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當代的語境下,學習歷代文章,如能掌握兩書〈序說〉之內容,不啻掌握「探驪得珠」的巧門;在習作古文時,既能抓住寫作重點;將來研究古文,也比較可以深入精髓。
文:李建崑
三、《文章辨體・序說》與《文體明辨・序說》簡介
吳訥的《文章辨體》,其實是一部分體文選,共分五十九體編錄,每一文體,都附加〈序說〉。其《內集》五十卷,大體是以宋・真德秀《文章正宗》 為藍本。《外集》四卷收錄駢文、詩詞。卷首載〈諸儒總論作文法〉,並於解說文體時,雜以評論。
吳訥(生卒年不詳),字敏德,號思庵,常熟人,是明初賢臣。王直〈吳敏德象贊〉說他:「持敬慎之心,秉廉直之節。議論舉措,有前賢之遺風。」明成祖永樂(1403‐1424)中,以醫學素養而受薦。仁宗方為太子時,即聞其名聲,要他教導功臣子弟。仁宗洪熙元年(1425),吳訥擢任監察御史,官至右都御史,諡文恪。《明史》卷一五八有傳。
吳訥傳世的著作,以輯錄者居多;先後輯有《小學集解》、《文章辨體》等書。其中又以《文章辨體》的價值較高。紀昀等在《四庫全書總目》對《文章辨體》並不滿意,認為此書:「大抵剽掇舊文,罕能考核源委,即文體亦未能甚辨。」 於是萬曆年間,徐師曾(1546‐1610)採取吳訥《文章辨體》的內容,加以損益,完成《文體明辨》八十四卷。賀復徵(1600‐?)所輯錄的《文章辨體彙選》,雖然卷數高達七百八十卷之多,其實也是根據該書增修而成。
徐師曾,字伯魯,吳江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曾任庶吉士、兵科給事中、左給事中,穆宗隆慶中致仕。據明・王世懋〈徐魯庵先生墓表〉所載推測,其生活年代約當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至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間。徐師曾著述甚富,著有《周易演義》、《禮記集注》、《正蒙章句》、《世統紀年》、《湖上集》。所纂集之作,有《文體明辨》、《詠物詩編》、《臨川文粹》、《大明文鈔》、《宦學見聞》、《六科仕籍》、《吳江縣志》、《小學史斷》、《經絡全書》,共數百卷行於世。
至於賀復徵,晚明人,字仲來,祖籍江蘇丹陽。《明史》無傳。但由《文章辨體彙選》本身所收錄賀復徵〈雲社約〉、〈吳吟題辭〉、〈救荒末議〉、〈道光和尚述〉諸文,還是可以知道一點賀氏的出處行藏 。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對於《文體明辨》八十四卷,有如下之批評:
蓋取明初吳訥之《文章辨體》而損益之。訥書內編僅分體五十四,外編僅分體五。前代文格,約略已備。師曾欲以繁富勝之,乃廣正集之目為一百有一,廣附錄之目為二十有六。
也就是說吳訥的《文章辨體》已經對於前代文體,蒐羅的大致齊備。徐師曾的工作,雖然析分歷代文體為一百二十七體,不過稍加增廣而已。何況徐師曾對於歷代文體的辨析,多少犯了:「忽分忽合,忽彼忽此。或標類於題前,或標類於題下,千條萬緒,無復體例可求,所謂治絲而棼者歟。」 這樣的毛病。
至於賀復徵的《文章辨體彙選》,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也提出下列四個病疵:
其中有一體而兩出者…,有一體而強分為二者,…有一文而重見兩體者…又於金、元之文,所收過略,而後人擬仿偽撰之作,…乃概為收入,未免失於別裁。意其卷帙既繁,藁本初脫,未經刊定,不能盡削繁蕪。
也就是說:賀復徵的問題在於:未能服從一個固定的體例,在分合的標準上,有所游移。但賀復徵於文體分類,蒐羅最廣,可謂傾畢生之力,鈔撮而成。遺文墜典,往往有之。何況,賀復徵《彙選》擺脫前代總集「兼收詩賦」之傳統,只專力於收錄應用型駢文、散文,並對於歷代既存的駢文、散文作了進一步的辨析。並非毫無特色 。
紀昀最後也還是肯定賀復徵的《彙選》:「祇存鈔本,傳播甚稀,錄而存之,固未始非操觚家由博返約之一助爾。」既然在保存文獻上面,不無貢獻,還是把它存錄在《四庫全書》中。
《文章辨體》與《文體明辨》兩書都是一面選錄文章,一面依體序說。所選錄的文章都是習見的作品,所以值得參考的地方,反倒不是所選的作品,而是〈序說〉的部分。我們當代人也許應該跳脫紀昀的思想框架,從今人的角度與需求去看待這兩本書的〈序說〉。兩書的〈序說〉,論深度,也許不如《文心雕龍》之「體大慮周」;但論及文體,卻遠多於《文心雕龍》。誠如羅根澤所說:
在當時,他們著作的目的主要在指示各體文學的準則;到今天,值得我們參考的卻主要在他們提供了關於古典文學體類及其性質與流變的知識。
根據郭英德〈論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所析,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形成方式不外三途:一是作為「行為方式」的文體分類;二是作為「文本方式」的文體分類;三是「文章體系」內的文體分類。 至於劃分文體的方法,又不外以「文章的內容和功用」、「文章所採的表現方法」、「文章的結構特徵」、「文章的語言風格」為標準 。而這些辨析文體的方法或標準,都可在吳訥、徐師曾兩書的〈序說〉中,獲得驗證。例如:吳訥在《文章辨體・諭告》引真西山云:
按:真西山氏云:「《周官・太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曰辭、曰命、曰誥、曰會、曰禱、曰誄,皆王言也。 太祝以下掌為之辭,則所謂代言者也。以《書》考之,若湯誥、甘誓、微子之命之類是也。此皆聖人筆之為經,不當與後世文辭同錄。」
太祝在同場合,針對不同對象,使用不同的「言說」,以行代言之職。則所謂辭、命、誥、會、禱、誄,都是「王言」。是因為行為方式的殊異,以致成為以致形成六種文體。《文體明辨・前序》曾說:
夫文章之體,起於《詩》《書》。《詩》三百十一篇,其經緯各三(自注:風雅頌為經,賦比興為緯)。書體六,今存者三(自注:此蔡氏、真氏據《周官》太祝六辭而言,六辭:辭、命、誥、會、禱、誄也。)其後顏氏推論,凡文各本六經,良有見也。
《文章辨體・諸儒總論作文之法》也引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說:
夫刺美風化、緩而不迫謂之「風」;採摭事物、摛華布體謂之「賦」;推明政治、正言得失謂之「雅」,形容盛德、揚厲休功謂之「頌」;幽憂憤悱、寓之比興謂之「騷」;感傷事物、託之文章謂之「辭」;程事較功、考實定名謂之「銘」;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謂之箴;猗吁抑揚、永言謂之歌;非鼓非鐘、徒歌謂之謠;步驅馳驟、斐然成章謂之行;……。
張表臣對於歷代重要的五十五種文體,都做成簡要的定義與辨析,在此並未全文徵引。詳觀其辨體方法,即不外從內容功用、表現方法、結構特徵、語言風格出發。
四、餘論:文體論對古文學習的重要
誠如宋・倪思所說:「文章以體製為先,精工次之。失其體製,雖浮聲切響、抽黃對白,極其精工,不可謂之文矣。」 明・陳洪謨也說:「文莫先於辨體。體正而後意以經之,氣以貫之,辭以飾之。體者,文之幹也;意者,文之帥也;氣者,文之翼也;辭者,文之華也。體弗慎則文龐、意弗立則文舛、氣弗昌則文萎、辭弗脩則文蕪。四者,文之病也。是故四病去,而文斯工矣。」 由此可知,不論習作古文還是研究古文,辨體都是極為重要的工作。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