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這樣的都市情境孕生了早期美國社會學。在一九二○至三○年代,一群芝加哥大學社會學者信奉經驗實證原則,及「把褲子弄髒」以迫近現實的實作精神,走出學術象牙塔,深入城市中被認為危險、失序的地域進行參與觀察,希望對社會問題有所瞭解並提供政府解方,進而逐步揭露這些被認為危險失序的地帶真實的樣貌,及其形成背後更深層的結構因素。
這群學者裡最年輕的成員之一是奈爾斯・安德森(Nels Anderson)。父親是北歐移民,跟他都曾是遊移工人,走遍美國各地擔任農事、建築、挖礦、伐木等工作。安德森在工作之餘也間歇求學,因機緣踏入這些無家者生活的世界進行調查,成為最早踐行今日所謂參與觀察方法的社會學者。他闡述團體內部形成自成一格的次文化,從其中蘊藏的價值觀考量,其實與主流社會無異,只是受限於可得資源、社會情境與結構條件,才導致了外界以為的「偏差行為」及「失序」。
例如「漫遊癖」(wanderlust),這並非意味他們缺乏責任或熱忱,而是反映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及想掌握機會的渴望;一次又一次的出走,其實是奉行「滾動的石頭不生苔」的美國拓荒精神。這樣看似個人行為的背後亦有當時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區隔化、種族及對外來移民的歧視、城鄉產業條件變遷等結構性因素,致使成長於鄉村而缺乏適當教育與其他資本的遊移工人,只能以這樣方式尋找機會。
敵視遊移工人的市政當局自然怠於回應他們的生活所需,包括住宿、飲食、休閒。這讓遊移工人自行摸索,在芝城的內城空間裡逐步形成一個底層生活圈。
這些男人們住在簡陋單間旅舍或散居街上,沒工作時則聚集在如俗稱「移工波希米亞」、「叢林」等地自行找樂子,狀態看似自由無拘束,但內部實則有明確且被奉行的社交規則,諸如不得偷竊夜間休憩者財物、不得浪費食物或使用碗盤後必須清洗、要煮東西前要自備料理油、維持環境清潔等,違者將由內部司法機制投票決議懲戒方式。在「叢林」裡的人群自成一階序,上下與新舊成員之間的對待自有規範,平時活動中也常見分工合作。
若對照安德森實地走訪下的田野報導,更凸顯主流社會對他們暴力、具攻擊性、放蕩亂交、醉生夢死的各種描述,與其說是準確的反映,不如說是遠觀下的誇大或扭曲描繪,更多反映了主流群體自身對未知的恐懼及偏見的投射,同時運用他者來建構自身的正面形象與特質。安德森以身為度、親歷現場,揭示邊緣群體不平等處境,以及遭受主流再現掩蓋的真實人性,便成為百年來社會學的實作精神之一。
對這些群體內部秩序及文化意義的再發現,也成為這類都市民族誌的重要研究焦點,《人行道》一書就是最好的當代例證之一。不少研究者對都市內城或貧民區內不同群體的參與觀察,也擴及各種當地衍生出的社會問題,例如毒品犯罪、地下商業行為、大規模監禁特定種族、居住與驅離。在台灣,確實不乏運用參與觀察研究邊緣群體的精采作品,分析的偏重與都市民族誌不同,對這些群體成員如何建立、維繫、看待彼此關係及內部秩序,則相對較少著墨。
記得我陪阿漢回憶往事時,他介紹自己睡在艋舺公園的「那一格」後,酷愛玩雙關語及開黃腔的他,天外飛來一筆地補了一句:「離便所(piān-sóo)近,人家都叫我管便所的所長,所長(ㄓㄤˇ)就是我~很~長(ㄔㄤˊ),哈哈哈。」然後說起睡附近的街友都是他管的。他聊天時會提到生命中的「貴人」,例如社工、牧師、旅舍老闆娘,但鮮少提到其他無家者。這次他偶然的插科打諢,彷彿敲開了我認識公園的一道細縫,讓我窺見這個地方作為社會世界的細微光束。
類似的亮光,繼續迸現。在我那以芒草心中繼住宅為田野的研究階段末期,那時我仍將無家者視為被動接受福利援助的可憐人,想先從機構內的生活狀態及福利運用情況切入。機構恰好在艋舺公園一旁的巷弄內。我不時問起機構住民關於棲居公園的無家者,他們總是一臉瞧不起的模樣,認為是最落魄、最墮落的人才會淪落到那裡,他們寧可聊自己工作時的勞資互動、勞動過程,或是問我在大學校園的生活。
某個平凡的午後,我陪著住民看著重播的八點檔,小胖窮極無聊狀說要出去走走,我便跟著他出門。身上患病的他沒走太遠,只到一旁公園繞了一圈,途中不斷揮手、問候熟人,聊的話題包括福利資訊、工作機會及醫療選擇。其中駐足最久的是與阿賴交談,我之前跟著小胖去教會時,曾見過用教會插座為手機充電的阿賴,腳不方便的他只能以輪椅代步,卻十分健談,即使面對的是話少的小胖。離開阿賴後,我驚訝地問起看似內向的小胖,怎麼在公園人面那麼廣,小胖便邊走邊回憶他待在公園的日子,說他因為幫忙派遣公司叫工,不少無家者都會主動跟他打好關係。
這條細縫,又撐得更大。我從中看見了一個原子化的存在,向外連出了幾條連帶。
我想跨到這條縫的背後。雖然眼下還看不見公園表面背後藏著什麼樣的社會世界,但我決心要追尋那種以身為度、親歷現場的都市民族誌精神,移往公園繼續田野工作。我徵得阿賴同意,此後便每天到他公園裡棲宿的位置旁。藉由善於社交的阿賴幫助,隨著時間與信任的累積,從他這個點往外擴展,我走進了這個外頭看不見的世界。
大戶玩日本:永豐「DAWHO之夜」帶你一起攻略日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6/14 19:30 永豐銀行攜手關鍵評論網舉行「DAWHO之夜」直播活動,由吳怡霈主持,邀請旅日知名作家張維中、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一起線上教你探訪日本旅遊秘境,如何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玩得輕鬆又盡興!
隨著疫情解封,各國邊境與觀光政策開放,全球旅遊市場逐漸復甦,2023年臺灣的出國旅遊需求正大幅成長中,尤其到日本旅遊的臺灣旅客人數與日俱增。對於國人而言,日本向來是出國旅遊的最佳首選,當地的美食及文化都深受國人喜歡。6月14日關鍵評論網將與永豐銀行DAWHO數位帳戶攜手舉辦一場線上直播活動──「DAWHO之夜:大戶玩日本」,教大戶們如何到日本好好玩一波,大肆採購、吃美食,同時也別忘了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自在旅遊無負擔!
疫後旅遊的日本秘境攻略
「DAWHO之夜:大戶玩日本」的線上直播活動,邀請到懂生活又熱愛旅遊的吳怡霈擔綱主持,今年上半年才到日本旅遊的她,直播中將請她分享旅遊的最新感想,拋開只有逛街和美食的行程,從她的經驗中讓觀眾體會深度遊日本的不同樣貌。
活動中也特別邀請旅居日本多年的知名作家張維中,帶大家一起體會在地的日本風情,實際走進他在日本的生活,認識日本東京華麗街區樸素特有的一面;而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則要以擅長的行為財務學,與大家分享平時應培養的理財習慣及如何妥善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為自己存下一筆旅遊基金,為日後的旅遊提前做好準備,玩得輕鬆又盡興。
永豐DAWHO與你一起玩日本
自從日本重新開放邊境,相信大家對於日本行都已經迫不及待了吧!在數位網路時代下,規劃旅遊時除了便利可得的網路分享資訊,便捷高效的數位工具也是在兌換外幣及消費時不可或缺的利器,永豐銀行的新世代 VIP 數位帳戶「DAWHO」所具備的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務,正是您最貼心的旅遊幫手。想知道更多關於日本秘境攻略與旅遊前的理財消費知識,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請教疫後重返日本旅遊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及相關旅遊優惠內容!
※同步提醒大家 ,本次直播由永豐大戶數位帳戶贊助,但節目的討論不代表永豐銀行立場。想了解更多大戶的質感理財生活歡迎加入永豐DAWHO的I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