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時代革命》:每一個香港人都是水分子,此刻的香港便是海綿,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影評】《時代革命》:每一個香港人都是水分子,此刻的香港便是海綿,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Photo Credit: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影中說「Hongkonger」已是字典上的一個詞彙,多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在必然迎來的流離後,重新找回家園,把書頁上的詞活成現實,成為自由的「Hongkonger」。

如果《少年》拍出了一代青年無畏抗爭的倔氣與剛毅,那麼《時代革命》中的陳伯伯,則為我們補足了老一代抗爭者的心聲,他們或許沒有少年們對自由民主的強烈訴求,卻仍願走上街頭,只為守護孩子、守護家園。

或許不是每個老年人或是長輩都如陳伯伯,毅然絕食,加入抗爭行動,但理大圍城之戰,孩子與學生受困時,我們看見了母親痛哭跪地,乞求警察讓自己進去救孩子,氣憤揚言若孩子受到一絲傷害,自己也不願活下去。

上一代的抗爭有的來自對不公義的反抗,有的則來自最沈痛的愛,充滿矛盾與掙扎。許多抗爭者說出來後再也沒回過家,說只要上街都必須對父母說謊,我想這並非世代對立或冷漠,而是為人父母最害怕的就是子女受到傷害,但眼看著殘垣斷瓦的家園,又怎麼能撒手不理,他們該如何是好?《時代革命》拍出了每一個世代在混亂中自處的不同困境。

第58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時代革命》周冠威、香港人
最佳記錄片《時代革命》| Photo Credit: 金馬執委會提供

毀滅性悲劇與運動的雙向性

另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社工提到,這場運動懾人之處在於,從來沒有一場運動引發一種以死明志的自殺潮,從那件黃色雨衣開始,許多靈魂也如雨水般落下,這究竟是死得輕如鴻毛還是能重擊社會?

本片沒有合理化這個現象,也不避諱展現其不同面向,社工亦說,那陣子的自殺潮使得香港陷入一片絕望,此時走出去運動的人,正好給了亡靈和瀰漫的死亡氛圍一種慰藉。

若以《少年》中自殺少女YY一句台詞詮釋——「希望我這份對自由的決心,可以影響你對運動的看法」,我想此處《時代革命》呈現的則是兩種選擇雙向的彼此影響,悲劇性的決絕鼓舞,以及平撫傷痛,給予安慰的回應行動,兩相成為此革命不可抹滅的歷史景象。

編年進程,現世與未來

導演以編年史的進程深入這場革命,讓我們看見其性質與方式的轉變,和抗爭者態度的前後變化,他讓我們看見從「和理非」與「勇武」對立至兩者合流,從政治性地佔領立法會至文明文化之地的中大與理大都成火海,黑煙竄升,從訴求至革命,從小團體至全民運動,從混亂至嚴密組織,他讓我們看見這場運動的核心價值以及其發生之必然。

導演的鏡頭下拍香港,更拍香港人,我們看見革命的生命力,手足的情義,催淚彈與橡皮子彈直接侵膚的肉體疼痛,眼見信仰瓦解的心理崩潰,殘破下閃耀的希望和理想。

正如火海中旗幟仍然飛揚,現實黑白而連儂牆依然色彩斑斕,晦暗籠罩的城市依然點起「FREE HK」的明亮燈火,這些抗爭者在現世絕望下,努力向未來延伸出希望。

我們何其幸運在飄盪自由的土地上看見《時代革命》,我將一直記得這樣獨特而動人的觀影經驗,在黑暗中暢通自己的感官,憤怒亦溫柔地體會電影,悲傷卻帶希望地走出影廳。

電影中說「Hongkonger」已是字典上的一個詞彙,多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在必然迎來的流離後,重新找回家園,把書頁上的詞活成現實,成為自由的「Hongkonger」。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