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極度愉悅、疲勞與疼痛消失、感覺可以一直跑下去⋯⋯關於「跑者嗨」的有趣知識

心情極度愉悅、疲勞與疼痛消失、感覺可以一直跑下去⋯⋯關於「跑者嗨」的有趣知識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跑者嗨」或「跑者高潮」有沒有很耳熟?亦或有親身經歷過所以一直持續跑步,為了想要再嚐一次那股跑到飛起來而且覺得所向無敵的暢快?本文將從科學角度分析這種感受究竟從何而來。

文:Gelatin Runner

對於「跑者嗨」或「跑者高潮」有沒有很耳熟?亦或有親身經歷過,所以一直持續跑步為了想要再嚐一次那股跑到飛起來,而且覺得所向無敵的暢快?這篇文章要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跑者嗨」(Runner’s high)的有趣知識。

「心情極度愉悅」、「疲勞與疼痛降低或甚至消失」、「感覺時間的流動停止」、「完全專注」、「感覺可以一直跑下去」等等,這是許多長跑選手或是業餘跑者在長距離跑過程中曾體驗過的「跑者嗨」。這股可遇不可求的暢快感對於有經歷過的跑者是個美妙的回憶,而沒經歷過的人來說宛如神秘的都市傳說。

Photo Credit: 運動視界

廣為流傳的內啡肽(或叫腦內啡, Endorphines)在長時間運動的刺激下從腦下垂體被釋放進入血液循環,並在脊髓處阻擋疼痛的神經訊號把「痛」半路攔下來。不過這些內啡肽卻因為受到通往大腦路上的血腦障壁(Blood-brain berrier, BBB)阻擋而無法對腦區的神經細胞產生作用。所以內啡肽僅能解釋部分跑者嗨的體驗,這暗示著除了內啡肽之外應該還有其他激素或機制的參與才能有完整的跑者嗨體驗。

另一個造成心情愉悅的重要激素是多巴胺(Dopamine),作為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大腦的興奮與開心的訊息傳遞,這也是跑者嗨對於心理以及情緒上造成變化的原因之一。不過,多巴胺並不是隨叫即來的哆啦A夢道具,其需要有良好的控管才不會造成激素失衡。當多巴胺分泌不足時,會使人失去控制肌肉與動作能力且無法專注,嚴重則可能衍生成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四肢會不自主顫動。

另一個極端狀況則是當多巴胺分泌過盛時,會像跳舞一樣無法控制四肢的抽動,嚴重則打亂更多肌肉的控制,最終失去行動能力甚至無法正常吞嚥,亨丁頓舞蹈症就是個典型的多巴胺過多的例子。由此可知,多巴胺的調控對於肌肉的控制非常重要,其於長時間跑步時的調控變化很可能就是我們感受到的跑者嗨。至於多巴安的釋放是如何被調控的,似乎在科學上還有許多空間需要討論以及釐清。


Photo Credit: 運動視界

Johannes Fuss在2015年時發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研究,他們透過基因轉殖老鼠還有行為分析發現大麻素受體1(Cannabinoid receptor 1, CB1)為跑者嗨的主要調控因子,而這個發現能夠解釋為何只有多巴胺不足以構成跑者嗨。在跑步的過程中,身體會釋放多巴胺與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 eCB)進入血液中。此時內啡肽負責阻斷疼痛訊號,而內源性大麻素則和γ-氨基丁酸分泌神經元(GABAnergic neurons)上的大麻素受體1結合進而阻斷其下游抑制多巴胺分泌神經元的抑制訊號,這會使得多巴胺分泌神經元更容易被活化並產生多巴胺。

他們在實驗中將老鼠們分成跑步組與不跑組,在行為測驗前五小時開放滾輪給跑步組的老鼠盡情的跑,並在收回滾輪後馬上讓老鼠進行明暗箱焦慮行為測驗。正常情況下,老鼠喜歡待在讓他們較有安全感的暗處,因此這個實驗能以老鼠在明亮處探索的時間作為一個焦慮的指標,在亮處時間越長代表焦慮值越低。他們發現跑步組的老鼠在亮處的時間明顯長於不跑步的控制組,而且在後續的疼痛測驗中跑步組的老鼠也明顯對於痛覺較不敏感。

進行完行為測驗後,馬上開放給所有組別的老鼠們去跑滾輪一小時,發現跑步組的老鼠們在測後所跑的總距離顯著低於之前沒有跑的控制組,由此他們認為跑步組的老鼠在測驗後比控制組的老鼠相對鎮靜。從他們的動物實驗中他們可以看到老鼠在經歷長時間跑步後有類似跑者嗨的生心裡變化發生,唯獨「心情愉悅」無法測定,因為相較其他面向愉悅的情感非常主觀,所以無法在動物實驗中被很明確的界定。


Photo Credit: 運動視界

其中一個有趣結果就是在這兩組老鼠中,測候跑滾輪完他們血液與腦脊髓液中的eCB濃度並沒有差異,代表著運動所製造的內源性大麻素的產生在兩組之間是相同的,所以可以推測在運動刺激的另一側,可能是由激素受體調控著內源性大麻素的效果。因此,他們利用基因轉殖的技術將GABA神經元上的CB1受體移除後,再一次進行相同的運動介入與行為測驗,發現沒有CB1受體的老鼠在跑步後無法引發降低焦慮、鎮痛與鎮靜的變化,證明動物的研究模型中完整的內源性大麻素路徑需要同時有產生eCB的刺激存在(長時間運動)以及有對應的受體(CB1)才能調控跑者嗨相關變化的產生。

從這個有趣的研究我們又更近一步地解析跑者嗨背後的機制,不過因為實驗的數據都從老鼠身上取得,所以未來要如何在人體中詮釋這個動物模型所得到的結論是了解跑者嗨的一大步。

希望各位愛跑步的讀者們能動得聰明也跑得嗨!

本文經運動視界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更多Gelatin Runner在運動視界的文章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