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馬華人看黃明志:從叛逆男孩到「鬼才」,止於宣洩且尚未能創造「時代」

90後大馬華人看黃明志:從叛逆男孩到「鬼才」,止於宣洩且尚未能創造「時代」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杜晉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黃明志之所以被人認為他的宣洩僅僅是在炒作,是因為他的反叛沒有一套思想和價值觀。不過,自從他開始接觸香港相關議題之後,已逐漸出現一套對自由及捍衛自由價值清晰的想法,但能否上升至創造一種精神追求,提升他在流行音樂界的地位,仍有待觀察。

當黃明志與陳芳語合唱的《玻璃心》引起熱議後,有的人說網路上出現了「討論黃明志效應」的現象,但持此番觀點的人可能並不知道黃明志過去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影響力——2007年黃明志以一首《Negarakuku》(我愛我的國家)紅遍大馬。他透過改編國歌Negaraku的曲調,以饒舌(Rap)的方式唱出他對國家現況的不滿。

回顧當年這場改編國歌風波,這支短片走紅以後,黃明志成為執政黨與馬來保守右翼組織狙擊的對象。在民風保守且正處於馬哈迪後威權時期的馬來西亞,執政黨成員認為黃明志的行為冒犯了國歌、挑戰社會和諧,更要以《1948年煽動法令》法辦。「黃明志改編國歌事件」一時佔據馬來西亞媒體的重要版面,甚至對於政府「是否要接受他的道歉」也提呈至內閣會議來討論,以後黃明志的作品也順理成章成為報章媒體關注的對象。

關於黃明志,許多人關注的是他的作品在政治及社會上所引起的爭議,但鮮少以黃明志作為一個現象及他本人在社會產生的效應來討論,這殊為可惜。恰好黃明志在國內(編按:指馬來西亞)爆紅的期間,是馬來西亞網路社交媒體普及化與民主運動蓬勃興旺的日子,同時也是我們90後網路世代的叛逆期。對於當年涉世未深的「小憤青」而言,黃明志的作品與行為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佔據了某一片段。

「骨灰級」Youtuber

以下只是本人的觀察,以此分享來說明黃明志的對我們年輕一代的馬來西亞華人影響。

這麼說吧。當年黃明志的成名,不僅經常在政治課題上「惹麻煩」,更讓中小學教師非常頭痛,因為黃明志的作品很容易成為叛逆期小孩追捧和模仿的對象。當年聽黃明志的歌除了像追周杰倫、五月天那樣瘋狂(比如會把它背下來),更重要的是有種很強的挑戰批判成人墨守成規世界的反叛心態。我想這也是他爆紅的重要因素,因為他抓住了很多「叛逆」的心理因素:

第一,內容夠反叛。他的成名作《Negarakuku》以饒舌的曲風改編國歌,將反叛風格推到極致,直接挑戰國家權威。儘管這種創作方式惹來主流保守社會的非議,但有趣的是,這首歌在草根其實獲得一定的支持力量。這首歌發佈的節點2007年恰好於馬來西亞社會湧現一股對國家現狀不滿、迫切希望改變的暗流。黃明志這種大膽、寫實、直戳核心的創作把許多人的心聲說出來。

第二,語言夠市井。黃明志的語言表達特徵是簡單又朗朗上口,用中共的話來說就是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唱或講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心聲。黃明志擅於「搏眼球」,知道什麼元素會引起他的目標觀眾群注意,儘管饒舌已經不是新穎的音樂類型,但饒舌的內容將生活及時事結合,早年黃明志還算是大馬中文音樂圈第一人。加上歌詞中會包含許多粗口和諧音哏,使人們在他的歌容易獲得宣洩的滿足感。現在想想當時對黃明志「教壞小孩」的指控並非沒有道理

第三,那麼「黃明志效應」指的是什麼?我覺得最大的是他把饒舌那種「宣洩式」的表達方式轉移到對政治事務的批評上,而這樣的方式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氛圍帶來什麼影響?

正面來說,2007年爆紅的黃明志,搭上了2008年3月全國大選的「反風」(反對執政集團國陣的暗流),在「反風」的推波助瀾下,黃明志成了往後華人社會大膽針砭時弊的火車頭。他掀起了一股敢於向政府「叫板」的風氣,用中共的話語來說,就是人民群眾在他的影響下迎來了第二次(思想上的)「解放」,降低了討論政治的門檻。

然而,負面的效應就是,過去那種文縐縐、迂迴、理性等透過文字爭論的議政風格,讓路給直白、情緒性、粗俗的不滿宣洩。當然,也不能把全部責任拋給黃明志,同時代還有以民粹作風見長的在野華裔政治人物倪可敏丘光耀,都深得草根華人支持,而黃明志只是把馬來西亞政治通俗化的娛樂圈代表人物。

4wqtab9z41sqhyi4ycdfyoa8ae1ckz
Photo Credit: 亞洲通文創提供
《玻璃心》MV畫面。

宣洩直戳核心,然後呢?

我想,這種通俗化是一把雙刃劍,他一方面動員群眾加入到敢於挑戰現況、批判時政的行列,另一方面被他用這套宣洩語言教會的群眾,卻成為一股無視任何權威、不重視說理、短視的網民。有時我想,大馬華裔網民的困境,可能反映的也是黃明志的侷限?

小時候曾經一度欣賞黃明志的反叛,後來卻逐漸覺得黃明志的這種批判方式似乎缺乏一點深度。是的,你的宣洩都直擊紅心,但,然後呢?黃明志之所以被人認為他的宣洩僅僅是在炒作,是因為他的反叛沒有一套思想和價值觀,不知道他反抗的目的、動機、目標是什麼,也因為他擅於捕抓人們的眼球,很容易被認為是一個還沒長大的老小孩「為了反而反」,或純粹只是一種宣洩。

其實直到今天他唱《玻璃心》和《牆外》,你仍摸不清楚這是否只是他抓住了「反中共」的商業市場策略,他或許並沒有上升到對抗某個價值觀的意味。畢竟觀察黃明志的從藝之路,他從原本嘗試紮根大馬(進軍電影業、創立Red People網紅團隊、創作族群團結歌曲),到試圖發展中國市場(《漂向北方》、《好想你》),再到探索台灣及非中國市場(《鬼島》、《出去走走》、《我們的海闊天空》、《唱廣東歌》、《China Reggaeton》等)有過多次的轉折。過去黃明志也有多次試圖透過「標新立異」的娛樂作品來獲取關注度的例子,如《擊敗人》、《啪啪啪》、《飆高音》、《泰國情歌》等。因此,我想評價黃明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對他的看法也經歷多次的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