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在煩惱什麼呢?》:「保持心理距離,以策安全」,用力讀著空氣,只怕換來過度換氣的窒息

《你在煩惱什麼呢?》:「保持心理距離,以策安全」,用力讀著空氣,只怕換來過度換氣的窒息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擁有多年校園諮商經驗的海蒂老師,以輕鬆柔和的筆調、傾聽與陪伴的態度,與你聊聊一夜長大的焦慮、人際的困擾、原生家庭的綑綁、自我的迷失。你的煩惱,絕對不是少年維特的無病呻吟,而是奮力求生最好的證明。

你可能會問:「保持距離,難道不是一種逃避嗎?」保持距離,是給我們空間照顧自己,同時練習辨識父母及他人的期待是否合理。重要的人的想法,當然值得我們重視,但有時我們也得學會辨識其中的合理性。

還記得我們上一篇說的嗎?改變,需要從自己開始。保持適當的距離,是你可以給自己的照顧。而練習說「不」,是你可以採取的第一步。

說不,不是只有一種方式

為什麼我們害怕說「不」?因為「拒絕」通常會衍生出衝突、撕裂等負面的感覺,是一種令人感到脆弱的情境。所以害怕拒絕別人,也害怕被別人拒絕,可說是再自然不過的反應。

然而說「不」,只能有一種方式嗎?

中文在自我表達時往往是隱晦的,因此在拒絕時,也習慣用曖昧的說法,即是語言學家說的「委婉式」表達,說話時不直接表達想說的,反而是經過層層修飾、包裝與美化。除了表達客氣、不好意思之外,還可以避免直接溝通可能導致的傷害與負面感受。

例如,週末希望孩子回家的媽媽,可能會毫不修飾語氣,用所謂「命令式」的表達方式,例如:「你這個週末一定要回家!」

而害怕破壞關係的你,就容易用「暗示型」的方式,經過修飾包裝再回答,例如:「我這個週末報告有一點多誒。」

這樣的對話方式,表面上維護了關係、減少傷害,但事實上容易造成訊息不一致,不一定能確實傳遞想法,而失去了溝通的意義。但你可能會問,如果要明確表達,不就得用父母「直接而強硬」的說話方式嗎?那如果最後吵起來又該怎麼辦?事實上,從「直接命令」到「委婉暗示」,這中間至少還有四種以上的說法:

圖片_1
Photo Credit: 悅知文化出版

如果只用「暗示」的說話方式,別人不見得能聽懂你真實的想法,也會讓你持續壓抑實際感受。同樣地,如果一開始就用發號施令或直接拒絕的方式,也會造成彼此感受上的不舒服,自然會撕裂關係。

另外,你注意到了嗎?表達的方式,也可以從代名詞轉換上著手。從「你不要」到「我不要」之間,還可以放入「我們可以一起」的溝通模式。將代名詞轉換成「我們」,是一種溫柔也共好的態度。

拒絕的方式不會只有一種,但不論是哪種方式,重點還是要開始嘗試。

練習與失望共處

從現在起,你可以練習和父母的過度期待保持距離,不刻意逃避也不躲藏自己的感受,不為反對而反對,不為討好而討好。要和父母保持這樣的距離,就是一個「練習與失望共處」的歷程。

適度地讓別人失望,讓他人知道你是有極限的,也有不擅長和脆弱之處,就是學會照顧自己的第一步。而保持界線的好處,是不讓人有機會過度介入自己的生活,攻擊我們最脆弱的地方。讓父母也練習與失望共處,將有助於他們看到你的真實樣貌,不再過度追逐「完美小孩」的假象,彼此才有機會建立完整與平衡的關係。

而我們自己也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經歷失望並接受它。這是成長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它讓我們在面對挫折時,依然能夠看到自己其他正面的部分。

要知道生命是自己的,我們不必為他人的期待而活,也無須為他人的失望負責。學著拉開距離也好、練習說不也好,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跌撞,都能夠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己,哪怕還是會有霧裡看花的時候,只要心中的指引燈塔能越來越清晰,那就夠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你在煩惱什麼呢?:大學諮商心理師給你的陪伴之書,關於成長的疼痛與焦慮》,悅知文化出版

作者: 李家雯(海蒂)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青春該是無限美好,為何我TMD看不到?」
第一本寫給台灣大學生的心理照顧指南
特別收錄:心理師獨家設計21道抗焦慮練習

你是否曾出現這些想法:

  • 高中名列前茅,到大學卻覺得處處不如人?
  • 履歷刷好刷滿,生活忙碌充實,為什麼還是好焦慮?
  • 延畢或休學,該如何面對「不務正業」人生?
  • 很努力跟大家做朋友,卻還是默默成為系邊?
  • 渴望當爸媽的乖小孩,但又覺得好累?

有時,放手喘息,才能飛得更高。——致年輕的你,以及曾經年輕的我們

擁有多年校園諮商經驗的海蒂老師,以輕鬆柔和的筆調、傾聽與陪伴的態度,與你聊聊一夜長大的焦慮、人際的困擾、原生家庭的綑綁、自我的迷失。你的煩惱,絕對不是少年維特的無病呻吟,而是奮力求生最好的證明。

「當你能體悟此刻的狀態只是暫時,就能開始多相信自己一點。
你的生命是屬於你的主場,而你擁有獨一無二的光芒!」
——李家雯諮商心理師

本書聚焦於#課業、#人際、#家庭、#自我、#未來五大課題,帶你了解焦慮的成因以及心理運作機制,並提供豐富的實用練習圖表,讓你彷彿置身諮商室,和心理師一起拆解、修復自我。最後,帶領你看到自身的無限可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成為最真實的自己。

getImage
Photo Credit: 悅知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