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什麼是文創?台灣文創產業園區發展已10年,但文創園區是否真的有「文創」?「產業」又在哪裡?
新聞整理 / 蔡宜蒨
前陣子台灣的「文創」引發諸多討論。
台北市都發局局長林洲民批評華山、松菸、三創數位生活園等是「台北假文創園區群」,開啟一連串對文創與文創產業園區的討論。有人批評華山只有「餐廳加餐廳加餐廳」,松山文創園區多次遭點名過於商業化,北市議員高嘉瑜更爆料,松菸文創辦公室14樓的「文創會所」一晚租金要價76萬元,已淪為上流社會開趴的場地。
自2002年政府正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至今已10餘年,現在「文創」一詞充斥在你我周遭,但究竟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園區又是什麼樣貌?該如何治理?又如何讓創意人口發展?
「文創產業」的起源與發展
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內閣最早在1997年提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首創籌設了「創意產業籌備小組」,針對文化與創意面進行產業發展政策。
英國定義創意產業是「結合創造力、技術和天賦,有潛能利用智慧財產來增加財富和就業的產業」,範圍包括了13種產業:建築、工藝品、設計、古董、時尚設計、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廣告、電影、媒體及電腦遊戲出版、軟體及電視廣播影視。
這樣的發展脈絡是在「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概念之下,著重在文化商品、文化服務對於區域經濟所能發揮的功能,也就是發展真正能夠獲得收益、增加就業機會的相關領域。工黨上台之後開始盤點全國創意產業產值,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盤點報告(Th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確定新的經濟發展方向,用全面的數字證明並調整經濟路線。
2008年英國創意產業市場總值已達約1,050億英鎊,在過去10年當中成長2倍。佔英國GDP的7%,英國文創產業已經成為僅次於金融業的第2大產業,就業人數則是第1大產業,扮演著經濟火車頭的角色。
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後,世界各國都面臨經濟局勢的重大考驗,如何透過文化創意的運作,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與規模產值,也成為各國政府的政策方向。
1980年艾文.托佛勒將經濟發展進程劃分為第1波「農業革命」、第2波「工業革命」、第3波「資訊革命」。郝明義曾撰文表示,或許一個以「文化」資本來帶動「第4波」經濟的時代已經到來。
有創意經濟之父美譽的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在2007年訪台時表示,1990年代創意經濟的成長,是服務業的2倍,是製造業的4倍。目前全球創意經濟的年產值,約為3兆美元,若以7%的年成長率進行保守估算,到2020年將達到8兆美元。
在全球創意經濟產業的蓬勃發展下,英國、美國等創意產業發展強國更延伸討論到各個面向,關心各個產業的「創意強度」(Creative Intensity))和「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
在理查德‧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創意階層的崛起》書中指出,在經濟領先的歐洲國家,創意階層佔就業總人口的25%至30%。在美國,整個創意產業的薪酬佔全美所有產業薪酬的將近一半(1.7萬億美元),相當於制造業和服務業薪酬的總和。由此可知,整個創意產業的經濟影響力是相當巨大的。
創意經濟時代的到來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社會和文化價值觀。每個人在某些方面都可以是一個「創意者」。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我們願意施展的創意潛能,只要發揮得當,這些創意就會體現出巨大的價值。

Photo Credit: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Flickr CC BY 2.0
台灣的「文創」怎麼來的?
而台灣的大眾熟悉的「文創」指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最早由行政院於2002年5月依照「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子計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所提出定名。根據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辦公室目前定義,是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
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在英國所定義的「創意產業」前又再加上了「文化」。把「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 )與「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結合成一體。另外還提出一個同心圓模型──位於核心的叫做「文化」,第2圈叫做「創意」,第3圈叫做「產業」。
台灣的同心圓的模型援引自澳洲學者大衛˙索斯比(David Throsby)提出同心圓模型(concentric circles model)。他將文化創意產業劃分為3圈同心圓。最內圈的「核心產業」為具有創造性藝術的產業,如:音樂、舞蹈、文學等;向外擴展的是藝術成分較低但具有高度文化意志的「支援性產業」,如書籍及雜誌出版、電視及廣播等;最外圈則是「週邊性產業」,如廣告、觀光等。

台灣在「文創」的各種討論中,「太商業化」、「假文創」的批評或許也是衍生自對此同心圓模型的理解不同。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兩岸文創促進中心執行主任潘罡批評,台灣的同心圓模型並沒有正確定義位於核心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東西?
就連大衛‧索斯比也不敢定義這些創意藝術就是精緻藝術或高雅文化,但台灣卻錯把文化視同創意產業的源頭,因此台灣文化藝術工作者指責政府既然要提倡文化創意產業,首要職責就是扶植文化藝術。結果原本的產業政策,被扭曲為文化藝術補助政策。
台灣的文創產業園區
從影業小編到台灣變色龍,UG is hot with Photoshop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做最精彩的你自己」的白靈、跨年大唱 First Love 主題曲的白冰冰、手機桌面幸運女神美輪明 —— UG is Hot,那個總是出現在大樓屋頂上的人緊追時事梗,彷彿他的衣櫃裡有無限的道具隨手捻來都能搭上。充滿 B 級感的變裝加上高超的 Photoshop 技巧,讓一個人以千百種人設亮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平時身為平凡上班族的 UG 是怎樣煉成社群百變女王的,而他最愛用的 P 圖小撇步又是哪些呢。
從「過氣網紅」到「最快的變裝民眾」
許多人認識 UG 是因為他 2009-2010 年 cover 少女時代的精湛模仿,當時甚至受邀上韓國綜藝節目《Star King》與偶像相見。在 15 年前,所謂「網紅」一詞還未被廣泛使用的時候,那年還只是個大學生的 UG 用他的熱情示範了追星的極致,並在社群網路上發酵。不過 UG 並沒有選擇走上演藝之路,如今回看往事直笑說自己是「過氣網紅」,他反而在近年不斷透過變裝「成為」各種偶像,反映時事的速度堪稱「最快的變裝民眾」。
「我變裝的故事要從小時候說起,」小學時迷戀美少女戰士華麗的變身,加上看綜藝節目中反串藝人帶來的娛樂效果,「我覺得這個東西我好像做的來,而且與其被大家說你『有點娘』,不如把它轉換成一個表演的形式,就會變得很光明正大。」UG 不只自己表演,也帶著同學在兒童節大會上跳徐懷鈺,從小就展現自信光芒。
社群在走 Photoshop 要懂
若從很早就在 Instagram 上追蹤 UG 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他從某個時期開始,照片中的場景從居家環境大量轉換到一個大樓的頂樓——那正是 UG 任職電影發行公司的頂樓。「我剛進公司老闆就知道我會變裝,有次《穆荷蘭大道》特映會老闆就提議我扮成電影中的角色,讓觀眾可以來合照,」UG 聊到公司很支持讓他很合理地時常扮裝,「讓我覺得哇原來這在一個 30 幾歲的上班族身上是件被鼓勵的事。」也因為如此他對變裝愈來愈認真,也開始用變裝的形式參加同志遊行等等的公眾活動。
平時的 UG 除了經營自己的社群平台之外,也時常利用 Photoshop 製作工作所需的宣傳素材、電影周邊等,「我們三不五時就要拍一些商品照,公司頂樓剛好很漂亮就會上去拍。」雖然從大學時期就學了各種影像處理的軟體,「Photoshop 還是最直觀的!」UG 說在電影發行公司當小編,幾乎每天都會用到 Photoshop,不管是 banner、gif 動圖還是小型印刷品通通都可以用 PS 搞定。
看我 Photoshop 三十六技
社群上火熱起來的事件通常是沒有預告的,但 UG 總是能抓住這些時事梗的精髓,他對於挑選變裝的角色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通常以我自己喜歡的影視或音樂作品為主,時事的話,除了社群上的熱度之外,我也會選擇有很明顯特徵的,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仔細看 UG 每次扮演不同角色,神情絕對都是最到位的。
不僅變裝角色多元,UG 的 P 圖技巧也是三十六技各種搭配!在這次採訪中 UG 回歸初心,化身成他的變裝啟蒙「美少女戰士水手月亮」,並且首次公開分享了幾個在後製變裝照片時最愛的 PS 祕技!

首先是修圖最經典招式:去背!Adobe 推出了「物件選取」工具讓去背變得超簡單,只需要開啟圖檔點擊「物件選取」,Photoshop 就會自動辨識畫面中的關鍵物件,不到 10 秒就幫水手月亮去背完成。接著 UG 使用「色相/飽和度」調整功能,增加漸變疊加與外光暈,把水手月亮變得閃閃發亮。下一步在背景加上星空圖案與不同 pose 的水手月亮之後,UG 到圖層區調整不同物件的「混合模式」,選擇「濾色」然後調整「透明度」,只要簡單拉動一下就能讓水手月亮與星空自然地融合
Everyone can Photoshop!百變人生沒有侷限
在今年大港開唱的演出者介紹裡,UG 被以「台灣變色龍 aka 屋頂皇后 aka 變裝民眾」這個串超長的頭銜介紹,這三個稱號似乎點出了他被大家記憶的不同面向,包括從最早 cover 少女時代紅到韓國,一直到公司頂樓的精彩變裝。
這些年來 Photoshop 陪伴著 UG 不斷超越,不斷成為那個最精彩的他自己,「變裝對我的人生帶來的改變,除了成就感之外,最重要的是創造了更多的連結,」如同在性別運動中的站在最前排、最吸睛的變裝皇后們,「變裝可以是一種溝通的工具,鼓勵很多可能到很多對自己的狀態還不是很了解的人。」採訪尾聲,我們問 UG 下一個角色會扮誰?他笑說還不知道,「但一定是好玩的!」

Everyone can Photoshop!百變無法侷限,Photoshop提升你的創意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