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德國一聽到「通膨」就會PTSD發作?回顧曾貶值99.99999997%的德國馬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盟正在盡一切手段避免歐盟陷入二戰前的窘境:各國生產力衰退,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他們也知道除了金融上的飲鴆止渴,要解決問題,還需要依賴財政上的投入與改革。從這個角度來說,德國的PTSD雖然沒什麼道理,但也促進了歐盟對財政刺激的反思。
2020年6月,歐盟通過一系列決議,正式將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andemic Emergency Purchase Programme,PEPP)的總金額從7500億歐元追加到1.35兆歐元。
在這之前,為了拯救呈現暈厥狀態的國債市場,歐盟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已經在資產購置計畫(Asset Purchase Programmes,APP)當中投入了2.7兆歐元的大禮包,通過不斷購買歐元債券來向市場提供流動性(A. Viterbo,2021; M. Kordeva,2021)。
經過了歐盟和各國財政部孜孜不倦的努力,歐盟的平均政府債務水平(Debt to GDP ratio)一飛沖天,在2020年的Q2已經達到充滿後現代主義風格的87.7%(EuroStat,2021)。這個比率意味著基本上政府一整年白幹,因為收上來的稅剛好用來償債,屬於免費勞動的完美模範。
而歐元區成員國尤其出類拔萃,它們的平均政府赤字上看95%。在2020年的Q3,資優生希臘的成績是199%,緊接著不落人後的義大利則是154.2%、葡萄牙130.8%、塞浦路斯119.5%、法國116.5%......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看得遠近聞名的乖寶寶德國目瞪口呆。
德國的財政赤字相比之下比較保守,大概在70%附近徘徊。因此,當德國發現歐盟還要推動PEPP財政週年慶的時候,他們對於1923年超級通貨膨脹的PTSD被徹底喚醒了。
根據PEPP的採購計畫,只要是高於BBB-評級的主權債務ECB都可以自由購買,連風險比台北101還要高的希臘國債都會收。這對德國來講,ECB的行動完全刷新了他們對於「安全資產」的常識。在全世界脫離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 System),開始使用國債做為抵押發行貨幣之後,金融體系的唯一常識,就是沒有常識。
這讓德國又開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嗚嗚哇哇的,想方設法要阻止ECB來「破壞歐元穩定」。德國聯邦法院對歐盟的公部門購債計劃(Public Sector Purchase Programmes,PSPP)發起猛烈進攻,強調PSPP違反比例原則,ECB這麼做越權啦!
看到「通膨」兩個字,就會嚇出一身冷汗的德國
身為煤鋼共同體創始會員的德國要與歐盟打官司,怎麼看都覺得特別有喜感。
但是德國覺得自己的堅持有道理。
根據《歐盟運作條約》第123條第1款(Art. 123〔1〕TFEU.),理論上來說ECB的主要且唯一的職責是「保持匯率穩定」(見《歐盟條約》第130條,Art. 130 TEU),不應該對市場進行直接干預。
雖然說根據TFEU的122條第1款(Art. 122〔1〕TFEU),ECB確實有權力向成員國提供金融援助,但是這個權限是有附加條件的:
- 成員國需要陷入極端危急的情況
- 這個危機需要是由「自然災害」或「不可預知的特殊情況」所引起的
- 處理這個危機的難度需要,充分超越成員國自己的能力所及
德國這個大聰明就是靠其中的第2及第3款來和歐盟最高法院(Court of Justice,ECJ)扯皮。他們認為,金融危機完全就是「人禍」。平時不燒香,臨時才在抱佛腳。這些受創嚴重的「歐盟欠債大戶」們,誰不是借債有癮?要是像我們普魯士男兒一樣,平時少借錢,埋頭搞生產,築高牆,廣積糧,疫情來臨的時候也不至於窘迫到這種程度(B. Ryvkin 2021,p. 228-254)。

因此,德國才會認為,某些成員國的流動性危機完全是自身的怠政造成的。他們強烈要求歐盟好好的回去閉門思過,想一想PSPP和PEPP是否真的「不可或缺」。
德國之所以會如此貞烈,堅決抵制歐元區乃至整個歐盟內部不斷擴張資產負債表的行為,和將近90年前的一齣慘劇有很大的關係。
德國時至今日依然對通貨膨脹過敏,一提到歐盟的某某救助計畫,德國聯邦政府的高官馬上斯巴達。
當然也有一些「進步人士」認為通貨膨脹問題沒有這麼嚴重,但是在德國,主流的民意依然對通貨膨脹有著嚴重的PTSD。
德國的擔心有沒有道理?
要診斷德國的病史,就要先找出當年的過敏原。
所謂往事唯沙月,孤燈淡客船。如果當年的德國有個孤舟簑笠翁,他獨釣的應該不會是寒江雪,他比較有可能會從湖裡撈出很多的德國馬克。
1923年的德國,一點都不浪漫。
一戰結束後,簽完《凡爾賽條約》的德國人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根據資料,整個1920年代德國的失業率始終保持在8.7%左右,到了1930年代初更是高達21%,全國五分之一的人沒工作(W. Galenson and A. Zellner,1957)。
1921年,協約國的賠款委員會笑瞇瞇的向維瑪共和國的官員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德國的戰爭賠款總額為2690億金馬克,其中2260億為本金,剩下的是利息。
聽到這個數字,德國的官員們集體斯巴達。2690億金馬克大概相當於9.6萬頓黃金,德國1920年央行掘地三尺最多也只有391.25噸的儲備,連當時的美國也只有3679.29噸,你怎麼不乾脆把所有德國人槍斃算了(T. Green,1999)。
最後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德國才勉強把賠款金額控制在1320億金馬克。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