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遊民,不過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市民:「就地安身」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十年前,在寒冷的平安夜裡,公權力用冷水柱驅趕遊民,就像這些人不屬於這裡,不屬於這個城市。在那之後,社會開始關注這個議題,許多公民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決定從根本解決問題⋯⋯
文:葉靜倫
2011年耶誕節前夕,艋舺公園清潔隊在10度低溫的平安夜,以強力水柱四處對露宿的街友噴灑驅趕,三、四個員警在眾目睽睽下袖手旁觀。橘紅色的塑膠垃圾桶旁、冰冷的地板上,幾個瘦小的身影倉惶起身,抓起身旁的透明塑膠袋遮擋四面八方的襲擊。
隔天,當代漂泊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幾個人權團體召開記者會痛批,時任台北市議員的應曉薇隨後在龍山寺前挾著地方勢力反擊,控訴露宿的萬華遊民隨地大小便、吐檳榔汁、影響「市容」。
應曉薇有備而來。兩個月前,她已在議會質詢中毫不掩飾的向當時的公園處處長陳嘉欽承諾:「告訴執行作業的同仁,灑水不能只灑外面,誰往遊民身上灑,就撥獎金!」
衝突隨及延燒至各大媒體和社群網路,引爆台灣社會第一次在街友議題上的激烈辯論。在這之前,《社會救助法》(第17條)剛剛修法,明確規範所有不願意遭強制安置(驅離)的露宿者得以享有基本生存保障、「就地安身」。
也是在同年11月,今日全台街友服務的重要推手、台北市首位遊民外展(街訪)社工楊運生與其繼任者張獻忠,合力推動成立日後極具代表性的新生代街友服務組織「芒草心慈善協會」。
2011年,是台灣無家服務領域風起雲湧的開端。那一年,社工楚怡鈞剛剛加入台北市社會局的「遊民專責小組」(遊專),成為今日萬華社福中心街友服務的關鍵角色。

Photo Credit: 多多益善
把人趕走了,他們要去哪?
法令雖已推進,「就地安身」依然嚴重挑戰台灣社會的「觀感」。時至今日,全台民眾通報電話中,仍舊不斷有人要求將那些睡在街頭的露宿者強行帶去「收容」。
「這很可怕妳知道嗎?」台南社會局社工莫順吉,調任街友業務2年多,從台南火車站周邊到觀光景點遍布的老城區、約莫50位街友都是他的責任。「如果你覺得我們應該有權力強制收容任何『沒有居所』的人,那是不是只要我認為誰居無定所,像那些環島的啊、爬山的啊、露營的啊,都可以按這個邏輯抓進去安置?」
莫順吉對公部門權力界限的敏感度很真實,但身在台灣街友高度集中的台北市中正區(台北車站)和萬華區(艋舺公園、龍山寺周邊、西門町等),楚怡鈞和張獻忠面對的街友人數是莫順吉的10倍,所面臨的民眾反彈與議員質詢強度難以相提並論。
「確實當時的公園狀況是滿糟的,但糟的是秩序,不是街友。」楚怡鈞形容10年前的艋舺公園,各路人等喧嘩聚集,路邊棄物滿地、蟑鼠四竄,清潔隊下午5點下班,5點半垃圾桶便已爆滿,的確讓人卻步。
「慈善團體動不動就發便當,一發300個,攤車到處都是,烤香腸、麵線、賣冰的、逛夜市的,吃不完的東西隨手往旁邊丟,能不髒嗎?」楚怡鈞揮手說:「還有那些賭博的、下象棋的、麻將的、六合彩看明牌的,裡面很多都不是街友。拜託,那隨便一輸就是10幾20萬,他們一輩子都賭不起那些金額啦!」

不明究理卻握有選票的居民情緒難以平復,自然讓民代有了施壓的空間,也讓首當其衝的社會局動輒得咎。楚怡鈞不以為然的說:「公園處、民代、議員、里長,大家都不想承認公園就是長期會有街友,都主張過要把迴廊拆掉、把人趕走,卻沒有任何人回答得出來:把人趕走了,他們要去哪? 」
就地安身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
千古以來,人類對待異己和無依者的方式就是集中管理,甚或隔離監禁,早年常見的封閉式孤兒院、收容所和精神療養院等歷歷在目。然而即使到了今日、全台各縣市都面臨街友議題,卻沒有一間收容中心真正「住滿」。
台北市唯一公辦公營安置街友的「圓通居」主任潘育奇說:「高壓管理和控制要是有用,早就有成效了。但街上一直都有人,而且一直都沒有減少。」圓通居滿床最多可以收到100床,在今年(2021)10月初採訪時,入住的人數是41人,甚至還不到床位數的一半。即使在疫情之前,常態性安置人數也僅50-60人。

圓通居寬敞開闊的中庭。Photo Credit:葉靜倫
圓通居成立超過半世紀,在去年(2020)9月18日之前,都還直白的叫做「遊民收容中心」。1991年修法後,圓通居的管轄權從台北市警局保安大隊轉移到社會局手上,90年代前強行從街頭「轉移」、監禁流浪者的設施,在30年後的今天有了截然不同的用途,為了社會隔離而訂下的高壓管制措施也已走入歷史。

圓通居內的盥洗台。Photo Credit: 葉靜倫
如今,鐵柵和隔離區成了分隔男女住民、提供女性隱私的金屬圍籬。整個中庭寬敞開闊、天頂可見陽光灑落,幾個住民四散在大圓桌旁看電視,吸菸區有人自行出入聊天,新型的飲水機和大型冰箱隨處可見,無障礙設施連通四處。瘦弱的老先生從外面看醫生回來,可以自行操作門口為了防疫而裝設的數位顯示器。
更重要的是,圓通居是全台少數配有兩名護士、四名社工、四名廚工、一名工友,不僅能供三餐,還有六名生活輔導員24小時輪班、精神科醫師每月駐診兩次,陣容齊全且女性床位占比高達20%的街友庇護中心。
反觀2019年出刊的數十份研究報告,其中訪到許多身在街頭數十載的街友,對「收容中心」的印象幾乎全無好話。
其中,集體生活不得不立下的規範,包括禁酒、禁毒、作息調整、出入登記等,以及人際上的衝突和老舊的設備(例如老弱傷病都爬不上去的上鋪床位)、地理上的限制(例如地處偏遠、工作不便)等,的確都是持續至今、許多人不願入住的關鍵。然而,舊時代的監控與高強度的管制印象,不可否認也深深留在許多老一輩遊民的腦海中。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