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時代革命》:每一個香港人都是水分子,此刻的香港便是海綿,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影中說「Hongkonger」已是字典上的一個詞彙,多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在必然迎來的流離後,重新找回家園,把書頁上的詞活成現實,成為自由的「Hongkonger」。
文:Catherine
我想,《時代革命》的觀影經驗我終將銘記,黑暗的影廳中時而傳來啜泣聲,時而傳來深呼吸和嘆息聲,最末的〈願榮光歸香港〉依稀聽見人群齊唱,跑rollcard時喊起「光復香港」,隨之應和的「時代革命」,以及幾句「香港人加油」⋯⋯。
私以為,這些是超越電影作為影像藝術,使「欣賞者」共鳴共情的感動,而是一種「人」對「人」的感召,一種觀影「人」與片中片外香港「人」此刻共體時艱、參與苦難的連結,那刻便明白,口號不只是口號,紀錄片不只是銀幕上的影像,「時代革命」不是憑空暴力,因為有了如是片刻的人群參與,似於儀式性的彼此感召,於此偌大的黑盒子內,「自由」便漂蕩人群中,格外珍貴動人。
獻給香港人
香港人作品(A Film by Hongkongers)
《時代革命》的偉大不僅在於它對時代和其中人的紀實,它更在記敘時代與歷史的「全景」(panorama)下,讓我們看見「人」的情感和精神之「近景」(proximity)。
我們看見抗爭與革命背後的無助;旗幟揮舞下斷垣殘瓦的香港;堅定的追尋包裹的毀滅性自殺意志;衝擊破壞下的個體犧牲;國族家園意識下「人」原原本本對自由的渴望;以及大時代、大事件下,只屬於香港人最脆弱也堅韌的故事,所以是「香港人作品」,「香港」不是重點,「革命」本身也不是,重點仍是人,是「香港人」(Hongkongers)。
不論紀錄片記錄的是時代還是土地、家園,最終都必須回歸到其中的「人」身上,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人道、人本主義精神之展現。
如一名青年舉著救援牌子在被封住的地鐵入口請求警察讓他進去救人,那一刻他把身段放地好低,沒有抗爭者的倔氣,沒有革命者的強悍,他卸下武裝,脫去剛硬,只有哀求;如理大圍城之戰時,外頭的家長、中學老師、社工、和其他的抗爭者,一心只想突破重圍,進去救出受困的手足;如一名穿著珍珠高跟涼鞋的孕婦,看到有人被毆打時,直覺反應是衝上去介入幫忙⋯⋯這些時刻我們看到超越抗爭與革命意識本身,一種人對人的惻隱與關懷,是在晦暗時刻依然顯明的人性光輝。
「香港人作品」一行字,除昭示紀錄片核心的人,也把社會中人群的差異消弭,如同電影中稱號Nobody的抗爭者說的 「Nobody is everyone. 」,周冠威的鏡頭下大多受訪者是打上馬賽克的,觀影時聽著不甚熟悉的粵語發音,許多時刻真的分不出誰是誰,若沒特別注意字卡上的稱號、年齡、和職業,幾乎忘了他們的身分差異,只知道他們口中的香港與自由,是一樣的。
這些抗爭者來自不同背景,由陌生人組成「手足」,我們在片中看見沒有血緣關係的「爸媽」給予抗爭者熱騰騰的飯菜以及溫暖燈火的家室,他們不分你我,相互扶持。
正如同《少年》電影末那一隻隻手,周冠威鏡頭下的香港人的個體性(individualism)是被包裹在集體性和全體性(collectivism)之中的,這場運動中沒有一個突出的「英雄」,也沒有必然的領導人,願意走出來抗爭的人不是為了成為義士留名,他們只願成為純粹的「香港人」。
他們都是「nobody」,卻構成了「everybody」,導演的鏡頭依然在「全景」(panorama)和「近景」(proximity)中縮放,傘下的人聲音清晰,不失其自我和個體性,但當鏡頭推移,電影中幾處俯拍的畫面一把把傘變得模糊,遠覽便構成一個平面,這是個個體與集體不衝突,個體構築成集體的廣袤平面,無盡綿延。

紀錄片即是生命經歷
電影中有許多真實來自直播的畫面,或是手持鏡頭,拍攝者奔走於混亂中,畫面搖晃甚至在尖叫聲中模糊成一片黑,此時我們什麼都看不見,只能聽見慘叫、毆打聲,那是全然的恐懼與暈眩。
這些畫面在在提醒我們,鏡頭即是人的眼睛,運鏡即是抗爭者奔走的路,紀錄片即是他們的生命經歷,畫面的一片黑亦即是他們生活的晦暗不明。
如果我們時常強調紀錄的客觀性與中立性,這些拍攝者強烈存在的畫面便提醒了我們,從電影銀幕上的平面畫面,延伸出的「體感」立體空間,有著從純欣賞、抽離的客觀觀賞,走入共情理解、「參與」的重要價值。畫面的慌亂、緊張、與恐懼,能穿透銀幕地逸散影廳中。

奔放之水,流往自由
Be Water
這是其中抗爭者所說的,他們的運動理念。「敵進我散」、「敵退我聚」,如流水流動於空間中,閘門開啟時傾瀉,閘門關閉時便向他處流,強調了流動性和柔軟性。
水亦是不可切割的集體,是可以在任何縫隙與窄管流動,並覆蓋每一處的物質,正如老子言「柔弱勝剛強」,抗爭者的柔弱並非全然的和理非,也非卸下武裝的柔,而是柔韌性與撓性(flexibility)。
他們是比警方強力水柱更堅實不止的奔騰,他們是無定形定狀的自由流體,他們是有力的群體,在四方流動漫溢,同時也是「覆水難收」,沒有回頭路,沒有庇護的寧靜水潭可以回歸,必須以己之力開拓未來的路。
每一個香港人都是一個水分子,此刻的香港便是海綿,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沒有人可以將自己「擰出」,所以「Be water」,成為奔放的水,願朝自由流去,找到嶄新的水潭,能夠不再動盪,平靜為家。

混亂時代中的世代掙扎
當你看見一個年過古稀的老人被暴警撞倒,淚流滿面無力地說出:「我沒能力守護孩子了」,你何以不感到悲傷、心力交瘁?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