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成了消耗品》:全球化的魔法之下,真正投資「一帶一路」的不是中國,而是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今在沃爾瑪超市和一元商店購買過去由他們製造的東西,而那些流入中國的錢過去曾是他們的儲蓄。如今這些錢經過了美麗的包裝,送去了中國,大量累積,讓中國得以利用這些錢進行加倍的努力,而這些努力只會更加傷害作為犧牲品的勞工。
文:傑夫・魯賓(Jeff Rubin)
讓中國再次偉大
是世界接管計畫,還是爛到不行的投資?
從深圳市到俾路支省葛達尼鎮的路程約為四千八百公里。從瓜達爾港出發,沿著莫克蘭海岸公路走,大約是七個小時的車程。瓜達爾原本是個漁村、而後在北京當局的計畫下成為一帶一路的終點站,這裡同時也是許多油輪和貨船最後被拆解的地點。
前一天,這些全球經濟的馱馬還在運送寶貴的貨品或裝滿電視與夾腳拖鞋的貨櫃到世界的另一頭,後一天,它們便被吊車拉上俾路支省的岸上,讓多達兩百名以巴基斯坦標準來看都非常貧困的勞工爬到它們巨大無比的船體上,先是回收所有線路與電子器材,接著再用液態氧切割器把船隻切開。
在接下來的數個月中,船隻轉變而成的數千磅鋼鐵將一點接著一點被送入一千七百度的熔爐中熔化,以鋼筋和鋼胚的樣貌重新問世。每年約有一百艘船會抵達葛達尼鎮這個終點。過去葛達尼鎮曾是全球最大的拆船廠,那時候每年拆解的船更多,但印度與孟加拉的競爭對手瓜分了市場。
不過葛達尼鎮每年依然能產出數百萬噸的鋼材,大多用來供應國內建築所需。數百萬噸的鋼筋數量龐大,因此巴基斯坦的水泥業同樣以俾路支省為主要據點也就不足為奇——近年來那裡興建了愈來愈多水泥廠,而且還有更多水泥廠尚在計畫中。
國家計畫要把瓜達爾鎮的人口數從八萬擴張到兩百萬以上(其中包括了一萬兩千名中國勞工與主管)。等到葛達尼能源園區的十間燃煤發電廠開始供應六千六百千兆瓦的電力時,也將需要許多鋼筋水泥(建設能源園區時的融資與技術?沒錯,同樣是中國提供)。
巴基斯坦總理伊穆蘭・汗(Imran Khan)也在二○一九年初參加了新瓜達爾國際機場的開工儀式,這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機場,占地四千三百畝。機場並不像此地區的其他計畫一樣有中國的優惠貸款融資。建造機場的一億四千六百萬美元預算都是由中國援助的。
問題在於,市場力量會比俾路支解放軍更能適應中國在這裡執行的宏偉計畫嗎?在中國打造出能夠一路連結到深圳的運輸網絡,並把這裡的基礎建設當作其中一個據點後,那些被遺忘的船隻殘料還能繼續生存嗎?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尚無法確定中國在世界各地的基礎建設進行的高額投資,能夠在未來帶回貿易與金融上的大量好處。北京當局執行的這些計畫或許不是華爾街會贊同的投資。中國提供數十億美元貸款的國家大多沒有太良好的信用。
根據三間國際債券評級機構的資料顯示,一帶一路計畫提供給二十七個國家的主權債券都被評級為垃圾債券,另外有十四個國家完全沒有信用評級。你大概不可能會把退休金拿去投資這些國家。
事實上,應該說沒有任何人會想投資這些國家。在多數一帶一路的案例中,沒有中國之外的國家或私人貸款機構願意貸款給這些大型基礎建設計畫。這就是為什麼一帶一路計畫的投資,幾乎都不是來自中國的私部門。根據其中一項統計指出,從二○一四年以來,一帶一路建設計畫投資的兩千○八十億中,百分之九十五是來自國有企業或直接來自中國政府。
原因或許在於中國從頭到尾都沒有打算從中賺取高額營利,也不打算讓這些國家自行支付貸款。或許這些行動背後真正的動機正如許多西方國家恐懼的一樣,是擴張中國的政治影響力,達成中國想要成為世界最強權的願望。但如果有這麼多積欠中國數十億債務最後都倒債的話,中國要如何成為全球最強權呢?但最後支付這些債款的,難道不是中國的納稅人嗎?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件事。的確,如果北京當局沒辦法拿回借出去的錢的話,中國的納稅人將會補上預算的缺口。但最重要的是,中國投資到世界各地的錢並非來自他們自己的經濟。市場或許沒有花錢投資那些遙遠的開發計畫,但幸好有全球化的魔法,所以真正投資的人,是你。
中國拿去俾路支省鋪泥土路、拿去對肯亞和斯里蘭卡施壓的數兆美元,過去曾在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已開發產業經濟體中流通。這些錢曾是這些國家中勞動人口的薪水,如今他們的工作流到了中國人手上,因此錢也變成了中國勞動人口的薪水。
這些已開發國家勞動人口,如今在沃爾瑪超市和一元商店購買過去由他們製造的東西,而那些流入中國的錢過去曾是他們的儲蓄。如今這些錢經過了美麗的包裝,送去了中國,大量累積,讓中國得以利用這些錢進行加倍的努力,而這些努力只會更加傷害作為犧牲品的勞工。
中國推升了溫哥華等地區的房地產價格,讓中產階級家庭更難買到一個家。中國也使人民幣貶值,導致北美洲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逐漸下滑。此外,中國也在世界各地融資建造中國基礎建設,擴張了中國的影響力與市場。
但中國還能繼續用這種方式吞併全球版圖多久呢?中國如今的策略是回收數兆美元的貿易不平衡,而此策略很重要的一環是中國必須從美國那裡獲得能夠輕鬆賺大錢的貿易流量。如果川普總統的關稅或中美之間的新管制貿易協定阻礙了那些高額貿易順差——更不用說顯著拖慢中國經濟成長造成的財政後果——中國可能會失去資金,以致於無法負擔那些宏偉的發展計畫。
全球化會更加促進全球化,反之亦然。連鎖反應是雙向的。如果美國貿易關稅威脅到的出口貨物,是中國如今成為全球多數供應鏈源頭的原因,那麼他們可能也同時威脅到了中國融資貿易走廊的能力。未來中國將會應用貿易走廊作為供應鏈的運輸路線。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