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臍帶》:那些日本人在新加坡的聚落,和赴南洋「下海」貼補家用的「唐行小姐」

《歷史的臍帶》:那些日本人在新加坡的聚落,和赴南洋「下海」貼補家用的「唐行小姐」
山本音吉(Otokichi Yamamoto)之墓。Photo Credit: Aldwinteo (Aldwin Teo)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從日本南來的妓女被稱為「karayuki-san」(中譯為「唐行小姐」)。她們的出現標誌了日本社群在東南亞生活的重要起點,也是這時期日本外匯的來源之一。娼妓生意在東南亞的興盛也連帶吸引了貿易商、商店老闆、醫生、錢莊老闆前來拓展商機以支撐日本的海外經濟發展

文:賴啟健

二戰後,在新加坡定居的日本人口在新加坡人口構成數據中通常被歸類為「其他」,或是屬不被統計在主要組別中的外來類別,更不曾自成一類。一部分是因為日本人在二戰時的東南亞占領者角色,一部分也是因為多數不屬軍隊的日本人在戰後已經被遣返回日本。在新加坡成為一個新的東南亞國家之前,在小坡生活的日本人聚落,以及他們在戰前新加坡時期的貿易貢獻和生活面貌的紀錄,都被掩蓋或移除,以改進新加坡在遭受「替代的」亞洲殖民者慘烈統治後的復甦進程。

在現代的新加坡出版物和通俗文學中,都還殘留一些戰前日本社群和他們曾經存在過這個空間,以及他們如何像其他較遲抵埠新加坡的華人社群一樣,在英國企業中貢獻新加坡社會和經濟的證明及跡象。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針對兩組影響新加坡顯著的日本群體之間的差別,以及早期移民之間的跨種族互動,做了這樣的描述:

「同一天的晚些時候,一名日本士官和幾名兵士來到屋裡。他們把屋子前前後後檢查了一遍,發現只有我和長古兩人,就認定了這裡適合用作臨時軍營。這時候是噩夢的開始。我以前曾經在百勝路(又作勿拉士峇沙路)看過牙醫,他們的衛生水準及整齊程度真是到了一塵不染、一絲不苟的境界,密駝路上的十仙店(ten-cent store,類似日本百元店)裡頭的日裔服務員也是永遠那麼乾淨、整齊;但是,我卻對日本士兵身上惡臭的未洗軍服和體味猝不及防。」

儘管有記載顯示早在17和18世紀就有日本商船到馬六甲港口和其他東南亞貿易港口做生意,但是根據新加坡日本社群的紀錄,第一個定居在新加坡的日本人是1862年入境的山本音吉(Otokichi Yamamoto),他於1867年在新加坡逝世。1864年,宇田松田(Uta Matsuda)來到新加坡,和她的華人丈夫一起經營一家雜貨店,隨後她的阿姨安(Yasu)也來新加坡賣起香蕉。隨著1879年日本貿易領事館的成立、1884年日制人力車的引進及大型日本企業新加坡分部的開設,到19世紀末時新加坡的日裔居民數量已經大幅增加。到了大正末期或20世紀初期時,日裔移民已經遍布東南亞甚至南亞各地:新加坡和馬來亞有6950人,馬尼拉4112人,曼谷239人,巴達維亞2446人,泗水1749人,仰光282人,孟買456人。

Yamamoto_Otokichi_memorial,_Japanese_Cem
Photo Credit: Aldwinteo (Aldwin Teo) CC BY SA 30
山本音吉(Otokichi Yamamoto)之墓

日本聚落規模發展之所以顯著,與日本妓院在新加坡河東部的開設緊密相關。1868年還沒有任何日本妓院的蹤跡,但世紀之交時,分布在海南街、馬拉巴街、馬來街和武吉斯街的日本妓院開始取代先後由馬來人、華人和歐洲人在甘榜格南(Kampong Glam)經營的妓院。不像牛車水的華人妓院只為華人服務,內部還分出不同的水準檔次;日本妓院來者是客,並不計較顧客的種族背景,只是也同樣劃出「高級和次級」的水準分級。

這些從日本南來的妓女被稱為「karayuki-san」(中譯為「唐行小姐」)。她們的出現標誌了日本社群在東南亞生活的重要起點,也是這時期日本外匯的來源之一。娼妓生意在東南亞的興盛也連帶吸引了貿易商、商店老闆、醫生、錢莊老闆前來拓展商機以支撐日本的海外經濟發展,因為當時的日本雖然已經是個工業國,卻還不足以在西方占有一席之地。

1920年,娼妓行業被禁後,餘下的這些行業繼續在原本的妓院區擴張,並繼續維持這個聚落的存在,更陸續有了自己的報紙(《南洋新報》,1908年創刊)、墳場(1911年開闢)、學校(1912年創校)、俱樂部(1917年創立)。到1926年的時候,新加坡的日本聚落已經擴大到占據布連拾街(Prinsep Street)、梧槽路(Rochore Road)、橋北路和密駝路相連內的範圍,就在海南聚落的旁邊。

Karayukisan_in_Saigon
Photo Credit:Wikipedia
在法屬殖民時期西貢的「唐行小姐」

日本妓女把這個位於馬來街的妓院區稱為「suteresu」(大街之意),是英文「street」的諧音,這裡同時也是她們的住所和妓院的所在。馬來街是連接蘇菲亞山區到海邊的密駝路(日本人稱為Chuo Dori,意為中央通道)的下一條平行街道。而這時候,「suteresu」這個詞開始和當時的人們對這個地區的俗稱產生交集,並與另一個被認為是「日本人的」地方——位於新加坡河河口和哥烈碼頭一帶、日本航運公司辦事處和代理機構林立的「gudangu」(英文godown的諧音)區別開。和海南人一樣,日本人也自行使用一套取代英文官方街名的日文街名,但是和海南人不一樣的是,沒有一個日文街名被英殖民政府正式沿用,來認可這個社群的存在。

不管是妓院還是商店,日本人都入住這個聚落所在街道的店屋裡,也把店屋的內部構造按自己的需求進行改造。而這些改動和空間用途的轉換,再一次展示了不同族群在店屋這個隨處可見的殖民建築中,對於空間便利性和變動性的巧思。詹姆斯.華倫(James Warren)1993年的著作《阿駒與唐行小姐:新加坡1870年至1940年間的娼妓行業》(Ah Ku and Karayuki-san: Prostitution in Singapore 1870-1940)記載了對suteresu的描述,早在1910年就有一位不知名的日本記者這樣描述馬來街上的店屋:

「九點左右,我去聲名狼藉的馬來街逛了逛。那裡的建築都是外牆漆成藍色的西式建築,陽台下掛著紅色的煤氣燈,燈上寫著諸如一、二、三的號碼,柳條椅一張張排列在燈下。上百個年輕的日本女郎坐在柳條椅上,向路過行人呼喚談笑……她們的身上都穿著色彩搶眼的浴衣。」

這些店屋的樓上被分隔出一個個房間或隔間,可是和唐人街上的華人妓院不同的是,每間日本妓院裡所容納的妓女人數較少,所以隔間比較寬敞,平均有六個榻榻米那麼大。由此一來,店屋構造一貫的用途被顛倒了,樓上用來做生意,底樓則是宿舍、等候區或辦公室。每一層樓都有一個簡單的公共浴室,廚房則在店屋後方。華倫也記述了妓院會鑿開通往樓下或隔壁妓院的通道,以便讓妓女們可以在官員突然上門檢查時迅速逃走。

Hisaichi_Terauchi_memorial,_Japanese_Cem
Photo Credit: Aldwinteo (Aldwin Teo) CC BY SA 30
新加坡的日軍墓地還安放著二戰期間日本南方軍司令長寺内壽一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