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前Pinkoi Japan視覺設計師Jason:從日商轉職到台企,不同地域的公司文化有哪些差異?

【專訪】前Pinkoi Japan視覺設計師Jason:從日商轉職到台企,不同地域的公司文化有哪些差異?
Photo Credit: Worklife in Japa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日本求職媒合平台轉職到台灣店商平台,視覺設計師Jason分享在疫情下的轉職經驗,也分析台、日在設計環境以及企業管理的異同。

文: Vivian Chen

提到設計師,你會想到什麼呢?續不完的咖啡,燒不完的肝,還是那沒日沒夜追著靈感跑的小宇宙?「只要隨著微小脈絡每天一點點的前進,卡住的人生也會轉動。」目前在日本東京工作的跨領域視覺設計師(Visual Designer),Jason娓娓說道。

視覺設計師是品牌溝通跟視覺傳達,並適應數位或實體環境去做出視覺呈現。

其實Jason並不是設計本科班出身。大學選擇就讀英語學系,大量吸收歐美文化及資訊,而與日本的連結則是從小時候看動漫電玩、選修日文及日本旅遊。Jason在大學即將畢業時做了人生第一個很任性卻也極為重要的選擇,便是踏出舒適圈前往日本,投入一直有興趣但從來不敢接觸的新領域-平面設計。

到日本後他自學日語並進入專門學校就讀。用二刀流同時兼顧的方式度過了三年學生生活,畢業後選擇留在日本就職。當時Jason幸運的打破歷屆畢業生的紀錄,錄取進入麥肯廣告集團(McCANN World Group)。除了專門學校累積的作品集外,主修英語的優勢及文學系的創意思考也獲得青睞。

Jason的工作是創意製作人員,主要負責針對客戶品牌的需求提出廣告創意(整合 / 專案型)、內容物設計及製作管理等工作,確保在日本的品牌傳達及形象能夠與全球策略同調。接著轉職至日本求職媒合平台Wantedly,擔任設計與編輯團隊當中的品牌傳達設計,以各種創意、設計方式傳達品牌的中心思想、產品特徵及功能。在2020年任職於台灣知名電商Pinkoi,擔任視覺設計師。

從外資轉職到日商:2020年疫情中轉職到台灣企業的契機?

最初因為想要從專案製作的上游學習從「需求諮詢 → 調查 → 企劃 → 提案 → 製作與管理 → 釋出」的整合型開發經驗,所以Jason選擇從代理商作為出發點。但因為基本上都是以廣告主的外部角色接觸各種不同行業的客戶,真正能夠參與到品牌最核心的企劃部分其實是很困難的,加上廣告業界的工作量及長工時也開始影響自己的健康及創作品質,所以考慮轉職。

一開始轉職是以設計導向的事務所為方向,但在廣告代理商的經驗多偏上游整合型的製作為主,而大部分的設計事務所較看重實際執行的經驗,因此在面試初期產生不少落差,也影響到自己的信心。

Jason轉念開始增加求職的面向,剛好那時日本企業開始出現「デザイン経営(設計經營)」,也就是提倡企業應導入設計思維到決策層的政策。企業經營者逐漸開始認知到設計是有可能對經營決策有幫助的,於是較多企業開始創立設計製作部門。企業的思維也普遍從單純的「創意管理」變成「管理並直接進行製作」以確保適合自己品牌的創意能夠符合公司整體策略。


Photo Credit: Worklife In Japan

於是轉職方向除了事務所之外,Jason增加了直接進入各企業相關設計部門的選項,其中也包括早期或中期新創企業。偶後收到Wantedly擴編設計團隊人才的邀請,進行過幾次初步溝通與面試。幸運的是,最終還是因為自己有過廣告代理商的整合型經驗,獲得對方青睞而成功轉職。

Wantedly公司風氣自由,也接觸到跟以往不同的B2B(企業對企業)領域。但Jason發現B2B的事業領域較無法有太多外放與突破性的創意表現,近年來也一直想要增加更多與台灣文化及工作環境的連結,加上考慮到日後的人脈資源要素,於是在朋友的引薦下,參加來自台灣的電商平台-Pinkoi面試,並最終得到了offer,成為了in-house的設計師,協助商家的視覺整合及平台風格的統一。

轉職時間剛好是新冠疫情日本出現零號病歷前後,那時日本社會仍然平靜,對於求職市場的影響也還未明顯,幸運地在風暴前夕迴避了衝擊。

經歷不同地域的公司文化,對設計師的看法有哪些差異呢?

Jason認為,日本企業普遍對「創意設計」這塊領域抱持著專業上的尊重,從企業求才上的需求其實可以看得出來。實際工作上跟不同部門的人合作時,大家也都會盡量確保自己的領域不會影響到設計師的執行,也很願意跟設計師一起討論如何讓專案能夠有好的產出跟效果。 日本創意設計的人才市場發展光譜普遍比台灣成熟且細緻,對於該領域所要求的能力也較為嚴謹跟慎重。

台灣企業(Pinkoi是重視設計師在市場價值的公司,觀點多少有點跟一般公司不同)的話比起前幾年,對於專業上的認識有開始建立起來的感覺,不過還是會零星看見企業因為對設計產業的不理解,所以會出現很不符合現實的薪資條件或是工作內容需求。

現在的公司畢竟是新創起頭,做到目前為止工作環境感覺是舒服跟自在的,設計師有獨立的產品設計部門,也有分視覺設計及數位產品設計,彼此部門之間也都相信並尊重設計師們的能力。

求職媒合平台轉職到電商平台,兩者有沒有什麼心境上的轉換?

最大的差別是跟時間賽跑的感覺回來了。 在求職媒合平台時因為大致上都有固定的開發週期,實際上開發雖然辛苦,但比較能夠用自己的節奏去產出。產出後即使有不足的地方,也會安排日後改善的優化流程,確保整體平台跟品牌持續提升。

在電商平台,除了原本的品牌經營之外,最明顯的就是會因為確保銷售額的關係,需要大量推出短期的行銷活動及同時準備年間大型企劃,所以產出的時間其實是會要求要「快與精準」。判斷設計的好壞除了概念跟傳遞品牌價值之外,需要強烈地意識到「消費者」能否成功接收到。短時間做出高品質的產出相對有挑戰性,一開始其實有種讓我回到廣告代理商的節奏感。

做為企業內設計師,如何保持新鮮感呢?靈感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