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提名鮑爾續任聯準會主席,市場預期將犧牲美國就業、優先關注通膨危機

拜登提名鮑爾續任聯準會主席,市場預期將犧牲美國就業、優先關注通膨危機
聯準會主席鮑爾(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昨(22) 日白宮宣布,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將提名現任聯準會 (Fed))主席鮑爾續任下屆主席,以延續美國經濟政策的連續性,未來將對抗來勢洶洶的通貨膨漲。

為了維持美國經濟的一貫政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將提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簡稱聯準會)現任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2度執掌;外界預期他在第一任期實施史上最寬鬆貨幣政策,未來連任後不得不採取反向措施,犧牲美國就業優先關注通膨問題。

鮑爾在第2任期將面臨截然不同的經濟形勢

鮑爾出身於法政專業,曾為執業律師後來成為華爾街銀行家、聯邦財政部金融次長,並且在前美國總統川普(Trump)提名接下前聯準會主席葉倫(Yellen)的擔子;鮑爾的貨幣政策偏向鴿派,在疫情流行的兩年內,成功穩定住美國經濟帶領股市創高。

不過這樣的經濟成果似乎無法讓每個人買單。《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日前美國民主黨(Democratic)對鮑爾2度就任聯準會主席感到不滿;民主黨強調盼由具有銀行監管背景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更強硬立場的人接任。

美國府內官員也強調,公眾對食品到汽油的價格高漲的問題感到擔憂,拜登的選人決策將力圖「穩定」。拜登於11月22日在白宮直白地說:「美國經濟日前有巨大潛力,卻又面臨不確定性,我們此刻需要聯準會的穩定和獨立,而鮑爾具備這些特質」。這些聲明間接回應了民主黨人士的不滿。

如今聯準會主席幾乎可以確定再由鮑爾執掌,外界逐漸把焦點放在未來美國的貨幣政策之上。過去一年裡,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了6.2%,創下了31年最高水準;同時美國就業人口仍比疫情前的高峰少了420萬人,再加上某些行業的勞動力普遍性的短缺,均威脅到聯準會的政策目標。

《華爾街日報》報導強調,本來白宮認為通貨膨脹將會隨著疫情以及其他因素而消退,但事實並非如此,鮑爾過去主張的寬鬆貨幣政策的前提已經改變,通膨的風險越來越大,為了消減通膨問題將要採取「升息」政策,但恐將造成經濟衰退,進而威脅到拜登的政治命運。

報導稱,當前的經濟和疫情前的形勢大相徑庭;由於擔心美國受到疫情影響,經濟會像2008年(金融海嘯)般長期疲弱,鮑爾支持國會通過5.9兆美元的刺激計劃;對照如今,由於關鍵零部件短缺,並且數以百萬計的勞動者因為退休、新冠疫情和其他因素退出就業市場,供應受到阻礙,通脹率從低於聯準會2%的目標一路飆升至6.2%。

通貨膨脹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現在市場回到了最關鍵的問題上,準備連任的聯準會主席鮑爾說高通脹不會持久,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嗎?如果正確,緊接著第2個問題,美國的經濟是否強大到讓利率在未來10年內,回到比較正常的水準?

《華爾街日報》對此強調,目前市場普遍的答案是,高通脹不會持久存在,但美國經濟也不會強大到足以支持利率回升至正常水平;從美國債券市場的定價判斷,未來5年,美國平均通脹率將超過3%。

投資人正將押注美國經濟成長無法擺脫通膨持續上升,也代表未來幾十年利率將持續低於通脹,本(11)月初,美國30年期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創下2010年以來最低,且依然為負值(意味市場不看好通膨受到控制)。

面對全球貨幣政策的分歧,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不確定性升高,金融市場波動變大,未來貿易戰爭、貨幣戰爭會愈來愈多,有些國家就會出問題。

他說,這次美國升息,帶動資金回流及美元升值,對原物料大國(例如OPEC國家)、依賴中國及出口較多的國家(如台灣等麻煩十國)、基本面不好或外債較多的國家(如巴西等脆弱5國),較為不利。

王健全提醒,美國升息,寬鬆資金不再,加上中國經濟下行,不景氣時要相對保守,企業不要做太多金融槓桿;而民眾投資至少1年內應考慮美元計價的資產,例如股票、基金等,因為美國升息,債券殖利率提高,價格會降低。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