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前Pinkoi Japan視覺設計師Jason:從日商轉職到台企,不同地域的公司文化有哪些差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日本求職媒合平台轉職到台灣店商平台,視覺設計師Jason分享在疫情下的轉職經驗,也分析台、日在設計環境以及企業管理的異同。
文: Vivian Chen
提到設計師,你會想到什麼呢?續不完的咖啡,燒不完的肝,還是那沒日沒夜追著靈感跑的小宇宙?「只要隨著微小脈絡每天一點點的前進,卡住的人生也會轉動。」目前在日本東京工作的跨領域視覺設計師(Visual Designer),Jason娓娓說道。
視覺設計師是品牌溝通跟視覺傳達,並適應數位或實體環境去做出視覺呈現。
其實Jason並不是設計本科班出身。大學選擇就讀英語學系,大量吸收歐美文化及資訊,而與日本的連結則是從小時候看動漫電玩、選修日文及日本旅遊。Jason在大學即將畢業時做了人生第一個很任性卻也極為重要的選擇,便是踏出舒適圈前往日本,投入一直有興趣但從來不敢接觸的新領域-平面設計。
到日本後他自學日語並進入專門學校就讀。用二刀流同時兼顧的方式度過了三年學生生活,畢業後選擇留在日本就職。當時Jason幸運的打破歷屆畢業生的紀錄,錄取進入麥肯廣告集團(McCANN World Group)。除了專門學校累積的作品集外,主修英語的優勢及文學系的創意思考也獲得青睞。
Jason的工作是創意製作人員,主要負責針對客戶品牌的需求提出廣告創意(整合 / 專案型)、內容物設計及製作管理等工作,確保在日本的品牌傳達及形象能夠與全球策略同調。接著轉職至日本求職媒合平台Wantedly,擔任設計與編輯團隊當中的品牌傳達設計,以各種創意、設計方式傳達品牌的中心思想、產品特徵及功能。在2020年任職於台灣知名電商Pinkoi,擔任視覺設計師。
從外資轉職到日商:2020年疫情中轉職到台灣企業的契機?
最初因為想要從專案製作的上游學習從「需求諮詢 → 調查 → 企劃 → 提案 → 製作與管理 → 釋出」的整合型開發經驗,所以Jason選擇從代理商作為出發點。但因為基本上都是以廣告主的外部角色接觸各種不同行業的客戶,真正能夠參與到品牌最核心的企劃部分其實是很困難的,加上廣告業界的工作量及長工時也開始影響自己的健康及創作品質,所以考慮轉職。
一開始轉職是以設計導向的事務所為方向,但在廣告代理商的經驗多偏上游整合型的製作為主,而大部分的設計事務所較看重實際執行的經驗,因此在面試初期產生不少落差,也影響到自己的信心。
Jason轉念開始增加求職的面向,剛好那時日本企業開始出現「デザイン経営(設計經營)」,也就是提倡企業應導入設計思維到決策層的政策。企業經營者逐漸開始認知到設計是有可能對經營決策有幫助的,於是較多企業開始創立設計製作部門。企業的思維也普遍從單純的「創意管理」變成「管理並直接進行製作」以確保適合自己品牌的創意能夠符合公司整體策略。

Photo Credit: Worklife In Japan
於是轉職方向除了事務所之外,Jason增加了直接進入各企業相關設計部門的選項,其中也包括早期或中期新創企業。偶後收到Wantedly擴編設計團隊人才的邀請,進行過幾次初步溝通與面試。幸運的是,最終還是因為自己有過廣告代理商的整合型經驗,獲得對方青睞而成功轉職。
Wantedly公司風氣自由,也接觸到跟以往不同的B2B(企業對企業)領域。但Jason發現B2B的事業領域較無法有太多外放與突破性的創意表現,近年來也一直想要增加更多與台灣文化及工作環境的連結,加上考慮到日後的人脈資源要素,於是在朋友的引薦下,參加來自台灣的電商平台-Pinkoi面試,並最終得到了offer,成為了in-house的設計師,協助商家的視覺整合及平台風格的統一。
轉職時間剛好是新冠疫情日本出現零號病歷前後,那時日本社會仍然平靜,對於求職市場的影響也還未明顯,幸運地在風暴前夕迴避了衝擊。
經歷不同地域的公司文化,對設計師的看法有哪些差異呢?
Jason認為,日本企業普遍對「創意設計」這塊領域抱持著專業上的尊重,從企業求才上的需求其實可以看得出來。實際工作上跟不同部門的人合作時,大家也都會盡量確保自己的領域不會影響到設計師的執行,也很願意跟設計師一起討論如何讓專案能夠有好的產出跟效果。 日本創意設計的人才市場發展光譜普遍比台灣成熟且細緻,對於該領域所要求的能力也較為嚴謹跟慎重。
台灣企業(Pinkoi是重視設計師在市場價值的公司,觀點多少有點跟一般公司不同)的話比起前幾年,對於專業上的認識有開始建立起來的感覺,不過還是會零星看見企業因為對設計產業的不理解,所以會出現很不符合現實的薪資條件或是工作內容需求。
現在的公司畢竟是新創起頭,做到目前為止工作環境感覺是舒服跟自在的,設計師有獨立的產品設計部門,也有分視覺設計及數位產品設計,彼此部門之間也都相信並尊重設計師們的能力。
求職媒合平台轉職到電商平台,兩者有沒有什麼心境上的轉換?
最大的差別是跟時間賽跑的感覺回來了。 在求職媒合平台時因為大致上都有固定的開發週期,實際上開發雖然辛苦,但比較能夠用自己的節奏去產出。產出後即使有不足的地方,也會安排日後改善的優化流程,確保整體平台跟品牌持續提升。
在電商平台,除了原本的品牌經營之外,最明顯的就是會因為確保銷售額的關係,需要大量推出短期的行銷活動及同時準備年間大型企劃,所以產出的時間其實是會要求要「快與精準」。判斷設計的好壞除了概念跟傳遞品牌價值之外,需要強烈地意識到「消費者」能否成功接收到。短時間做出高品質的產出相對有挑戰性,一開始其實有種讓我回到廣告代理商的節奏感。
做為企業內設計師,如何保持新鮮感呢?靈感怎麼來?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