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唐宋變革究竟是「中國的」還是「江南的」?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唐宋變革究竟是「中國的」還是「江南的」?
繪於12世紀的《虎溪三笑圖》,帶有南宋李唐畫風|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西亞開始一路向東,透過正史、遊記、書信、碑文等多樣化史料,我們得以拼湊出中世紀各信仰圈在這段「轉換期」的多元面貌。

一一八七年(大定二十七年),他的其中一位弟子王玉陽被金的皇帝世宗召往燕京,第二年(二十八年),另一位高足丘處機(長春真人,一一四八-一二二七年)奉世宗之命前往主持萬春節(世宗生日)的建醮(道教祭祀)儀式。蒙古帝國興起後,丘處機又應正在遠征中亞的成吉思汗之邀,前往興都庫什山脈北麓謁見大汗,因此聲名大噪。成吉思汗與他的繼承人都給予丘處機和全真教保護,該宗派在蒙古帝國統治下的華北擁有極大勢力。

對於蒙古時代的全真教,很多人會拿之對比同受宋朝庇護,以「張天師」為首盤踞龍虎山(江西省鷹潭市)的道教宗派正一教。雖然兩者互有消長,但受到歷代可汗庇護,掌握發放度牒(道士許可證)與廟額(道觀設立許可證)權力的這兩個派別,分別以全真教在華北、正一教在江南的形式維持勢力圈。

當然,實際上不能這樣以地理區分宗教勢力,畢竟就史料來看,正一教道士在華北、全真教道士在江南活動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說到底,各地道觀和全真教有關的宗教實踐,經常會和在地民間信仰密切結合,因此「全真教」的展現方式其實也十分多樣;此外稱為「掌教」,受可汗賦予宗派統御權的人物,也沒辦法控制各地道士的宗教活動。這點在佛教各宗派也是一樣,僧侶都是橫跨「華北」、「江南」兩處行動。儘管如此,受到金國和南宋的越境限制,在十二世紀興起南北並立的全真教、正一教,自蒙古時代以降歷經多次消長,至今猶存。

從一一八七年有兩個「中國」社會並存這點,來思考超出「唐宋變革」論的「中國史」多樣性,我們便會發現它是一個重要的轉換期。正如這篇補論一再提及的,近年來超越「中國史」框架,將「中國」重新定義為「歐亞東部的一部分」,並將它的歷史與中央歐亞及海域世界加以連繫,甚或將之當成其中一部分去理解,這樣的研究取向如今十分顯著。今後這種取向會如何進展, 又會如何超越既有的「中國史」框架,在思索之際,都將無可避免地促進唐宋變革論的重新定位。

相關書摘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導讀:信仰圈抑或文明圈?世界史的新詮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臺灣商務出版

編者:千葉敏之
作者:大塚修、稻葉穰、松浦史明、飯山知保
譯者:陳國維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全球性的快照 世界多元面向的統合觀察   
重新審視地域邊界,建構眾多成群瞬間的因果網絡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西元1187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 西亞:近東十字軍國家潰敗,埃及的薩拉丁奪回聖城耶路撒冷
  • 南亞:穆斯林古爾王朝深入北印度,刺激在地印度教與之抗衡
  • 東南亞:以佛教為主軸,領土國家吳哥王朝與港市國家聯盟的出現
  • 東亞:華北游牧文化浸融,華南朝貢體制維持,儒釋道合一的多信仰民間社會

在各地連結尚不充分、動向步調也不一的中世紀時代,宗教信仰成為此時期的核心價值。各地君主仰賴宗教維繫政權正統性,而法律、貨幣、租稅、社會組織,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無一不與信仰有關。這種遍及一切的信仰形式,是中世紀人民的日常,世界各地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本書以一一八七年哈丁之戰、薩拉丁打敗十字軍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為契機,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兩大信仰圈的象徵性衝突,讓此時代的結構與連鎖關係浮上檯面。

在西亞信仰圈,自八世紀阿巴斯朝開始的伊斯蘭勢力影響周邊地域深遠,此時由埃及的薩拉丁主導,強勢與近東十字軍國家抗衡。至於發源地阿拉伯則逐漸分裂割據,賽爾柱突厥滅亡後西亞不再有統一的勢力。

在南亞信仰圈,來自西北邊疆的伊斯蘭勢力以聖戰為名入侵印度河流域,拉傑普特聯軍也高舉印度教意識形態對抗。此後北印度形成與印度教共存的伊斯蘭統治體制,少數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蘇丹政權必須試圖調適兩種宗教間的衝突,而絕大多數印度教教徒也得維持共存關係,以抵禦更強大的蒙古軍。

在東南亞信仰圈,大陸區出現以佛教為核心的吳哥王朝,海洋區則是港市國家聯盟。此地區同時受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在地泛靈信仰影響,呈現多宗教的混雜情勢。此地穆斯林商人與中國商人的海上貿易盛行,促進各式文化交流,也為邁向近代大航海時代鋪下基礎。

至於東亞信仰圈,華北遼金等游牧民族的反覆浸融,與華南宋朝戮力維持以「中國」為霸權中心的朝貢秩序,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所謂的「唐宋變革期」,也應視地域不同而給予相異評價。而以信仰來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多信仰思想深深融入民眾生活,也與西亞一神教信仰之間的激烈衝突呈現極端對照。

從西亞開始一路向東,透過正史、遊記、書信、碑文等多樣化史料,我們得以拼湊出中世紀各信仰圈在這段「轉換期」的多元面貌。人在異地心向歐洲故鄉的十字軍們、繞了大半圈地中海只為前往麥加的穆斯林朝聖者、北行途中滿是驚嚇的南宋讀書人……這些跨界移動者是每個「瞬間」的最佳代言人,當下的世界實貌得以被聚集、放大。他們串起的全球「快照」畫面,幫助我們透過特定的連續視點做平行解讀。這些繼承了眾多因果、填充多種意義的時點,也會連鎖影響下一個時代。這正是研究「轉換期」的意義所在。

getImage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