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慮放寬房地產借貸限制,並允許國有企業接手,地產業者得到一線生機

中國考慮放寬房地產借貸限制,並允許國有企業接手,地產業者得到一線生機
Photo Credit: 中央社(中新社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中國恆大引爆的房地產風暴逐漸蔓延,今(11)日北京當局為了趨緩後續影響,打算放寬相關業者融資的限制,企圖避免出現債務違約對經濟造成更嚴重的打擊。

今(11)日中國監管機構擔心其設下房地產融資限制,將會使中國房市風險蔓延,正在考慮放寬規定,讓陷入困境的開發商可以通過出售資產,來避免出現債務違約,亦減緩對經濟造成更嚴重的打擊,中國知情人士強調,監管單位放寬政令限制,房地產業者就有一線生機,不再是死路一條。

中國的「三條紅線」成為房地產流動性問題的關鍵

近日屢傳債務危機的中國恆大(China Evergrande Group)就是因為受到了「三條紅線」(債務上限)的限制,讓集團的財務出現了問題。《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這一項限制損害了中國地產開發商出售資產償還債務的能力。

中國高層消息人士向《華爾街日報》透露,中國央行正在考慮為資金緊繃的地產公司開闢一條解套的途徑:放鬆房產業者嚴格的借貸限制,並允許買家(國有企業)接手企業。

報導稱,這一個措施凸顯中國政府面對龐大房地產問題,已經感受到兩難困境。起初中國監管單位就是為了遏止房地產公司過度借貸,恐導致金融槓桿過大,才制訂出三條紅線的政策;如今,地產、建築等相關行業嚴重下行的情況,卻又不得不放寬了借貸的種種限制。

《關鍵評論網》訪談位於文山區房地產業者分析,三條紅線是為了已經過度膨脹、發燙的中國房市降溫,若以穩定長期房市而言,這個政策不見得不好,反而能協助控制業者負債與降槓桿。

他進一步說明,中國房地業者已經走了多久的「多頭」,已經十多年,沒有一個產業可以無止盡地好下去,北京當局體認到了這一點,用人為(三條紅線)的方式讓它冷靜。他說:「這總比到後面破掉(泡沫)好,目前看起來中國還是有能力可以處理(房地產),只是時間問題」。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表示,中國限制房地產業者借貸的限制,可能會實施長達4年,直到房市泡沫化危機完全解除。這也凸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毫不掩飾地要避免泡沫化的決心。

中國房市泡沫化危機

在華人的世界中,房地產多寡象徵貧富差距。根據中國金融研究院統計顯示,今(2021)年年初,廣東省深圳市的住宅價格,是中國民眾平均年收入的57倍,北京市也達到55倍。

這樣的數據非常驚人,《日本經濟日報》報導指出,即使是泡沫期的1990年的東京也僅為18倍,這顯示了中國大城市房價並非老百姓能夠買得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機構以外的民間債務近5年中,以每年逾1成的速度增加,中國民間(民眾負債)總體突破35兆美元(新台幣980兆元);其中房地產領域,銀行的相關貸款餘額在5年裡增至2.1倍。

報導稱,中國民間債務餘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220%,已經超越日本當年泡沫化時的218%。日本當時資金除了流向房地產,也流入股市;而中國卻較集中在房地產。

《日本經濟日報》報導強調,以房價不斷上漲為前提的中國經濟,意味著利用貸款買房的情況將必須一直增加;否則房價下跌將打擊房市業者的資金周轉,一併讓建設陷入低迷。

「拿日本跟中國比還是不太一樣,」受訪業內人士不諱言的說,中國的地產制度跟日本、美國甚至台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還是控制在當地政府手上,而且還有眾多國企可以幫忙(分攤風險),這也代表法規(三條紅線)、資金以及各種資源均能被北京徵召、利用的情況下,要談泡沫化還太早。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也強調,中國並不會因為房地產問題,引發系統性金融崩潰,因為中國還沒有金融系統(缺少衍伸性金融商品),本次會引發動盪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監管單位的打壓所致。

如今,中國監管單位已經開始「放寬」紅線,力圖穩定市場。《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點出癥結點,為了防止國企不願意(無能力收購)收購槓桿過大的地產業者,正逐一審查案件和放貸種種限制。他說這為房地產業者提供了一線生機,不再是死路一條。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