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書線民事件點燃對黨國的批判,也掀起民進黨內美麗島世代與律師世代的競逐衝突

黃國書線民事件點燃對黨國的批判,也掀起民進黨內美麗島世代與律師世代的競逐衝突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黃國書事件不僅掀起民進黨內部美麗島世代與律師世代間,政治理念及權力競逐間衝突;同時也再度點燃民進黨對國民黨威權體制批判。

換言之,黃國書事件雖損及民進黨政黨形象,然而民進黨卻可輕而易舉將此「歷史共業」,轉移至國民黨威權黨國體制所製造產生。

總言之,黃國書事件爆發國民黨黨國威權統合主義之後遺症。黃國書選擇承擔政治責任,認錯、反省、道歉及宣布離開政壇,展現其政治擔當。在威權體制下由於意識型態的馴化下,民眾基於「反中共」、「反台獨」的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思想熏陶,線民往往扮演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之輔助角色,尤其是一個面對中共滲透及武力解放台灣之威脅,黨國勢必加重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需求之國家利益界定,因此容易造成「穩定壓倒一切」、「寧左勿右」,導致「無限上綱」擴大打擊面,造成「冤假錯案」侵犯人權至鉅。

毋庸置疑,即使在民主化時期,線民也是扮演著維護社會秩序促進角色,在許多社會犯罪消弭過程中,線民及臥底警察、情報人員往往冒著生命危險,為維護社會秩序、公共利益其國家安全而犧牲自我。

問題是,台灣在歷經民主化過程中,相關國安情治單位已走向「文官中立化」,避免成為任何黨國打擊政治異己工具,而是受到政府依法行政、國會及政黨監督之制約,依據國家利益為工作準繩,避免威權體制時期所造成「冤假錯案」對人權之侵犯。

從轉型正義角度檢視,政府應對戒嚴時期所實施線民機制重新檢視,是否造成「冤假錯案」,若是有諸如此類事件當給予經濟賠償及名譽之恢復,以匡正社會正義,其目的不在於報復及處罰,而是真相瞭解及達到社會真正和解。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