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公民權利:在野黨不善盡監督制衡責任,操作公投成為政治動員的工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台灣民主發展的意義來看,公投是必要存在且不可揚棄的權利,從過去到現在的各種公投案當然仍有其正面意義,只是,當國內部分政黨把公投視為政治權力攻防的手段,把公投結果當是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這已經完全扭曲了公投本身的意義與價值。
近期,台灣四大公投案(「反萊豬」、「公投綁大選」、「重啟核四」及「珍愛藻礁」)如火如荼展開,各方陣營針對各項公投都提出自己的立場,進行各種對公共議題的攻防。
從公民社會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意義來看,這當然是一件好事,畢竟真理愈辯愈明,透過政策辯論確實可以讓社會大眾掌握及了解國家政策的方向與內涵,並以投票方式來表示公民的意見,並發揮政策的影響力及決策力,促使公共政策與政府施政方向能符合主流民意的意向。
換句話說,由全民公決來決定政府政策的制定與修改及廢除,讓國家發展與行動能更具合法性與正當性,所以,公投除了是一種政策形成過程中的人民複決,更是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項參政權利。
問題是,台灣雖然已進入民主深化的階段,社會大眾也認為公投是主權在民及民主政治的象徵,擁有公投權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民主權利,但是台灣的公民社會對於公投權有充足的認識嗎?
模糊不清的公投權利,你知道為什麼要公投嗎?
你對公投的想法,還是僅停留在只是一種「象徵性意義」的政治權利?這從2018年十項公投案的濫觴開始,公投到底是作為正常選舉之外,人民對於公共政策的輔助權力?還是淪為政治勢力操作政治攻防與鬥爭的工具?我們不得不加以省思。
恐怕多數民眾對於何謂公投及公投意義,甚至何時該啟動公投來捍衛自己的政策立場,都還未有清楚的認識。
回顧台灣每一次的全國性公投,無論門檻高低或投票結果,這原本應該是公民價值的權利,往往都被簡化成政治口號或情感意識的對決,真正對各項公投內容有深入了解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

端看公投的意義,人民複決是針對部分具敏感或難以取得社會共識的政策,或是社會大眾對某些公共事務仍有疑慮或是意見分歧,但又對國家發展來說又有緩不濟急的必要性,那麼透過全民公決的方式來確立某些行動、政策及制度,這是公投的根本立意。
換言之,公投是彌補民主運作的不足,在既有的行政、立法機制之外,透過公投來獲得社會大眾的意見,以作為政府政策擬定與執行的參考或依歸,無論是具強制性或是諮詢性的公投,公投是要強化政府的決策正當性,並非是為了政黨競爭。
在野黨不選擇監督制衡,操作公投淪為鬥爭工具
以權利的意義來看,公投並不是民主定期運作的機制——因為如果一個民主社會過度頻繁使用公民投票來進行政策決定,那麼常態性的首長、代議士及政黨的民主選舉恐怕會矛盾。
以民主政治的運作原則來看,應當以行政、立法之間的監督制衡為主,透過定期選舉來彰顯人民意志,無論是執政黨或在野黨都應當在國會中進行政策辯論,公民可以在下一次選舉投票中表示政治意向。
台灣四年內推出16項全國性公投,這在民主國家中相當罕見,不得不思考到底這些公投案的真正意義為何?如果在野黨以公投作為政治攻防的武器,那在野黨真的有善盡在國會的監督嗎?怎麼不會透過行政、立法的監督制衡來提出政策方案?為何選擇讓社會不斷動員的公投模式?
從民主代議制度的價值來看,由於政策方案有其專業性及特定性,一般民眾對內容難以全面了解或掌握,更不用說,公投案更是如此,所涉及議案內容也多是具專業且嚴肅的公共事務,社會大眾也缺乏對政策背景的深入了解,一向只追求連署的程序,忽略提案內容的社會說明與溝通。
那麼,在公民素質的限制之下,貿然提案並且進行公投,那麼將會失去公投設計的根本意義。值得留意的是,各種公投案若缺乏成熟的公共討論,或是推動方只想便宜行事怠於說明與社會溝通,最後也將可能會是不成熟的投票結果,甚至是擴大社會分歧,更不利於強化人民意志的初衷。

去投票之前,請先了解每一項的內容
當然,以台灣民主發展的意義來看,公投是必要存在且不可揚棄的權利,從過去到現在的各種公投案當然仍有其正面意義,至少民眾可以透過公投來認識公共事務,就算社會對個案的了解仍非常不足,當前的公投也可作為一種實踐民主權力的試驗與練習。
只是,這樣的樂觀思維仍然有悲觀的一面,畢竟國內部分政黨仍把公投視為政治權力攻防的手段,把公投結果當是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這已經完全扭曲了公投本身的意義與價值,甚至成為不斷政治動員的工具,這對民主政黨競爭發展無疑是一大傷害。
持平而論,公投的目的並不是要去對抗獨裁政權或一黨優勢制度,因為在獨裁政治的國家,人民根本不會有公投的權力,而且,在民主政治的制度下,人民終究擁有最終權力來決定誰來執政。只是,讓人感到諷刺的是,這次成案的四大公投,在野黨卻是以政治對抗為由來大發「公投財」,這根本上已經違反了公投的意義與目的。
所以身為公民,請重新檢視即將在12月18日投票的四大公投案,如果你看到推動方的成員表裡不一或意見分歧,甚至不願對內容詳加說明,以及過度簡化成政治口號,你如果真的要去投票,恐怕得要深入了解每一項的內容,別成了政黨惡鬥下的動員棋子。
延伸閱讀
-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同意「重啟核四」變多了,若明天投票四大公投有可能「全數過關」
- 《公民投票法》除了「不在籍投票」仍有諸多缺失,為何行政院與中選會始終視而不見?
- 民進黨反制四大公投若過度強調「抗中保台」,恐怕只會產生反效果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1台灣公投”的相關議題
- 2021-11-13 【公投意見發表會】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反萊豬: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食安政策
- 2021-11-13 【公投意見發表會】福島核災沒死過人?核四有通過測試?「重啟核四公投」五大重點一次看
- 2021-11-12 模糊不清的公民權利:在野黨不善盡監督制衡責任,操作公投成為政治動員的工具
- 2021-11-11 四大公投新黨「4個同意」、台灣基進「4個不同意」,侯漢廷批國民黨不敢全力支持重啟核四
- 2021-11-11 民調解讀:為何四大公投同意者多,但國民黨支持度卻被民眾黨超車?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