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放下分歧!聯合國COP26峰會,美中共同發表「氣候行動合作協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氣候變化優先於政治分歧。在氣候峰會閉幕倒數2天前,中美出人意表地共同發表了加強氣候合作的聯合宣言,雙方都認知到,雄心勃勃的目標背後是一條漫長道路。
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週三(10日)公布了一項協議,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包括減少甲烷排放、逐步淘汰煤炭消費和保護森林。
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和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在蘇格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宣布了該框架協議,兩人都稱這是將峰會推向成功的方式。凱瑞說,這是「限制變暖的唯一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也說雙方將定期會晤,以解決氣候危機。解振華通過口譯員告訴記者,協議將使中國加強其減排目標,確保中美雙方共同努力,並與其他各方合作,以確保取得成果。解振華強調,中美都認知到,目前的努力和《巴黎協定》的目標之間存在差距,因此將共同加強氣候行動。
這份聯合聲明說:
中國將在2026到2030年的5年內開始逐步淘汰煤炭,並將減少強大的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不包含中國在內的100個國家,在上週簽署了一項承諾,在2030年前將甲烷排放量至少削減30%。
聯合宣言還提到,兩國「認識到氣候危機的嚴重性和緊迫性」,特別是在「2020年代的關鍵10年」。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排放國,共佔所有碳污染的近40%。
聯合國主席古特雷斯對美中兩國的協議表示歡迎。 他在推特上說:「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國際協作和團結,這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歐洲氣候基金會首席執行圖比亞納(Laurence Tubiana)是法國前最高氣候談判代表,也是2015年《巴黎協定》的主要起草人,她告訴《法新社》:「美中宣言表明,兩國可以合作應對氣候危機。」她說:「現在兩國必須合作,確保氣候峰會取得雄心勃勃的成果,意味著讓我們走上維持升為在攝氏1.5度內的路線,並向那些最脆弱的人提供所需的重要支持。」
早些時候,氣候峰會負責人指出,迄今為止在會談中作出的氣候承諾對控制全球變暖的作用太小,並敦促各國在剩下的兩天裡「動起來」。
難得放下分歧
在這項協議宣布之前,氣候談判的觀察家擔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沒有親自出席,而且中國政府除了以前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之外,沒有做出實質性的新承諾。中國的氣候計劃也沒有解決其大量甲烷排放的問題,這主要與中國缺乏管制的煤炭工業有關。
達成協議對拜登來說是一個政治勝利,在前總統川普退出全球氣候公約後,他試圖恢復華盛頓在氣候方面的領導地位。而為了達成協議,華盛頓擱置了與北京的一些爭端,包括中國對新疆維吾爾人的待遇等人道問題。
凱瑞說中美很清楚雙方的分歧,但氣候峰會的重點不同:「這不是我在這裡的路線。我的工作是成為氣候談判者,要繼續專注於努力推進氣候議程。」
歐盟氣候政策負責人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告訴《路透社》,美中協議帶來新的希望。他說:「看到這些在許多領域存在分歧的國家在人類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上找到了共同點,這真的很令人鼓舞。而這當然有助於我們在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協議。」
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扎伊克(Durwood Zaelke)也同意。他說:「美中協議是一個突破,應該為結束一個雄心勃勃的締約方會議定下基調。」
「雄心勃勃」的差距
在深入的技術性討論進行了10天之後,氣候峰會在11月10日發布了草案,含蓄地承認,目前的承諾不足以避免氣候災難。
草案呼籲各國「加速淘汰煤炭和對化石燃料的補貼」,並要求各國在明年之前「重新審視並加強」他們在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比《巴黎協議》預計的2025年更早。但是幾個大的排放國此前錯過了2020年提交新計劃的最後期限,也就是所謂的國家確定貢獻,其他國家提交的計劃不但沒有進步,甚至出現倒退。
許多受到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的國家認為,下一個最後期限,也就是2025年,對實現必要的短期減排來說太遙遠了。未來兩天的談判目標是將全球氣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攝氏1.5度(華氏2.7度),鑑於目前的減排承諾,這一目標仍然遙不可及。這一理想的目標是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15年巴黎協議中設定的。自那時起,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跨越1.5攝氏度的門檻將發生更嚴重的海平面上升、洪水、乾旱、野火和風暴,並產生不可逆轉的後果。
11月9日,氣候行動追蹤研究小組表示,迄今為止提交的所有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削減溫室氣體的承諾,如果得到履行,將使地球溫度在2100年前上升攝氏2.4度。綠色和平組織認為該草案對氣候危機的反應不足。
一些發達國家將矛頭指向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主要污染國。大多數較貧窮的國家指責富國沒有履行向他們提供財政幫助以應對氣候變化破壞的承諾。
在各代表團為最後聲明的措辭爭論不休時,格拉斯哥的另一項承諾是,一些國家、公司和城市承諾在2040年前淘汰化石燃料汽車。11月10日,會議還獲得了各國和公司的協議,以削減運輸部門的排放,該部門佔全球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的近四分之一。
氣候峰會的最終文本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將具有簽署《巴黎協定》的近200個國家的政治影響力。
誰來付錢?
目前,草案迴避了較貧窮國家的要求,即保證富國提供更多的資金,以幫助他們遏制排放和應對氣溫上升的後果。
草案「敦促」發達國家「緊急擴大」援助,以幫助較貧窮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並呼籲通過贈款而不是貸款提供更多資金,因為貸款會給貧窮國家帶來更多債務。
但草案內容並不包括交付這些資金的新計劃,易受氣候影響的島嶼國家表示,他們將在最終談判中推動更明確的承諾。
最不發達國家集團主席旺迪(Sonam Phuntsho Wangdi)在會議上說:「保持攝氏1.5度的目標所需的雄心壯志,還沒有反映在財務文本中。」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