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台大馬醫師的告白:除了薪資待遇,回不去的還有醫療體系差異與族群問題

留台大馬醫師的告白:除了薪資待遇,回不去的還有醫療體系差異與族群問題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內政部2019年的外籍人士職業統計,全台的外籍醫師有524人,護理師有31人,其中人數最多的來源國就是馬來西亞,醫師和護理師分別有420、24人。顯見相當多馬來西亞人在台從醫,也意味著馬來西亞流失許多人才

文:譚詠康(馬來西亞人,在台灣擔任精神科總醫師)

說來微妙,醫學系原本就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科系,所謂「僑生」要進入這個科系,原本需要必備的前提條件就與其他科系不同(在海外居留的年限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進入這個科系之後,面對到的挑戰也相當的多,其中不免被旁人質疑是因為「加分」才得以進入醫學系。

編按:根據《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僑生是指「指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6年以上,並取得僑居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回國就學之華裔學生。但就讀大學醫學、牙醫及中醫學系者,其連續居留年限為8年以上。」

不過讓人相當欣慰的是,不少留台的馬來西亞籍前輩表現相當出色,無論在精神科領域的張明永醫師、換肝領域的楊志權醫師、重症領域的陳志金醫師與黃軒醫師、毒物學領域的顏宗海醫師等,均能見到馬來西亞人的身影,優秀的前輩太多,實在無法一一列舉。

究竟是什麼樣的誘因讓馬來西亞人會想要留在台灣從醫呢?又或者說,究竟是台灣的環境讓人不太想離開,還是回去馬來西亞面臨到的困難讓人卻步,都是值得讓人深思的議題。

本人在台行醫時間不長,僅4年有餘(1年一般科住院醫師,加上3年多的精神科住院醫師),觀察到的現象或許不夠廣且深。然而總的來說,或許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台灣醫師一開始的薪資普遍比馬來西亞醫師還要高。在台灣一畢業後便可進入醫院擔任一般科住院醫師,從前一般科住院醫師須一年,但爲因應醫學系從7年制改成6年制的政策,目前的一般科醫師需要兩年的訓練時長。台灣一般科住院醫師的薪水並不像馬來西亞那樣全國都有統一的標準,而且薪水範圍大約是年薪100萬至120萬左右不等。相較之下馬來西亞剛畢業後需擔任的Houseman(實習醫師),薪水大約馬幣5000左右(約新台幣32836元)。

台灣一般科住院醫師訓練完畢後,可選擇進入專科訓練,成為特定專科的住院醫師,此時調薪的範圍就更大,大約為台幣70萬至200萬元不等。至於馬來西亞的實習醫生成為專科醫師後,薪水的範圍就更大了,尤其私立醫院的待遇也相當有吸引力,但礙於當地專科醫師的薪資差異難以估算,在此就不更深入探討。無論如何,由於在實習醫生階段的薪資差異相當顯著,對留台馬來西亞醫師而言,「先留在台灣」便形成了一股相當強的拉力。

另外,台灣醫師養成系統依循美國的制度,畢業後很快便能進入專科醫師的培訓計劃,隨著科別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培訓時長,大約2年至8年不等。然而,在馬來西亞要進入專科醫師的培訓計劃,基本上都需要過關斬將,有些醫師可進入Master program,而有的醫師則是進入parallel program(考取英國皇家醫學會的專科考試,Member of Royal College系統),兩者都只有少數人才能擠進去,專科醫師的培訓是門檻相當高的窄門,大部分人到後來都只能卡在非專科培訓計劃的階段(non-training medical officer),以至於一直都無法升到專科醫師,而長期只能擔任薪水不高的非專科醫師。

相較之下,台灣醫師的訓練終點至少不會讓人覺得遙遙無期,大部分人到最後都能成為專科醫師,可獨當一面的在醫院或診所擔任主治醫師。也因此有不少馬來西亞籍的醫師,就算之後的規劃是回馬來西亞,也會先在台灣拿到專科之後再回國(然而尚需考取英國皇家醫學會的專科考試),以繞過馬來西亞那漫長且艱難的專科醫師培訓計劃。

shutterstock_1808390161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為台大醫院舊建築

白色巨塔裡的「族群天花板」

本人曾回馬來西亞,以及到新加坡當交換生,因此從一些馬來西亞醫師友人那了解到,在馬來西亞要進入專科培訓計劃時,少數族裔會面臨到歧視問題,甚至擔任專科醫師後,要升任主管職都還是會面臨到歧視問題。「族群天花板」或許這也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忽視的障礙。

還記得以前在新加坡當交換生時,認識了一位也來自馬來西亞的主任級醫師。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感嘆的說了一句,假如他身處馬來西亞,或許一輩子也無法升到如此高的職位,領導整個科別。

馬來西亞初級醫師的勞動條件惡劣,也是一個讓人相當擔心的問題。由於馬來西亞政府經費不足的關係,加上國內醫學系畢業生過剩,以至於政府後來將實習醫師改成一年一聘的契約制,實習醫師們每年都得戰戰兢兢的擔心自己能不能被續聘,若政府經費不足,便有可能面臨失業的問題,因此才引爆了今年發生的醫師罷工事件。不僅如此,醫學系畢業生要擔任實習醫師前,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時間,我認識不少從國外回去的醫學系畢業生,有者甚至等待了一年才等到聘僱。

由於馬來西亞實行的是公醫制度,基本上絕大部分的醫師都在公立醫院裡面執業,並且是公務員。公醫制最大的好處是對於醫師的人事調配權,政府有著非常大的權力。像是偏鄉地區缺乏醫師,政府便能調派醫師補足偏鄉的人力缺口。以最近的例子來說,馬來西亞的疫情控制過程,其實也有賴於公醫制的優勢,由於控制疫情需要的是內科醫師,而政府便能調派其他科別的醫師去內科幫忙(如PCR檢測、照顧COVID-19的病人)。然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了不少留台馬來西亞醫師寧可留在台灣。

試想想,有不低比例的實習醫師都會被調去偏鄉支援,而這群回馬的台灣醫學系畢業生原本懷著回馬與家人團聚的心,回馬後卻被調離自己的家鄉到遙遠的他方,豈不背離了回馬行醫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