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義展開歐洲龍頭爭霸戰,忽略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的潛在威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霧谷晶策》認為法國有意藉著與義大利加強關係,對後梅克爾時期的德國,發出挑戰的訊號。因為馬克宏一直強調法國的戰略自主,並就美國對歐盟與北約相對冷處理的態度不以為然。
此外,伯恩斯在與俄方會談完後,他也致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試圖調解雙方關係,並承諾美國會密切關注俄軍行動。據《彭博社》(Bloomberg)11月22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美國已分享包含地圖資訊在內的情報給歐洲盟友。情報顯示,俄國軍隊和砲兵正在集結,準備從多個地點快速、大規模進軍烏克蘭,現在只等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r Putin)一聲令下。
上述情報已在過去一週陸續傳給北約(NATO)部分成員國,證實美國對普亭潛在意圖的疑慮,並在外交上傾全力阻止普亭發動侵略。這些努力包括敦促歐洲盟友直接跟普亭交涉。
而這來自美國的情報評估顯示,普亭或許考慮明(2022)年初出兵烏克蘭。俄軍此時正再度於烏克蘭邊境集結,俄國軍隊和炮兵可能調遣約10萬大軍,從克里米亞、俄國本土和白羅斯等三個方向侵烏。
另外,烏克蘭軍情局局長布達諾夫(Kyrylo Budanov)也在受訪稱,俄國已集結逾9萬2000人的兵力,最有可能於明年1月底和2月初侵犯烏克蘭。預料烏國官兵的折損,將較克里米亞衝突逾1.4萬人死亡更為慘烈。
不過,俄媒《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11月23日報導,俄羅斯克林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針對相關消息否認說:「俄方各級各部多次表示,俄羅斯不會攻擊他國,也未制定進攻計劃。說我們計劃入侵是完全不正確的。將俄軍在本國境內的任何調動,都與此計劃聯結一起,也完全不正確。」
《法新社》(AFP)11月23日的報導說,隨烏俄邊境衝突升溫,為緩和兩國緊張氣氛,俄國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Miley)在23日通電話。報導稱,二人於電話中就當前國際安全問題進行討論。
另外,11月26日據《俄通社》報導,俄國聯邦武裝部隊參謀總長格拉西莫夫,也與法軍總參謀長布尤卡爾(Francois Lecointre)也進行通話,兩國也就國際安全和雙方互動的重點問題交換意見。
美國與北約如何應對烏俄潛在衝突?
身為北約和跨大西洋聯盟「老大哥」的美國,對此自然也不會悶不吭聲。據《CNN》11月22日的報導,拜登(Joe Biden)政府考慮向烏克蘭派遣軍事顧問,並增援新武器裝備。與歐洲盟友討論一旦俄國攻打烏克蘭,馬上祭出新一輪制裁。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考慮提供烏克蘭的軍援包括「標槍」反坦克飛彈、迫擊炮、「刺針」防空飛彈(Stiner Missles)等,以及原定部署阿富汗的俄製米-17多用途直升機(Mi-17 Helocopters)。此外,美國國會議員亦尋求在2022年《國防授權法案》納入制裁俄國的條款。
上述動作顯示,美國認真看待俄國侵烏的可能性,不願如同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時如此措手不及。不過,有官員擔心,若提供烏克蘭刺針飛彈及米-17直升機,可能會被俄方視為局勢的重大升級。這批米-17直升機原本是要買給阿富汗人,但8月底美國自阿撤軍後,五角大廈正在評估如何處理。
而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於11月26日警告:「若俄國出兵烏克蘭,一定會為此付出代價。」此外,史托騰伯格也向德國新政府呼籲,希望德國能增加國防預算,並接納西方各國在德國部署核武器的計劃。
《CNBC》的報導提到,目前北約成員國中,僅有美、法、英擁有核武。德國雖無核武,但他們存放一些美國的核武,必要時仍以德國戰機運載。而核武也被視為向俄國等有軍事野心國家的嚇阻。
目前德國新聯合政府支持核武存放於德國國土,聯合政府說:「只要核武於北約戰略概念上扮演角色,德國就有興趣參與其戰略討論和相關規劃。」不過報導也指出,2021年德國國防預算僅有GDP的1.53%,遠低於北約要求的2%。雖今年國防預算較去年微調,但仍離北約要求有一段距離。
《霧谷晶策》認為法國有意藉著與義大利加強關係,對後梅克爾時期的德國,發出挑戰的訊號。因為馬克宏一直強調法國的戰略自主,並就美國對歐盟與北約相對冷處理的態度不以為然。而法義深化結盟是否會造成歐盟內部的分裂,導致其他歐盟國家開始選邊站,仍待我們持續觀察。
《霧谷晶策》建議,歐盟應持續增加自身的軍事力量,不管是為了歐盟的戰略自主性,或是本國的國防安全,因應可能的戰爭衝突與來自俄國的挑戰,都非常有必要性。如果不想事事依賴美國,就必須要靠自己了。這點,德國也應該有所領悟。
俄國對烏克蘭的軍事壓力,以及白羅斯對波蘭的邊境危機,《霧谷晶策》分析都是對歐盟軍事力量的直接挑戰。雖然目前歐盟覺得東歐離歐盟仍舊遙遠,但一再忽略對親歐盟國家的援助,綏靖將讓俄國嘗到甜頭,繼續兵不血刃擴充其勢力影響範圍。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義大利總理再次動用「黃金權力」,否決工業機器人公司技術轉移給中資企業 9月前
-
烏克蘭戰火一觸即發?美俄歐都在虛張聲勢,結局可能雷聲大雨點小 1年前
-
俄國要求北約停止擴張以緩解烏克蘭局勢,歐美齊聲反對:「普亭別想指手畫腳」 1年前
-
習近平、普亭明日將視訊通話,「盟友之間需要進行討論」 1年前
-
拜登警告俄羅斯,若入侵烏克蘭將面臨「前所未見」的經濟制裁,但坦言不會派美軍嚇阻 1年前
-
美、俄總統視訊通話:拜登警告若入侵烏克蘭將受強力制裁,普亭要求北約遠離俄邊境 1年前
-
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衝突與人道危機:此生還能活著見到「國界」對面的家人嗎? 1年前
-
美國情報圈研判,俄國最快2022年初動用17萬大軍入侵烏克蘭 1年前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