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聖經》:〈馬可福音〉與〈路加福音〉中,關於耶穌死亡的故事有多大的差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回顧自己如何從一個保守福音派的堅信者走向不可知論者的過程,葉爾曼一再申明,發現聖經的矛盾不一定會讓人失去信仰,反而是知道聖經究竟是什麼,會讓人更加認識自己所信為何,對信仰產生有意義的反思。
文: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
開箱文:〈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耶穌的死亡
我可以從一個對我而言特別清楚並吸引人的範例開始討論如何比較經文。就如同我們在第二章探討過的那些差異細節,這一類的差異只能透過對每一段落細心地水平閱讀來發現;這次,我們不再找這裡或那裡的微小差異,而是尋找更大主題的差異,也就是差異在於作者如何談論一個故事。
在眾福音書中,一個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來陳述的關鍵故事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故事。你也許會認為所有的福音書對於釘十字架的故事都有相同的訊息,而它們之間的差異只是反映了不同觀點而稍微更動而已,也許這位作者比較強調這件事,那位作者強調那件事。但事實上,福音書間的差距遠比這還要大而且更為基礎。再沒有比〈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關於耶穌死亡的故事更能清楚展示這種差距的了。
自十九世紀以來,學者們認識到〈馬可福音〉是第一卷被寫下的福音書,大約寫於公元六十五至七十年間。〈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兩卷則寫於十五或二十年後,它們使用〈馬可福音〉作為許多故事的根據。這是為什麼幾乎所有馬可的故事都可以在〈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中找到,也是為什麼有些時候三卷福音書在陳述故事時甚至用字都一樣。有些時候,兩卷福音書講的一樣,但第三卷則否,這是因為偶爾這第三卷福音書會修改〈馬可福音〉上的紀錄。
而這表示,如果我們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有一樣的故事,但有些微不同,這些差異的存在肯定是因為路加修改了他原始文獻的內容,有些時候是刪除一些字或詞,有時是加入新材料,或甚至一整段,有時則是修改句子中用字的順序。我們可以安全地假設,如果路加修改了馬可所說的,這是因為他希望用不同的方法來陳述。有時這些差異只是對文字很小的修改,但有時它們對於整個故事的陳述方式有非常重大的影響。這方法在描述耶穌面對死亡時顯得非常可信。
〈馬可福音〉中耶穌的死亡
在馬可版本的故事中(〈馬可福音〉15章16-39節),耶穌被彼拉多判處死刑,被羅馬士兵嘲笑和毆打,並被帶走釘十字架。古利奈人西門揹他的十字架,耶穌從頭到尾都沒說任何話。士兵們把耶穌釘上十字架時,他仍然沒說話。兩個一起被釘十字架的強盜嘲笑他,那些經過的人嘲笑他,猶太人的領袖嘲笑他。
耶穌保持沉默一直到最後,才悲慘地大喊「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馬可替他的讀者把這句話從亞蘭文翻譯過來,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有人給了耶穌沾了醋和酒的海綿,他呼出了最後一口氣就死了。很快地,兩件事緊接著發生:聖殿的幔子裂為兩半,而看管他的百夫長則承認「這人真是上帝的兒子」。
這是個有力且感人的場景,充滿情緒和感傷。耶穌從頭到尾都保持靜默,如同被嚇到一般,直到最後他大聲呼喊,呼應了〈詩篇〉22篇的內容。我認為他對上帝的質問是真的。他真的想知道為什麼上帝這樣對待他。對於這經節非常受歡迎的解釋是認為,既然耶穌引用〈詩篇〉22篇1節,那麼他事實上想到的是該篇的結尾——那裡上帝介入並為受苦的詩人復仇。我想,這是過度解讀了,並把「大聲喊叫」這句話的力道都剝奪了。
這裡的重點在於耶穌被每個人捨棄了:被自己人背叛、三次被自己最親近的追隨者否認、被所有門徒捨棄、被猶太人領袖拒絕、被羅馬當權者判罪、被祭司和路過的人嘲笑,還被兩位跟他一起釘十字架的人嘲笑。直到最後,他甚至感覺到被上帝捨棄了。耶穌絕對處在絕望和悲傷欲絕的最深處,而這正是他死去的方式。馬可嘗試在這場景中說些什麼。他不希望讀者認為上帝真的在現場為耶穌提供身體的安慰而感到放心。耶穌是痛苦地死去,不確定自己的死因是什麼。
但讀者知道原因。在耶穌死後,幔子裂成兩半,百夫長也說出了自己的感言。裂成兩半的幔子顯示因著耶穌的死,上帝可以直接被祂的子民所擁有,不必再透過猶太祭司在聖殿的祭祀了。耶穌的死帶來贖罪(參考〈馬可福音〉10章45節),而有人立刻就理解這點了:這人不是耶穌最親近的追隨者或圍觀的猶太人,而是剛剛才把他釘上十字架並且信仰異教的士兵。耶穌的死帶來了救贖,而正是外邦人認清了這點。這並不是對耶穌「真的」怎麼死亡平鋪直述的故事,這是帶著敘事外表的神學。
歷史學者長期以來認為馬可不僅是在故事中解釋耶穌死去的重要性,同時還非常有可能心中想的是特定的聽眾,這聽眾可能是耶穌後來的追隨者,同樣也有遭逼迫的經驗,並正在反對上帝的當權者手上受苦。如同耶穌,他的追隨者也許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經驗這樣的痛苦和悲慘,但馬可告訴這些基督徒,他們可以非常肯定即使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受苦,但上帝知道,並且上帝在這些事件背後動工,使得受苦成為救贖。
上帝的目的會藉著受苦而得以成就,不是透過逃避來達成,即使這些目的在當下看起來不那麼明顯。馬可關於耶穌之死的說法,為理解受迫害的基督徒提供了一種模範。
〈路加福音〉中耶穌的死亡
路加的故事也非常有趣、感人並發人深省,但卻非常不一樣(〈路加福音〉23章26-49節),它不僅僅是在細節上有幾個差異而已,而是比那些差異還要大,影響了故事陳述的方式,並且最終影響到整個故事的詮釋方式。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