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廠利用東南亞「洗產地」規避關稅制裁,美國政策髮夾彎停止調查

中國太陽能廠利用東南亞「洗產地」規避關稅制裁,美國政策髮夾彎停止調查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政府原規劃嚴打大陸太陽能業至東南亞設廠生產製造、藉由「洗產地」規避輸美重稅的行為,沒想到突然大轉彎,美國政府今(10)日公布的聯邦公報顯示,商務部因為東南亞「價格合理」,決定放棄此調查。

新疆人權問題持續延燒,繼新疆棉遭受美國商務部(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列為進口黑名單後,太陽能原料也遭到鎖定。美國本來為了嚴防中國業者到東南亞設廠「洗產地」企圖規避關稅的行為,正要積極展開調查;未料,昨(10)日卻大轉彎決定放棄此項調查,並強調亞洲企業賣到美國的太陽能產品價格並沒有低於「正常價格」。

美國封鎖中國新疆生產的太陽能產品

受到美國勞工、人權團體施壓,今(2021)年美國當局減少來從新疆而來的太陽能零組件、材料。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商務部明確指出,5五家中國企業,涉嫌參與在新疆強迫勞動等侵犯人權行為。

商務部強調,由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涉入「對維吾爾與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犯下侵犯人權、強迫勞動與高科技監控等行為」,將受到制裁。

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曾表示,不會容忍依賴涉嫌在新疆強迫勞動的供應商,並督促會員廠商將「供應鏈」移出新疆;美國國會議員也在今(2021)年不斷遊說拜登政府擴大對多晶矽(太陽能板材料)列入禁止進口清單。

美國自今年8月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開始不斷扣押多批自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產品。CBP發言人對外強調,根據掌握證據多批太陽能材料涉及新疆人權問題,其中包含,中國太陽能大廠合盛矽業。

Roth Capital Partners發布11月報告指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組件中國生產商隆基,大動作遭到美國海關扣留。外界指出,美國正在擴大對中國科技制裁,太陽能產業恐成為下一個「華為」。

而中國太陽能廠為了規避美國的關稅,正利用東南亞廠區「換標籤、洗產地」的方式出口。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美國太陽能製造商察覺了這個情況,聯合向聯邦政府請願,要求調查中國企業藉由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等地設廠生產太陽能板。

當時Height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 Benjamin Salisbury 認為,美國相關調查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啟動,連帶導致這些國家的太陽能產品被徵收關稅。

美國調查中國太陽能政策大轉彎

《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報告顯示,商務部決定不對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地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產品進行調查,主因是亞洲企業賣到美國的太陽能原料、零組件價格並沒有低於市價。

太陽能原料供應業者告訴《關鍵評論網》,近年來東南亞的太陽能產業發展非常蓬勃,導致台灣廠商受到很大壓力,許多人都以為中國是對大競爭對手,但其實東南亞(馬來西亞、越南等)的崛起才是台廠困境關鍵。

他進一步解釋,2000年左右台灣太陽能業者具有優勢,但是隨著技術不斷外流又加上人才西進中國,讓台灣產業發展停滯;反觀中國憑藉內需市場快速地擴張,近幾年的大舉投資下,原料技術已經超過台灣。

針對美國打擊中國太陽能產業一事。他分析,美國不太可能對中國太陽能產業下重手,因為自己(境內)也有很大的需求(綠能),國際上節能減碳、再生能源已經成為趨勢,再加上拜登大動作宣示發展新能源且訂下目標,業內人士強調,「他(拜登)不可能打臉自己的政策」。

《彭博社》報導指出,本次大轉彎將是亞洲太陽能製造商的勝利。報導稱,若美國政府持續向太陽能產業施加壓力,亦將導致美國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加劇,兩強相爭下會對更多產業造成危害。

國內太陽能業者對外表示,在美、中兩大強國的政治對抗下,台灣太陽人業者對國外市場的策略,現階段也只能鴨子划水,默默地前進,即使速度不快,但也不會放棄,畢竟國際市場變化很快,只能提升自己的實力來應變。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