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德國一聽到「通膨」就會PTSD發作?回顧曾貶值99.99999997%的德國馬克

為何德國一聽到「通膨」就會PTSD發作?回顧曾貶值99.99999997%的德國馬克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盟正在盡一切手段避免歐盟陷入二戰前的窘境:各國生產力衰退,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他們也知道除了金融上的飲鴆止渴,要解決問題,還需要依賴財政上的投入與改革。從這個角度來說,德國的PTSD雖然沒什麼道理,但也促進了歐盟對財政刺激的反思。

2020年6月,歐盟通過一系列決議,正式將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andemic Emergency Purchase Programme,PEPP)的總金額從7500億歐元追加到1.35兆歐元。

在這之前,為了拯救呈現暈厥狀態的國債市場,歐盟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已經在資產購置計畫(Asset Purchase Programmes,APP)當中投入了2.7兆歐元的大禮包,通過不斷購買歐元債券來向市場提供流動性(A. Viterbo,2021; M. Kordeva,2021)。

經過了歐盟和各國財政部孜孜不倦的努力,歐盟的平均政府債務水平(Debt to GDP ratio)一飛沖天,在2020年的Q2已經達到充滿後現代主義風格的87.7%(EuroStat,2021)。這個比率意味著基本上政府一整年白幹,因為收上來的稅剛好用來償債,屬於免費勞動的完美模範。

而歐元區成員國尤其出類拔萃,它們的平均政府赤字上看95%。在2020年的Q3,資優生希臘的成績是199%,緊接著不落人後的義大利則是154.2%、葡萄牙130.8%、塞浦路斯119.5%、法國116.5%......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看得遠近聞名的乖寶寶德國目瞪口呆。

德國的財政赤字相比之下比較保守,大概在70%附近徘徊。因此,當德國發現歐盟還要推動PEPP財政週年慶的時候,他們對於1923年超級通貨膨脹的PTSD被徹底喚醒了。

根據PEPP的採購計畫,只要是高於BBB-評級的主權債務ECB都可以自由購買,連風險比台北101還要高的希臘國債都會收。這對德國來講,ECB的行動完全刷新了他們對於「安全資產」的常識。在全世界脫離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 System),開始使用國債做為抵押發行貨幣之後,金融體系的唯一常識,就是沒有常識。

這讓德國又開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嗚嗚哇哇的,想方設法要阻止ECB來「破壞歐元穩定」。德國聯邦法院對歐盟的公部門購債計劃(Public Sector Purchase Programmes,PSPP)發起猛烈進攻,強調PSPP違反比例原則,ECB這麼做越權啦!

看到「通膨」兩個字,就會嚇出一身冷汗的德國

身為煤鋼共同體創始會員的德國要與歐盟打官司,怎麼看都覺得特別有喜感。

但是德國覺得自己的堅持有道理。

根據《歐盟運作條約》第123條第1款(Art. 123〔1〕TFEU.),理論上來說ECB的主要且唯一的職責是「保持匯率穩定」(見《歐盟條約》第130條,Art. 130 TEU),不應該對市場進行直接干預。

雖然說根據TFEU的122條第1款(Art. 122〔1〕TFEU),ECB確實有權力向成員國提供金融援助,但是這個權限是有附加條件的:

  1. 成員國需要陷入極端危急的情況
  2. 這個危機需要是由「自然災害」或「不可預知的特殊情況」所引起的
  3. 處理這個危機的難度需要,充分超越成員國自己的能力所及

德國這個大聰明就是靠其中的第2及第3款來和歐盟最高法院(Court of Justice,ECJ)扯皮。他們認為,金融危機完全就是「人禍」。平時不燒香,臨時才在抱佛腳。這些受創嚴重的「歐盟欠債大戶」們,誰不是借債有癮?要是像我們普魯士男兒一樣,平時少借錢,埋頭搞生產,築高牆,廣積糧,疫情來臨的時候也不至於窘迫到這種程度(B. Ryvkin 2021,p. 228-254)。

AP_21084328152073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因此,德國才會認為,某些成員國的流動性危機完全是自身的怠政造成的。他們強烈要求歐盟好好的回去閉門思過,想一想PSPP和PEPP是否真的「不可或缺」。

德國之所以會如此貞烈,堅決抵制歐元區乃至整個歐盟內部不斷擴張資產負債表的行為,和將近90年前的一齣慘劇有很大的關係。

德國時至今日依然對通貨膨脹過敏,一提到歐盟的某某救助計畫,德國聯邦政府的高官馬上斯巴達。

當然也有一些「進步人士」認為通貨膨脹問題沒有這麼嚴重,但是在德國,主流的民意依然對通貨膨脹有著嚴重的PTSD。

德國的擔心有沒有道理?

要診斷德國的病史,就要先找出當年的過敏原。

所謂往事唯沙月,孤燈淡客船。如果當年的德國有個孤舟簑笠翁,他獨釣的應該不會是寒江雪,他比較有可能會從湖裡撈出很多的德國馬克。

1923年的德國,一點都不浪漫。

一戰結束後,簽完《凡爾賽條約》的德國人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根據資料,整個1920年代德國的失業率始終保持在8.7%左右,到了1930年代初更是高達21%,全國五分之一的人沒工作(W. Galenson and A. Zellner,1957)。

1921年,協約國的賠款委員會笑瞇瞇的向維瑪共和國的官員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德國的戰爭賠款總額為2690億金馬克,其中2260億為本金,剩下的是利息。

聽到這個數字,德國的官員們集體斯巴達。2690億金馬克大概相當於9.6萬頓黃金,德國1920年央行掘地三尺最多也只有391.25噸的儲備,連當時的美國也只有3679.29噸,你怎麼不乾脆把所有德國人槍斃算了(T. Green,1999)。

最後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德國才勉強把賠款金額控制在1320億金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