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文創並非有錢就能參與,只有園區一塊地是不夠的

施振榮:文創並非有錢就能參與,只有園區一塊地是不夠的
Photo Credit: Tony Tseng@Flick CC BY SA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施振榮感慨,文化素養需長期培養,台灣現在需要的是「十大隱性基礎建設」,意即在政策支持下,花時間和資源在社會文化、價值觀、民主素養、法治精神等養成。

「如果純由硬體考量,沒有相關政策配合,文創園區會是錯的發展方向。」宏碁創辦人、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27日強調,發展文創園區的關鍵不在硬體,也並非有錢就能參與,而是要透過政策機制,獎勵有承擔並承諾投入資源的業者進駐,重點在創造社會隱性、無形的價值。因此與其爭辯文創園區,不如談文化政策,因為政策與隱性價值的創造,比園區來得重要。

相關報導:
北市充斥假文創園區!都發局長:藝術家變成二等公民…
單打獨鬥的台灣文創:我們擁有世界級的文創人,為何無法成為世界級的文創國?

蘋果報導,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智榮文教基金會標竿學院執行的「華人優質生活研發中心與實驗基地計畫」,27日與微熱山丘、建碁及倍適得3公司舉辦簽約聯合記者會,期能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提出以寶島優質生活為出發點的產業主張。施振榮表示,期望讓台灣產業從「品質」提升,轉變為體驗經濟所強調的「質感」深化,建構台灣成為「華人優質生活應用創新中心」。

中時報導,針對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曾說台北充斥假文創等爭議,施振榮在記者會中指出,所謂文創是以人為本,發揮創意。生活就是文化,文創園區要生生不息,需能吸引人,因此要朝多元化發展。

他表示,這些文創園區應該有些規範,像是餐廳數量應該有一定的上限,且性質應是文創化的餐廳,政府也應該制訂出更縝密的政策來管理。吃是台灣人文化重要的一環,應該讓人們在追求優質生活的同時,能涵蓋精神與物質層面,兩者取得平衡,才有助園區永續發展。

施振榮感慨,文化素養需長期培養,文化政策執行也可能要十年才會看到文創業蓬勃發展,台灣現在需要的是「十大隱性基礎建設」,所謂隱性基礎建設就是要有政策支持,花時間和資源在社會文化、價值觀、民主素養、法治精神等養成。他舉例,法國有藝文消費獎勵措施,台灣是否也可以有獎勵政策,讓企業福利金有一定比例用於藝文消費,擴大藝文消費環境和舞台。

施振榮認為,政府若能制定相關政策,規定企業福利金花在藝文消費比重不能低於10%,將能鼓勵文創產業發展,創造藝文團隊的舞台,10年後就能看到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不過,這要看政府有沒有膽識(guts)。

聯合報導,記者問到該設立或廢除文創園區?施振榮則連說四次「錯了」。他認為,用園區的概念來思考是錯誤的,因為文創是生活,文化素養需要長期培養,與其談文創園區不如談文創政策。

施振榮表示,過去科學園區及加工出口區發展成功,但真正成功是政策:單一窗口、土地不賣只租、獎勵投資,而不是園區本身,只有一塊地是沒有用的,但因為老百姓想看到具體園區,才感受到政府施政,執行上也便利,所以政府仍偏向成立園區;然而文創園區如果純從硬體、顯性價值考量,是不完整的,還需有相關無形、軟體政策配合,否則會是錯的發展方向。

他指出,政府過去促進土地發展,未來可以調整政策,讓承擔並承諾投入資源的業者才能得到獎勵好處。施振榮分析,現在大家都談文創產業,但應該談產業文創化,也就是替產業加值,才能把價值做到最大化。

施振榮表示,價值可分為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企業若要參與文創,就應該要創造隱性價值,若只看中顯性價值,像是硬體設施、將會有問題,因為硬體並非關鍵,並非有錢就能參與。

施振榮:台灣需要十大隱性基礎建設(中國時報)
施振榮:鼓勵文創 要看政府有沒有guts(聯合報)
施振榮:扶植文創要靠政策 而非園區(蘋果日報)

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應該」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

Photo Credit:Tony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