,雖因此減少民眾奢侈宴飲行為,但也造成餐飲業者經營的困難。1948年行政院制定〈飲食消費節約辦法〉,規定中餐一桌八人、六菜一湯,西餐每客兩菜一湯外;台灣省政府亦於隔年公布〈台灣省酒樓茶室改設公共食堂公共茶室實施辦法〉,規定全台酒樓、酒家、餐廳一律改名為公共食堂,並依據人數規定出菜數量及價格。辦法實施後,各種餐廳消失於台灣街頭,全都變成公共食堂。
政府推動增產與節約併行政策,雖緩解戰後初期的糧食恐慌,但真正解決台灣糧食問題,則是1951年美國大量麵粉援台。美國雖然提供大量麵粉,但如何讓以米食為主的台灣人改吃麵食呢?政府為此推出「以麵代米」、「麵粉換穀」等政策。「以麵代米」,先從軍公教人員糧食配給著手。若將配給白米換成麵粉,就可獲得較多數量,藉以鼓勵軍公教人員食用麵粉。另外,針對「麵粉換穀」,則以精製麵粉等量交換未脫殼稻穀來促進農民交換(圖1)。

雖然民眾手中擁有來自美國的麵粉,卻苦惱不知道除了饅頭、麵條外,還能用麵粉製成那些食品來變換口味。所以,全國工業總會於1961年在台北市中華商場舉辦的工業新產品示範展覽中,除設攤推廣麵食外,並提供甜甜圈給民眾品嚐。由於反應甚佳,隨即於隔年成立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並籌組「麵麥食品巡迴講習小組」,提供軍公教、機關學校及人民團體女性20人以上,申請為期6天、每天2小時的麵食講習,且器材與食材全部免費。經廣泛、長期且多元的各式推廣活動,麵食逐漸與米食並列,成為國人的主食之一,我國小麥進口數量隨之逐年增高。
除美援麵粉外,美援大豆及美援奶粉對台灣飲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美援大豆除了可以製成豆腐、豆漿等各式豆類製品外,也是釀製醬油的主要原料。雖然豆腐、豆干、豆皮、豆棗等豆類製品是國人當今日常一般食材,然而在1950年代,消費豆類製品的階層以人口占九成的農民、工人與礦工為主,尤其當每年八月雨季來臨,蔬菜無法採收時,幾乎全賴豆類加工品供應消費。因此為了穩定物價,政府相當重視豆腐業者,並於每月依各縣市人口比例分配總數達800公噸的大豆。
此外,大豆還能榨油。大豆油經位於彰化員林的總源油廠創辦人陳書友投入研發,於1969年將精煉後的大豆油命名為「沙拉油」並推出上市,成為台灣人最熟悉的食用油品,取代清領以來的食用油─花生油及麻油;陳書友也因此被稱為「沙拉油之父」。至於榨油後的豆渣也有用處,可壓製成豆餅,供作飼料,餵食豬、雞等牲畜,以此提供更多肉品供大家食用。
牛奶因富含營養價值,因此美援奶粉來台,主要是作為兒童及婦女的營養補充食品而廣受喜愛。台灣民眾愛喝牛奶,源自日治時期就開始發展的酪農業,當時全台共有七十餘座牧場。可是鮮奶價格昂貴,多提供在台日人飲用。一般民眾則是以開水沖泡煉乳,作為營養補充食品。1960年代起,政府為節省外匯,開始扶植國內酪農業,國人每人每年飲用牛奶的數量自1958年的1.39公斤,至1965年迅速增長近3倍,達到4.27公斤。
進入1960年代,台灣開始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生活型態與步調不同於以往,飲食環境也隨之改變。最明顯的就是電視事業之發軔,台灣電視公司於1962年開創電視烹飪教學,傅培梅女士隨即主持長達四十餘年的料理節目,共示範四千餘道菜餚。全台婦女收看節目的同時,搭配閱讀《培梅食譜》,諸多料理因此影響台灣數個世代的媽媽們,形塑了台灣人的味與胃。另外,她自1961年起,成立「中國烹飪補習班」,許多外交官夫人與外國使節夫人都是她的學生。中國烹飪補習班由於考核嚴謹,因此畢業證書相當有價值,可作為遠赴國外開設中餐館的保證書。
傅培梅女士不僅在料理界開創出一片廣闊新天地,更為國家貢獻自身心力。她不僅在台灣享有知名度,且聲名遠播華人文化圈。因此當我國面臨外交困境,政府以料理作為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各國宣揚正宗的中華料理在台灣,藉以行銷國家形象,而她也常受邀如同「美食大使」,至世界各國進行「料理外交」,獲得許多好評(圖2)。

台灣自步入工業化、都市化發展以來,家庭主婦承繼的口味,除了自家媽媽的味道,以及傅培梅女士傳授的各式料理外,國、高中女生在求學過程,於家政課學習料理,也是獲得烹飪技巧,以及形塑口味的管道之一。至於高級職業學校,則直接開設烹飪課程,系統化教導學生如何進行各式中、西餐料理。更進一步延伸至大專院校,1953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立的家政系,今已易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以及1958年創立的實踐家專家政科,其校系歷數次易名,即今日的實踐大學餐飲管理系(圖3)。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