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從一部電影變成一個社會現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觀眾正要投入,開始信服王丹妮、信服眼前的香港時,這些真實片段一再提醒:《梅艷芳》是創作,電影重構的梅姐與香港全是2021年的事後書寫。
「當一部電影成功到某個程度,它就會變成社會學事件。」影評人出身的法國導演杜魯福曾經這樣說。無論從票房成績到社會效應,《梅艷芳》已是香港的社會學事件。
電影票房七天破二千萬,很可能成為今年最賣座港片;成為話題之餘,戲院頻傳拿紙巾擦眼淚的聲音,不少觀眾入場一看再看。但同時,電影亦引來批評。有人不接受電影敘述梅姐事跡有重要遺漏,亦有影評人說電影技法平庸,人物刻畫欠深刻。
雖然傳記電影仍是「劇情片」,對事實從來是選擇性呈現、戲劇化處理,不一定要把人物「還原」,而就算是紀錄片,也其實是對真實的建構,但無論如何,跳過1989年及梅媽,梅姐的傳記的確有欠完整。另外,電影敘事亦頗平淡,描繪的梅姐沒有超出大眾一向對她的理解,亦沒有從她的故事去提煉更多思考。
如此情況,很容易墮入一種論述:評論人能看穿電影的問題,觀眾則是缺乏判斷力,純粹沉醉在電影的情懷中。這種精英論調,是討論流行文化的大忌。

香港此刻的「感覺結構」
談論《梅艷芳》,不能把它看成純粹的電影文本,而是要把它視為杜魯福口中的社會學事件。電影引起轟動,因為它切中了社會情緒,撃中了大眾的「感覺結構」——這是Raymond Williams創出的概念,指的是在某個特定歷史時刻之中,社會上很多人共有的情緒與感覺。
過去多年來,梅艷芳的意義在各種論述中早已超越歌星影星。寫《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一書時,我曾收集了大量新聞及評論。在2003年底去世時,很多人都把她的一生結合整個香港的社會、文化、歷史——關錦鵬說她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馬家輝稱她的傳奇寫下香港「殖民史的下半部」,陶傑說她是「香港品牌」,標誌著麥理浩時代的社會流動與八十年代的生命力,還有報章社論(如《明報》)稱她代表了「香港精神」。最廣為流傳的,則是「香港的女兒」稱號。
電影的宣傳策略結合了以上論述。電影公司深知拍梅姐傳記不易討好,早在公映半年前就開始宣傳,起初備受質疑。轉捩點是三分鐘的國際版預告既顯示大製作規模,也濃縮梅姐傳奇一生,再附送荔園、妙麗及利舞台等舊香港地景,成功挽回觀眾信心,更有人說「睇預告已經喊左」。之後推出的製作特輯講CG重構舊香港,強調集體回憶,更吸引了大量本來不會為「梅艷芳」三個字入場的潛在觀眾。

黃子華口中的「香港史詩」
再來,黃子華說電影是香港少有的「史詩式」電影,陶傑說電影的男主角是香港,再次製造一種期待:入場既是看梅艷芳,也是追憶香港。長達幾星期的優先場成功形成口碑,舊景物再加上從《心債》、《壞女孩》到《夕陽之歌》首首金曲,讓觀眾滿足地從梅艷芳回看昔日香港。
這種情緒,同時連結著過去多年來的《金雞》系列、《歲月神偷》及《打擂台》等本土題材的懷舊電影。懷舊從來不只是關於過去,而是反映了當下社會的迷惘——越是不安,越想逃到過往。同時,電影對2003年的描繪亦映照當下:當年的疫情與低迷社會氣氛,令今天觀眾投射了很多情感。屬於2021年的種種集體情緒,就被這部電影引爆。觀眾從中找到同呼同吸的共鳴,也就對電影相對寬容。
錄《心債》好看在哪裡?
儘管《梅艷芳》的成功跟社會脈絡有莫大關係,但仍不可忽視本文的趣味。說電影只是流水帳,或是純粹賣弄情懷,都有欠公允;電影從劇本到影像處理,絕非一無是處。首先,梅姐雖然是個突破傳統的藝人(學者吳俊雄曾言當年她一上台的眼神、姿態、形象,已跟舊世界告別),但電影很強調傳承——荔園的姐姐教她「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任劍輝教她養聲,劉培基教她「前輩提拔後輩是天經地義」,蘇生教她「慢歌要唱出唏噓,快歌要唱出反叛」。

電影一再提醒:梅姐成功的背後,是香港演藝界的累積,是一些好前輩的傳承。於是,錄《心債》那場戲才會如此好看:蘇生教她投入情感,黎小田陪伴錄音,TVB編導(「招仔」招振強)講解電視劇故事,還有不可或缺的,就是特寫鏡頭中歌詞上的顧家輝、黃霑兩個巨匠的名字。
梅姐要求先了解《香城浪子》的故事,她投入感情,拭去眼淚,然後以磁性聲音唱出「重重心中痴債,原是欠下你一世……」。《心債》傳世,不是歌者一人功勞;香港流行文化也不是冷冰冰的工業,而是滿載情感。傳承前人之餘,梅姐當然也有突破;她小時候覺得鄭少秋很厲害,但她後來的成就卻是遠超這位前輩。
「絕對不肯接受命運!」
這個傳承的主題,配合著舊歌、舊電影、舊MV、舊香港,延續到電影中後段。梅愛芳去世前跟梅姐說「我走不完的路,你要幫我繼續」,梅姐在大球場把「1:99音樂會」的監製重任交給徒弟,然後重複「前輩提拔後輩是天經地義」這句話。因此,電影的懷舊並非只是「今非昔比」的失落,而是「把前人留下的東西傳到未來,為新一代鋪路」,那是一種「前膽性的懷舊」(forward looking nostalgia)。

這種懷舊接通今日社會氣氛。片首,聲帶出問題的梅姐在歌廳中唱《奮鬥》:「不肯!絕對不肯接受命運,寧願一生與它對抗。」電影用前輩(黃霑與甄妮)的作品去講梅姐性格,亦容易令觀眾聯想到今日香港境況。這是電視劇《火鳳凰》主題曲,講浴火重生。難怪有人說,看著電影感覺梅姐回來了;她選擇2021年回來,是要鼓勵此刻的香港人。
Tags:
永豐「DAWHO之夜」帶大戶看大勢:展望2024經濟走向,深度解析股房雙市投資契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11月29日,關鍵評論網攜手永豐銀行舉辦直播活動《DAWHO之夜》,邀請到吳怡霈主持,以及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兩位投資專家,與大家分析2024年的經濟、房市,以及持續發燒的AI議題,尋覓投資契機!
去年開始,關鍵評論網攜手永豐銀行DAWHO數位帳戶,舉辦系列直播活動《DAWHO之夜》。每次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帶來實用的生活、理財知識,播出至今深受觀眾喜愛,像是2月播出的「行為財務學實踐大戶方舟策略」、或是6月播出的「大戶的日本秘境攻略」,也都好評如潮。
今年11月29日傍晚,雙方再次合作舉辦大戶們敲碗已久的直播活動──「DAWHO之夜:2024經濟展望」,本次邀請到知性主播吳怡霈擔綱主持,以及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兩位股市房市投資專家,與大家細細分析2024年的經濟、房市,以及持續發燒的AI議題,在溫和衰退中尋覓投資契機!
2024經濟「審慎樂觀」!做好資產分配是投資成功關鍵
隨著2023年越來越接近尾聲, 2024年臺灣經濟預測也紛紛出爐,綜觀各界預測報告*,2024年經濟成長率預估落在3%上下,較2023年增長約1.5個百分點。對於明年臺灣的景氣觀察,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以烏俄戰爭、美中科技角力等國際事件的影響力式微為例,說明過去影響經濟的風險事件都已漸漸被認為「可控」,再加上近期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的股市也回穩、上漲,因此認為未來景氣將會緩慢恢復正常。
周教授提醒,雖然樂觀看待未來趨勢,但還是必須關注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和「以巴衝突」的後續情形。不管是債市還是股市,只要利率政策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此外他也提到,雖然從過去歷史看來,地緣政治事件對市場影響短暫,但仍建議投資人要多加注意,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談到投資心法,周冠男也強調,「投資絕對不是短線賺大錢的事情,不能急。為什麼『經濟循環』裡面有『循環』?因為它不可能永遠都不好。所以我們要做好資產配置,長期它就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往上增值。」除此之外,他也分享資產配置比例的建議,「我覺得更精確的比例是『100-年齡』。」例如30歲年輕人的配置方向就是70%股票、30%債券,然後每個人再根據個別的風險承受能力調節。最後,周冠男也建議大家在選擇標的時要落實分散的動作,避免一注獨壓某檔標的,因為市場到底最後誰會存活、誰能出線都是未知數。

2024房市「量」重於「價」!給首購族與投資人的建議
除了股市,房市的發展也是許多投資人關注的重點,尤其在臺灣號稱年度最重的打「炒房」政策《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正式實施以後,不少人認為房市好像活力不再。對此,樂居創辦人李奕農以國泰房價指數及央行報告*推論,認為未來房市將出現「價格緩漲、成交量萎縮、建商推案量縮」三大趨勢,建議2024年投資人可以從「成交量」觀察房屋的剛性需求強烈與否,進而判斷未來房市走勢。

此外,李奕農進一步指出,「看似條例實施壓縮了預售屋的淨轉手空間,整體市場萎縮、監理轉嚴,預售屋受傷應該比較嚴重,但實際上預售屋還是交易最熱絡的。」原因出在預售市場分期支付款項的特性,所以他認為未來預售屋的成交量還是持續看漲,且整體房市也不會過於疲弱。他接著解釋,「就像實價登錄不能稱為打房手段,近期政府只是增加監管力道,整頓市場的交易狀況,讓房地產交易回歸正常化,所以我不認為這些政策會導致房市走緩。」
面對首購族的聽眾,李奕農認為可以跟著政策走,例如現在提供利率補貼、寬限期延長、貸款年限延長的「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就是不錯的機會;但如果是投資人,李奕農則建議要等到政府把限貸政策移除的時候,才比較是進場投資的時機。

AI話題持續發燒,股房雙市怎麼看?
活動過程中,也談到近年熱門的AI話題。對此,李奕農分享美國房產領域已經有運用AI預測房地產價值的成熟案例,說明AI未來很可能成為房市中預測物件價值的工具,無論是投資還是自住都能幫助到想買房的購屋族。周冠男也認同AI崛起的趨勢,並從兩大觀點進一步分析,「第一,市場最近剛從AI熱潮冷靜下來,市場和投資人也能更客觀的看待產業未來的前景;第二,回到生活面來看,AI也只會越來越強,不管是金融商品推薦、醫藥應用、電信通訊、傳播應用,甚至是娛樂產業都是一片藍海,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不過論及「出手」時,他也鄭重的再次提醒,「還是那一句,出手之前要做研究、不要單押某一家股票;最好AI相關標的都要有所涉獵,或是挑選一個投資組合,盡量把風險透過資產配置分散開。」就像周冠男教授不斷強調的,投資最忌諱人云亦云,哪個故事好聽走哪邊。因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不同,投資理財的規劃、資產配置的方式也不同,投資人必須仔細思考,做好功課,然後才能在一次次的配置和操作過程,領悟到屬於自己的投資心法,並在2024年把握市場大勢,享受被動投資的甜美果實。

*註1:綜觀中央銀行、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等單位所公布之經濟報告中的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
*註2:2023年10月3日,中央銀行業務報告暨 113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行政院歲入預算有關中央銀行股息紅利繳庫部分之說明,第33頁。
* 來賓言論不代表永豐銀行之立場,直播活動體驗旨在提供趣味性互動,因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使用者應自行評估與參考,切勿以此直播內容作為生活規劃的唯一依據。
* 注意事項:
1. 基金: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請至永豐銀行基金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mma.sinopac.com/mma/SinopacFundSearch/search/FundIndex.aspx
2. 美股:
(1). 投資人投資海外股票之決定應依本身判斷為之,且應自行負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本行並不分擔投資風險或為任何收益保證。投資海外股票有投資風險(包括但不限於信用、價格、匯率、下市、政治之風險),亦可能發生部分或全部本金之損失,最大可能損失為全部投資本金及利息。申購前請至永豐銀行美股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bank.sinopac.com/sinopacBT/webevents/USStock/index.html
(2). 投資一定有風險,股票/ETF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請至永豐銀行 ShareShares 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mma.sinopac.com/ShareShares/Index.aspx
3. ibrAin:永豐商業銀行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109年9月10日金管證投字第1090352215號函核准辦理兼營證券投資顧問業務。請至永豐銀行ibrAin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bank.sinopac.com/sinopacBT/webevents/ibrain/index.html
4. 大戶投:「大戶投」為永豐金證券提供之服務,詳情請至大戶投網站參考完整說明:https://dawho.tw/hot/dawhotou/
5.房貸:「理財型房貸」為永豐銀行提供之服務,請評估投資風險及自身償債能力,詳情請至房貸網站參考完整說明:https://dawho.tw/hot/mortg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