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二○一六年六月至二○一七年六月間,我與艋舺公園那裡的無家者一同生活。在那段時間,我多數待在公園內的廊柱旁閒聊或觀察,也常走到附近無家者會駐足的機構或地點。有時,我會在公園過夜,在對方同意下一同去吃飯、上茶室、喝酒打屁、打零工、參加禮拜、在城市中漫遊散步,或搭車到臨縣求發財金。
藉此,我對無家者的認識,從「你」到由連帶繫起的「你們」,一個個看似平行的單一無家者講述的故事隱然靠攏、交織,浮現在「好吃懶做、拋家棄子、孤離悲慘」等刻板迷思以外,是一個綿密且立體的社會世界。
運用豐富連帶,抗衡劣勢環境
與其他社會邊緣群體一樣,無家者被主流社會制度多面向排除。無家者的教育程度及工作技術,難在正式勞動力市場及當前台灣產業結構下取得太多機會,長年從事低薪高風險又不穩定的工作,讓他們的身心健康惡化得更快;政治上因戶籍制設計及民主代議制度的階級偏誤,讓其關乎生計的意見無法藉由選票或任何參與式政治表達;社會福利體制的設計除了保障基本生命權外,更多是督促他們去工作,對其迫切的居住需求消極以對。
高度自由化且有利房東的租屋市場,對年邁及經濟弱勢的無家者不友善,露宿對精神與肉體造成的磨損回過頭來影響生活水準,形成惡性循環;在整齊清潔有設計感的都市空間,令拖著家當的他們在行人眼中更形突兀,各種都市更新方案也逐步限縮他們的生存空間。
各條取得生活福祉之路徑被阻絕的無家者,連帶成為重要的資源來源,可說是他們僅存的一種資本:社會資本。公園的無家者間,存在著豐富且多樣的連帶,構成其生活其間的社會世界。他們藉連帶的運作滿足物質需求、構築認同、尋求尊嚴,築起了一個有秩序的社會生活。這呼應既有研究的發現:不論是在維持日常生活所需或面臨突發急難時,弱勢者藉由原生家庭、社區、朋友網絡、甚至與剛認識的他人間的連帶,取得了各種物資與勞務的物質資源、情感交流與支持的心理資源,以及如尊嚴、名譽與道德感的象徵資源。
公園無家者即使身處不利自身脫離困境的鉅觀環境,包括勞動力市場、國家經濟與福利政策、政府都市治理方向,但就像《人行道》中描述紐約第六大道的小販們一樣,他們在彼此形成的社會網絡中交換物質資源、情感支持、互助勞務、工作資訊等;為適應或對抗生活困境,使出創新的日常實作或策略,讓生而為人的關愛、渴望、尊嚴及意志,在這些連帶運作中實現。而他們在連帶中進行的交往互動,也確認了自身主體的認同。
待在公園的夜晚,偶會見到沿著大馬路騎腳踏車要回住處的阿漢,我總會跟他搭上幾句話,配合當前我在公園生活的情境,他才侃侃而談當年在此生活的事,總愛抱怨跟誰一起出工而連累、跟某個「鬥陣仔」(tàu-tīn-á,伴侶的代稱) 辜負了他、哪個少年仔借了錢不還而避見他。偶而會碰觸到更遙遠的往事,阿漢也會提到曾同住的家人。這些人都曾與他有過一段彼此投入而「互相」(hōo-siong,意指除了互惠外,也有體諒對方立場之意)的時期,即使阿漢今日生活處境改變,卻仍與他們維持關係,即使頻率變得較低或較疏離。
事實上,隨著與公園住民相處時間愈久、互動程度更深,我逐漸認識到他們與阿漢一樣,都具有以下四個面向的連帶:與原(生)家庭的連帶、工作上建立的勞動連帶、在公園打造之新家庭的伴侶或擬家人的連帶,以及公園住民彼此之間的社群連帶。這些連帶不但將無家者個體架接到當代社會的不同制度環境,也串接起主體意識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我初入公園時,最常被住民誤認的三種身分,包括政府派來的社工,再來是教會的傳教士,有些人則會主動靠近我詢問「你是來發什麼的」,認為我是「善心人士」。白天坐在公園角落的我,確實不斷看到一個個穿著打扮與我類似的社福單位工作者、教會人士與「善心人士」走入。這凸顯了無家者生活環境內被幫助網絡高度滲透的實況。
從台灣的慈善助人歷史來看,弱勢者的周遭始終存在著由國家社福體制、宗教團體與一般的「善心人士」組成的幫助網絡,三者皆深深影響著社會邊緣群體的生活狀態,在幫助無家者群體上同樣可見此鐵三角,以不同運作邏輯相互搭配發揮作用,支持著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
萬華地區因長期以來聚集許多無家者,在艋舺公園周圍遍布著以協助無家者為主旨設立的幫助網絡。例如前述的芒草心、昌盛教育基金會、人安基金會,它們提供餐食與中繼住宿,住宿期間也有工作人員協助就業輔導、心理及法律諮詢等服務;至少有三間基督教教會提供無家者餐食及日常物資領取,也會提供就業機會、租屋協助與生活輔導;仁濟院提供餐食與醫療。
社會局的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在步行五分鐘就能到達的悟州街上,提供各種無家者所需的服務,包括醫療掛帳、協調物資供應與發放、理髮、就業服務、申辦證件、提供急難救助金、協助返家車資、協助安置至收容機構或長期機構、協助租屋等,並在辦公時間開放社福中心空間供無家者休憩、盥洗。此外,還有佛教團體、宮廟組織及其他慈善團體或善心人士,固定或不定期到公園發送物資。
由此,與幫助網絡建立的連帶,成為了無家者極少數能連接到有豐沛資源的外部環境的社會資本。不少貧窮研究指出,若幫助網絡與弱勢者之間的連帶能妥善發揮作用,不但能提升物質生活條件,重拾個人尊嚴及未來生活方向,也能匯聚出有意義的集體倡議行動。
企業如何打造現代開發技術?馬上報名「AWS 現代開發技術嘉年華」,開創現代化開發佈局思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WS 於 2023 年 6 月 30 日 (五)在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舉辦「AWS 現代開發技術嘉年華」,活動將從全球現代化開發趨勢談起,再到無伺服器與容器應用戰略、服務進階介紹,以及開發最佳實踐等多方面實用教戰守則,讓企業 IT 決策者、業務創新決策者及開發者掌握全面佈局思維。
隨著科技的迅速更新與發展,企業市場充滿了各種可能,也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這也使得企業組織越來越重視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使用者體驗與滿意度回饋、營運效率提升和成本的優化等。 AWS 向來致力於提供創新、快速、敏捷的解決方案,為企業組織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例如無伺服器( Serverless )及容器技術,就是幫助企業大幅提升敏捷性、降低運營及管理壓力,讓企業可以聚焦自身業務,在實現創新同時也能具備降低管理成本等彈性優勢。
2023 年 6 月 30 日 (五), AWS 將於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AWS 現代開發技術嘉年華」,活動將從全球現代化開發趨勢談起,再到無伺服器與容器應用戰略、服務進階介紹,以及開發最佳實踐等多方面實用教戰守則,讓企業 IT 決策者、業務創新決策者及開發者掌握全面佈局思維。
活動內容亮點搶先看
當天活動除了許多實際案例分享,更會根據不同主題需求做分場議程,包含產業進階應用場景、無伺服器與容器開發指南、企業現代化遷移。
活動邀請到的講者也都是重量級嘉賓,在產業進階應用的主題裡,樂居的 CTO John Tsai 會跟大家分享樂居如何設計驅動資料設計架構,而在 Track 2 無伺服器與容器開發指南中,則由FunNow 的 Backend Lead Charlie Hsieh 分享 FunNow 如何透過無伺服器現代化架構,讓企業出海走向國際時,發揮關鍵技術應用實力;最後,在 Track 3 企業現代化遷移的主題中,邀請到補教業雲端教學平台 Soarogo 分享如何從單體式現代化到負載百萬流量無伺服器SaaS架構,巨量的資料如何進行遷移?
除此之外,這場免費活動還能讓你:
- 與 AWS 現代開發技術專家面對面交流,獲得實用的技巧和建議。
- 參與多場精彩的技術演講和實戰工作坊,探索無伺服器和容器應用的最佳實踐和案例分享。
- 與來自不同領域和背景的開發者交流,擴展人脈和視野。
有出席有機會!三重好禮免費送

#早鳥禮 : AWS 遮風擋雨自動傘
早鳥報名並出席活動,當天前 100 名至現場報到者即可獲得 AWS 遮風擋雨自動傘 (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問卷禮 : AWS 品牌手提袋
現場參與活動並填寫會後問卷即可獲得 AWS 品牌手提袋 (圖片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 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現場深度參與禮:AWS 精品咖啡
現場參與並投遞名片乙張及拍照打卡,即可獲得現煮咖啡乙杯 (每人限得一杯,贈送指示以現場公告為準;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AWS 現代開發技術嘉年華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2023 年 6 月 30 日 | 10:00 AM - 3:15 PM
活動地點: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 123 號)
立即報名 : 點此填寫資料後即可完成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