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個地方創生未來構想(上):面對病毒新日常,如何打造「零接觸社會」的軟硬體建設?

日本20個地方創生未來構想(上):面對病毒新日常,如何打造「零接觸社會」的軟硬體建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疫後復興的政策中,整備社會環境目標中有8項:三密對策、發燒篩檢、無現金支付、行政IT化、防災IT化、邁向脫碳社會、超級城市、易於理解的地域經濟系統。透過這八項對策力抗疫情,打造零接觸社會的軟硬體建設。

文:謝子涵(政治工作者)

由於COVID-19疫情肆虐之故,日本內閣府在2020年增加地方創生臨時補助金(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対応地方創生臨時交付金),補助的預算在2020年達3兆日圓、2021年為1.5兆日圓(原先日本的地方創生交付金為一年1000億日圓),讓地方政能府得因應各地疫情狀況做預算提案。

同時,內閣府地方創生推動辦公室也公布了「地域未來構想20」政策資料集,希望大家能用創造力對抗疫情,共同解救地方經濟危機,建立起強韌且自律的區域社會。

這份政策資料將日本各地實踐過的跨部會計畫整理成三大目標、20項未來區域治理上重要的概念。理想上,希望這些概念和各地既有的成功案例,能幫助所有地方政府互相借鏡、學習,讓彼此能穩健地解決「經費預算或體制上的課題」、強化「與各領域專家形成夥伴關係」、了解並「與既有的政府施政合作」,最後達成追求「跨領域施政」的加乘效果。

政策資料就像是未來治理的指引手冊,讓所有參與的公共團體能用共通的語言,一起創造新的體制,並朝有效達成明確的施政目標邁進。本文將簡述此政策報告的內容。

超過三兆日圓的地方創生臨時補助金,處理抗疫四階段

日本內閣府認為,面對疫情,政府的施政有四個階段,第一個是守護地方命脈、防止疫情擴大;接著是維持雇用和事業、守護並支持民眾的生活;再來才是恢復經濟活動、振興在地經濟;以及,最後一個階段是要建構一個強韌的經濟結構,用來對抗地方經濟危機。

這前兩個階段中,在中央政府先是提供緊急支援補助金、開發疫苗和治療藥物、配發口罩、以及實施「大眾運輸防止疫情擴大對策」。其後再到撥發事業持續補助金、雇用調整補助和房租支援補助、特別定額等紓困補助時,就須仰賴地方細緻化因地制宜的對策。

至三、四階段,則要召集市民、業者、行政單位的力量一起來支援,徹底活用數位資訊人才,打造「新社會」、「新居住型態」與「新生活」。

AP_21275082376566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地域未來構想一:整備社會環境

在整備社會環境目標中有八項:三密對策、發燒篩檢、無現金支付、行政IT化、防災IT化、邁向脫碳社會、超級城市、易於理解的地域經濟系統。希望透過這八項對策力抗疫情,打造零接觸社會的軟硬體建設:

1. 透過實施三密對策創造舒適空間

在疫情下,日本一直宣導要注意三密,也就是避免密閉空間、密集人群與密切接觸,因此可運用經產省、觀光廳、環境省負責「制定防止疫情擴大計畫」、「中小企業生產性革命推動計畫」、「高性能空調設備導入支援計劃」等對策。

此項措施希望全國各地方能盤點學校、圖書館等公共空間、健康診療等實施機關、觀光設施、餐廳。看這些公共設施在空間上如何調整設計,用以確保社交距離,像是設置室內換氣與隔板,創造更舒適具有附加價值、讓人安心的空間。

2. 整備發燒篩檢站網絡的軟硬體投資:

在疫情期間,搭配厚生勞動省的「防止醫療機關擴大感染」措施,各地要確保每個角落都有設置、調配發燒篩檢站、社區衛生護理人員、健康管理中心等,一方面監測在地居民的健康狀態,並提供醫療諮詢等。在支援自主管理者時,將有疑似感染的患者引導至發燒篩檢站,幫助防止因院內感染導致的擴大感染。

3. 推動無現金社會

從減少從業人員與顧客接觸機會的防疫策略來看,由於無現金支付不會接觸現金,因此可幫助建構防止疫情流行的衛生環境。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善用支付功能,推動無現金支付點數回饋活動,一方面可以提高使用的誘因,另一方面也喚起消費者能有效參與在地平台運作。

而平台所收的數據,也會作為未來地方經濟的對策。這項計畫能搭配經產省和總務省的 「導入IT、MyNaPoint、無現金支付裝置補助」、「公共設施無現金化計畫」以及「全國統一的二維條碼JPQR普及計畫」。

4. 行政手續徹底線上化、電子化、強化網路資訊發送

疫情期間為避免群聚或密集接觸,政府單位要陸續為行政手續建構線上版因應措施,以領導整個區域能徹底數位化。

何謂區域數位化呢?像是「一站式服務」提供區域居民在民間企業和行政機關辦理業務的便利性,「雲端等更同採購」可減少公共團體的營運成本,「導入遠端工作/人工智慧(AI)、機器人流程自通化(RPA)」讓新的工作方法能有效解決在地的課題,「資料標準化、開放資料/API提供」可集結民間力量創造新的事業來解決區域課題,再來是「資料利用與活用」,希望善用整合人流觀光數據資料以災害因應資料。

運用相關的政策像是「My Number卡普及與讀取裝置」、「提升個人編號卡(マイナポータル)使用者便利性」、「檢討書面、面對面的行政規定」、「系統、業務標準化」、「開放資料傳道師支援制定官民資料活用」等計畫。

RTXFPJ57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5. 因應疫情建構新的災害應對型態

當疫情來臨時,災民要到哪避難?而地方政府又是如何確保有足夠的避難場所,同時簡化過程中的行政手續?

面對又快又急的疫情,自治體首先要協助改善的,是受災者支援制度——像是活用APP數據收集避難資料、加速解決受災證明申請手續塞車的狀況、透過整備受災者名冊,希望能有效且迅速支援回應受災者需求。

再來是建構新的避難生活,像是要運用飯店、旅館等民間設施,確保有充足且舒適的避難空間,再來是要充分儲備、調配、運送物資的支援系統,像是有足夠的口罩、隔板、體溫計、志工支援、無線網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