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變婆與婚姻》:「非漢民族像妖怪一樣善變」是中原文人認識異族的主要觀點之一

《妖怪、變婆與婚姻》:「非漢民族像妖怪一樣善變」是中原文人認識異族的主要觀點之一
身著節日服裝的侗族婦女。Photo Credit: Jialiang Gao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作者深入中國貴州,用親身經歷為我們打開侗族神秘的潘朵拉之盒,釐清「變婆」標籤下隱含的意義,看見妖怪與巫術的另一種面貌:它們並非單純迷信,而是一個社會區分「非我族類」的方法,也是幫助人們重拾生命的力量,拿回命運主導權的方式。

劉鋒了解到,苗族「不乾淨的人家」帶來社會的爭奪和不安,仔細探究這些「不乾淨的人家」有以下特質:聰明美貌、肥胖、漢官詭、侗鬼和苗奸,遭到社會指控具破壞力而異於常人,「漢官詭」、「侗鬼」和「苗奸」尤其反映地方社會的歷史矛盾與族群之間的戰爭。

本書的論述主要以住在山鄉的地方人群為主要的對象,他們多半是當初不願意被統治的部落社會,想要保有自治而不斷往山區遷徙,跑到崎嶇不平的荒山裡。黔東南山區苗寨與侗寨相鄰,或者侗寨之中有苗人聚落。明清的軍事拓殖之後,漢人形成聚落,也有部分漢人進入苗侗村寨居住。

戰亂的年代,時有族群、血緣和家系不同的民眾前往山區避難,更有外族、外地人遷入或嫁入的移動人口使得地方社會出現多元族群的組成。為了維持動盪不安的社會,以妖怪為主題的謠言和傳說在這種歷史經驗中興起。這些妖怪不只是流言蜚語和傳說故事,妖怪被用來代表某一群人,妖怪可以說是地方社會彼此之間傳遞的暗號,一種區辨身分的標籤。

中國西南山區鄉民「認同」形成的過程,出現人和妖怪的區分,認同某種身分、族群或者性別,以便區分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進而確立我是誰?誰是自己人?誰不是自己人?人我區辨的認識來自於個人所處在的生活環境,與周遭環境互動的結果。

逃難的歷史、惡劣的環境、窮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資源有限的競爭和生計的匱乏是中國西南山區少數民族產生認同與區分的主要背景,這些民族對外界的猜疑、敵意和恐懼以及山區資源的有限與競爭成為巫術指控的溫床,他們使用謠言、傳說來建構人群之間的社會界線。

山區鄉民以巫術想像的謠言傳說劃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界線,巫術指控不僅作為我群與他群的認同和區分,更設下婚姻的擇偶禁忌作為調整人群連結的規則,當地人極力避免與妖怪通婚。中國西南的巫術指控,控制婚姻所衍生的政治、經濟和人力資源,鞏固社會界線。同時,巫術指控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苗侗與漢人雜居,設法以巫術指控維繫動盪中的社會,延續社會文化的發展。下面一章將以侗族變婆的巫術指控為例,詳加論述。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妖怪、變婆與婚姻:中國西南的巫術指控》,三民出版

作者:顏芳姿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我本以為,侗族人口中的變婆不過是傳說故事而已」
人類學者以科學無法解釋的恐怖經歷
為你打開中國侗族神秘的潘朵拉之盒
看清「妖怪」標籤底下隱藏的社會意涵

在巫術與傳說盛行的中國西南地區,當地侗族流傳著稱為「變婆」的妖怪,他們活著的時候與一般人無異,死後卻成了令人恐懼的神秘力量。變婆只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的恐怖怪物?變婆的出現如何影響當地人的婚姻觀?「變婆」標籤底下,藏著哪些不可為外人言的秘密?當代人類學家又如何解釋「妖怪」、「變婆」、「巫術」?

本書作者深入中國貴州,用親身經歷為我們打開侗族神秘的潘朵拉之盒,釐清「變婆」標籤下隱含的意義,看見妖怪與巫術的另一種面貌:它們並非單純迷信,而是一個社會區分「非我族類」的方法,也是幫助人們重拾生命的力量,拿回命運主導權的方式。

妖怪、變婆與婚姻
Photo Credit: 三民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