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40000人死了28天後是什麼樣子嗎......」

「你知道40000人死了28天後是什麼樣子嗎......」
Photo Credit: Terence Ong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從來沒有意識那些曾經出現在自己身上的事是如何發生,當這些事被寫成故事、印成了白紙黑字,那些經歷幻化成一面鏡子,我們才在鏡子裡驚覺,原來路是這樣走了過來。

文:萬金油

(編按)

「在某些特殊的時刻,我們會想起那些人生偶遇的人,這些人物故事片段,有些可能曲折離奇,更多的可能只是平庸的人生瑣事。」—萬金油

曾與林宥嘉合著音樂小說概念書《我們從未不認識》的作家萬金油,以一種熟悉如回憶的筆調,寫下生命中倏忽即逝的故事。這些人生片段或許純屬虛構,卻像你我小心收妥在心的每個卑微時刻,回想起時,總能在心裡綻放得比陽光還要燦爛。從這些文字裡,再一次找回只屬於你的平凡吧。

A,85歲,外省老兵

A今年已經85歲了,很濃的外省口音,人人叫他老陳,他是河南人,國共內戰當了幾年國民黨的兵,打了幾場敗戰,命撿回來了,跟著人群流散逃亡,為了躲避共產黨,他連姓也換了,一路編造自己各種身世,所以老陳並不姓陳。他說,在一個村子落腳久了,一旦發現陌生人來了,他便懷疑是來追他的共產黨,一路上,他幫人種過田,殺過豬,還開過食堂,他幾乎要忘記自己是誰了。

只要有人問起逃難的記憶,A便像個語音答錄機,先從徐蚌會戰敗起頭,再承接逃難到廣東,再到四川,再走甘肅,從河西走廊轉進西藏。A陳述這些過程,像是一則事不關己的故事,它甚至不能算是故事,只是沒血沒肉的行事曆。這些年,兒女朋友聽煩了,早已不問他逃難的往事。只有中學孫子為了應付學校交辦的家族故事作業,勉強談起這段往事。孫子問,一路上的感受,他說忘了。害怕嗎?忘了。擔心未來嗎?還好。戰爭很殘酷吧?習慣了。

他逃到西藏的拉薩,娶了藏族女兒,太太甚至也以為他姓陳,至今仍習慣喚他老陳。「陳太太」十分活潑,來台30年仍維持藏人習慣,吃藏人食物,過藏人節慶,她說回西藏時,看到聳立的毛澤東銅像,嚇得掩面發抖,說到這段回鄉記,她就演了一次如何掩面,如何發抖害怕。

環顧「陳家」客廳,有各種藏族裝飾圖騰,戰爭過去了,老陳像是還過著某種隱沒無痕跡的生活。

老陳的孫子細細瑣瑣把爺爺說的事記在小本子上,卻發現這些細節難以成為一個故事,所謂的故事,不只是時、地、人的交會,欠缺人的感受,這個故事就空掉了。A跑了大半個中國,他卻沒有任何感覺。

所有關於老兵的故事,都長得一樣,明明是一樣的故事,卻散著不一樣的氣味。老陳的鄰居是一個與他年紀相仿,性格卻相異的老兵。所有老兵的故事都很類似,他們可以隨便掏出某個傷口,告訴你這是哪個戰爭留下的,這個老兵扯下他的上衣,胳臂上一個碗大的疤:「這是金門砲戰留下的,因為這個傷,退伍囉。」

他又接著說:「但這不是最可怕的,我在湖南被共產黨困了28天,28天死了40000人,你知道40000人死了28天後是什麼樣子嗎?臭?臭已經不是問題了,那些屍體踩起來像豆腐,踩下去滑滑的,肉就爆開來,啪滋啪滋的聲音……」說完,他若無其事,踩著單車去黃昏市場買包子了。

那些大時代的故事就像長在他們身上的疤,輕輕鬆鬆撩起上衣讓你看,你被奇觀式的傷疤嚇住了,喔了一聲,然後呢?沒有然後了,你繼續賺錢上班,他繼續去買他的包子。

我們在每人與他人的言談裡,搜刮各種故事,然而故事除了洗滌人心、讓人記取教訓的這些堂而皇之的理由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個人的痛苦是無法取代的,你只是在別人的真實故事裡殘忍地旁觀而已。

我們很熟悉台灣的電視新聞,問受難家屬的感受,問各種失敗困頓者:「你有什麼感覺?」我們搜刮他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包含了當事人此刻的情緒,一個沒有情緒的故事,註定無法成為一個故事。

所謂嗜血不嗜血、殘忍不殘忍之間的差異,只在於如何假裝世故,假仙且不傷人,虛情地取得故事。

一個記者朋友說,他曾經在一個災難場合,一個嚎啕大哭的婦人,拉著他的手說不停,她是四川人,很重的口音,他甚至分不出她說的是北京話還是四川話,隱約聽得,她的妹妹進了這間倒塌的大樓,妹夫那天臨時起意要陪太太出門,於是一起被埋在倒塌的大樓裡了。

這不是那次採訪任務需要的題材,他急著想擺脫她,卻又萬分同情她,覺得該說些什麼,卻什麼也說不上,唯一能做的,只是掏出身上僅存的面紙,緊緊握在她手上,然後離開現場。

我不時想像,他掏出面紙急著逃開那個場面。老陳的孫子把他的故事寫成了一篇小文章,登在校刊上。老陳讀了那則自己的報導,感慨萬千躲進了廁所,家人一陣愕然,沒人敢問,他們猜他是哭了。那則原本不刊登,因缺稿勉強佔上版面小角落、略嫌平淡的600字小稿,沒寫什麼,就只是把他逃難的過程寫了一遍而已。

我們從來沒有意識那些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如何發生,當這些曾經發生過的事,被寫成故事,印成了白紙黑字。那些經歷幻化成一面鏡子,你在鏡子裡才驚覺,原來路是這樣走了過來。像是招魂術,把那些年,只有你知道的恐懼快樂害怕各種滋味都召喚了回來。

每個人都有述說的本能,述說並不只是為讓他人知曉自己身上經歷的一切,有時是為了發洩,像那位失去親人的婦人,有時則是召喚那些曾經存在的記憶和情感,像是老陳。

在某些特殊的時刻,我們會想起那些人生偶遇的人,這些人物故事片段,有些可能曲折離奇,更多的可能只是平庸的人生瑣事。

我開始慢慢相信,這些像是玻璃碎片的人生段落,它既不是精練如詩,也不是起伏跌宕的小說,沒有什麼人生大道理,只是藏著人生很多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說去的卑微時刻。

老陳姓范,他時常忘記這件事,路上有人叫陳先生,他總不自覺回頭,然後暗笑自己連姓什麼都忘了。而在那樣回頭的時刻,是只專屬於他、只有他懂得的卑微時刻。

書籍介紹

《不存在的人》,自轉星球文化
作者:萬金油,曾出版散文《越貧窮越快樂》,並與楊雅喆合著電影《女朋友.男朋友》原著小說、與林宥嘉合著音樂小說概念書《我們從未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