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唐宋變革究竟是「中國的」還是「江南的」?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唐宋變革究竟是「中國的」還是「江南的」?
繪於12世紀的《虎溪三笑圖》,帶有南宋李唐畫風|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西亞開始一路向東,透過正史、遊記、書信、碑文等多樣化史料,我們得以拼湊出中世紀各信仰圈在這段「轉換期」的多元面貌。

在這種前提下,從南宋對占婆等國的冊封及儀禮位階設定來看,自「中國」獨立出來的大越(交趾),冊封的順序是「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這樣的秩序觀念明顯帶有把大越當成宋朝內屬勢力的濃厚色彩。相較之下,南宋給予占婆、三佛齊的就是「國王」稱號, 允許他們自行任命刺史等官職,簡單說就是把它們列入藩屬國的級別。遠藤指出,這種傾向雖在北宋末年徽宗時期就已顯現,但在華北喪失後更加顯著。

就像這樣,面對東南亞及西南各勢力、在現實中找尋自己定位的南宋,自然不太可能只在國際關係上展現其姿態。正如前述,透過人與物的交流,東南亞與「中國」繁盛的海上貿易,將兩地緊密連結起來。九世紀下半葉爆發黃巢之亂,攻陷廣州的黃巢軍屠殺了大量的外國商人;發生此事的廣州自古即為繁榮的貿易據點,七一四年(開元二年)更設置了史上第一個市舶司(海上對外貿易管理機構)。

北宋時又在泉州與明州(浙江省寧波市)增設市舶司,由此可見貿易的擴大。關於北宋時代的廣州,《宋會要輯稿》〈蕃夷四之九二.大食〉「熙寧五年(一○七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條記載,有位名叫辛押陀羅的「大食勿巡國進奉使」要動身歸國,臨行前向朝廷請願,希望能夠任命繼任的「蕃長司公事」。

深見純生認為,「大食勿巡國」源自今日阿曼南部佐法爾地區的波斯名稱,而「蕃長司公事」指的則是「蕃坊」,也就是外國商人居留地的總負責人。雖然蕃坊的規模不明,但可得知十一世紀下半葉即有外來商人形成社群,宋朝地方官也需仰賴其力量。而且這不是廣州特有的狀況,從蒲壽庚的例子也可清楚證明。

蒲壽庚在南宋末年的泉州靠著貿易致富,接著又因清剿海賊的功績,從市舶司長官升任安撫使與沿海都制置使,成為掌握該地區軍權的重要人物。當然,這樣的貿易不只是單向的,而是和南宋(以及蒙元)形形色色的商人踏足「南海」互為表裡。本書第三章提及的周去非《嶺外代答》(一一七八年自序)、趙汝适《諸蕃志》(一二二五年左右)、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一三一四年以前)、汪大淵《島夷誌略》(一三五○年左右),這一連串用古典漢語寫下的東南亞地方志,就是最好的證明。

另一方面,從北宋到南宋,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地的市舶司不只管轄東南亞,也包括和高麗及日本的貿易。雖然礙於篇幅無法詳述,但就像榎本涉的研究所示,從事高麗及日本貿易的明州和泉州商人,和建構起超越國界網絡的僧侶們一起活躍於東海地區。在博多活動的中國商人(「博多綱首」)眾所周知,而《宋史》高麗傳中也提及「(高麗)王城有華人數百,多閩人(福建人)因賈舶至者」。

就像這樣,宋朝商人不時會以外交使節和間諜之姿往來高麗和日本,同時旅居異國的僧侶也以師徒關係為紐帶,透過這些商人為媒介,交換書信與物品物資。商人參與宋朝、高麗、日本等「國家」間交流的現象,證明了南方「中國」及鄰國間所設定的政治疆界,其實是徒具名目、也可變動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否仍然要把「唐宋變革」的論述範疇侷限在南方「中國」,還是要將之更進一步擴大呢?做為後者視角的代表性研究之一,我們在此列舉桃木至朗的論述。在「唐宋變革」過程中經濟急遽發展的江南,生產的出口商品在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各國間大量流通;桃木就認為,前述十世紀以降東南亞之所以陸續成立新興國家,跟以南方「中國」為中心的「唐宋變革」期經濟影響有關。

就像這樣,研究的進展、與隨之而來「中國」概念的變遷及相對化,使得超越既有研究領域、圍繞著南方「中國」的「唐宋變革」期的進一步討論得以開花結果。

5 一一八七年的華北與江南及其「信仰圈」

本冊的主題「信仰圈」,在亞洲始終是個難以直接挪用的概念。儘管在所謂啟示宗教、一神教的「信仰圈」,實際上擁有各式各樣的宗教實踐,也存在著多神教的世界觀,但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所謂的佛教「三武一宗法難」後,除了十八世紀起對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偶發鎮壓外,幾乎看不到任何政治或官方立場對信仰對象與方式的規範。

不只如此,包括佛教、道教還有形形色色的民間信仰,也都不要求信徒進行排他式信仰,複數教義與世界觀的並存融合相當普遍;而複數的「信仰圈」總是難以分割、彼此重複,就連皇帝也常使用多宗教的脈絡來訴求自己的正統性。在這種情況下,我想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來談談一一八七年的南北「中國」是如何在南北宗派間的交流限制下,從交錯複雜的「信仰圈」中產生出延續至今的嶄新面貌。

就在抵達燕京的樓鑰參加金朝皇帝賜予的射弓宴(同時舉行射箭競賽的宴會)這天(乾道六年〔一一七○年〕一月四日),在他北行途中曾路過的北宋舊都開封有某位人物逝世了,就是後來被奉為全真教開山祖師的王重陽(王喆,一一一二-一一七○年)。王重陽在一一五九年(正隆四年)於家鄉甘河鎮(陝西省咸陽市)遭遇神仙,經過這次神祕體驗(甘河遇仙),他便把人生奉獻給修行和教育弟子。

乾道五年十二月九日旅居開封的樓鑰等南宋使節,以及擔任嚮導的金國接伴使(出迎使節),或許也曾見過從山東帶著高足前往陝西途中在開封停留的王重陽。王重陽提倡儒釋道合一(三教合流)、主張救濟他人與自我修行同等重要;他的教誨如今相當知名,但生前的王重陽不過是道教實踐的眾多宗師之一而已。只是,隨著他門下的高足將王重陽的教誨宣揚到華北各地, 該宗派的範圍也慢慢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