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滾吧,你這爛貨!」是奧地利人面對恐怖主義時的態度

《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滾吧,你這爛貨!」是奧地利人面對恐怖主義時的態度
圖為2020年11月維也納恐攻案發生處,現已設立紀念碑|Photo Credit: 菓子文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的報紙《每日報》(taz) 於11月4日專題報導這起恐攻事件時,便在頭版以極醒目標題寫上:Schleich di, du Oaschloch!我們都應該記住這句呈現出維也納人如此直接、帶點粗魯、卻充滿勇氣的方言,這也是世界選擇與維也納團結在一起的方式。

文:蔡慶樺

誰要是攻擊我們中的一人
Wer einen von uns angreift

我永忘不了2020年11月2日發生的一切。

那是所有維也納人都不會忘記的一天。當天天氣好得異常,大約20度左右,再加上隔天因為第二波疫情關係,奧地利全國將實施宵禁,晚上8點後不可外出。許多維也納人趁著絕好的天氣以及封城前的自由時光,與朋友們相約在城裡吃飯。「瑞典廣場」(Schwedenplatz)就是許多維也納人約會見面的熱鬧地方。

那個晚上8點多,瑞典廣場傳出了槍聲。配置機關槍與炸彈的恐怖分子,在最市區的地方發動了攻擊。四位無辜平民死亡,十幾人受傷。

當天,我原計劃趁著好天氣,去市區大學圖書館還書,依照我平日單車路線,一定會經過那裡。但後來下班時候已經太晚了,便想改天再去吧。回家後,吃完晚餐沒多久,手機不停跳出通知。我所訂閱的各種德語新聞頻道都在說著同一件事,社群媒體上都在轉傳恐怖分子殘殺無辜市民的影片及照片。

那夜,我與同事們一直追蹤相關新聞,警方呼籲市民儘速尋求掩蔽,切勿逗留公共場所。謠言四起,多少兇嫌、多少死傷者,誰也說不準。奧地利內政部長在半夜開了記者會,表示「這是多年來奧地利最沉重的一天(Es ist der schwerste Tag fur Österreich seit vielen Jahren)」向受害者家屬致哀,且說「誰要是攻擊我們中的一人,就是攻擊我們全部人(Wer einen von uns angreift, der greift uns alle an)。」朋友們從世界各地捎來訊息問安。大約凌晨三點,據傳仍有兇嫌在逃中,我再次檢查門窗後,半睡半醒睡去,我想許多維也納人都與我有同樣的一夜。

瑞典廣場位在維也納第一區,與我居住的第二區就隔著多瑙運河相望,是公共運輸的樞紐,兩條地鐵線交會處,許多人喜愛以那裡作為會面點。這個瑞典廣場的名字源自人道主義精神,原稱「費迪南皇帝廣場」(Kaiser-Ferdinands-Platz),但因瑞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曾援助奧地利兒童糧食,在自己國家其實也不好過的時候,當下展現了對鄰人之愛,維也納市政府決定於1919年11月改名,以向瑞典致意。恐怖主義可以在這個廣場發動恐攻,但廣場象徵的人道與博愛精神,不會就此被擊退。

滾吧,你這爛貨!
Schleich di, du Oaschloch!

Schleichen 這個動詞,是悄悄地、不想讓人察覺地朝某個目的地移動,中文可以說是躡手躡腳 ,時常以反身動詞方式使用:sich schleichen,例如,sich aus dem Haus schleichen 意思就是躡手躡腳地溜出了房子。

這個動詞在奧地利,如果以命令式出現,Schleich dich,就是叫你滾的意思。大約等於德國人說的Hau ab或者(更粗魯地)Verpiss dich。英文翻譯大概可以說Get(the fuck) outta here! 2020年11月2日的維也納恐攻事件發生後,當晚,網路上流傳著一段影片,有無數人分享。

影片中可見到恐怖份子在開槍後,仍在維也納街道上四處尋找目標。突然,某間公寓裡,打開的窗子,有個男子憤怒地向街上吼著:Schleich di, du Oaschloch! Schleich di 是Schleich dich的維也納方言版本,Oaschloch是奧地利粗魯罵人的話語,德國會說Arschloch,就是英語的asshole,所以這句話,可以被翻譯為:「滾吧,你這爛貨!」

當晚,在社群媒體上,無數網友跟著貼上這句話。這是奧地利人面對恐怖主義時的態度:我們不怕你,即使你帶著槍枝,捆著炸藥,以恐怖手段襲擊我們的國家,我們不會退卻,還是會拉開窗戶對你說,「滾吧,你這爛貨!」奧地利報紙《新聞報》(Die Presse)社論寫道,「這句話來自維也納靈魂的最深處(aus tiefster Wiener Seele)。」

德國的報紙《每日報》(taz) 於11月4日專題報導這起恐攻事件時,便在頭版以極醒目標題寫上:Schleich di, du Oaschloch!我們都應該記住這句呈現出維也納人如此直接、帶點粗魯、卻充滿勇氣的方言,這也是世界選擇與維也納團結在一起的方式。

圖片_1
Photo Credit: 菓子文化提供
恐怖攻擊發生之後,案發現場的各家餐廳掛上團結海報。

奧地利媒體自律委員會
Österreichischer Presserat

維也納恐攻那晚,我所有的通訊軟體都收到朋友們轉傳的行兇影像及影片,包括恐怖份子直接對著受害者開槍的畫面,非常殘暴。這個影片帶來的衝擊非常大,因為我(以及我相信許多維也納人也是)從未那麼近地感受到附近就有恐怖事件,而且那影像記錄的場景就是我們每日經過的地方。槍口下的人,也可能是你我中的一個。

而奧地利的媒體Oe24電視及《皇冠報》(Krone)網站立刻登出這段影片。在社群媒體上立刻炸開,人們認為,媒體跨越了紅線。

為什麼媒體不應該公佈行兇影片?其實就算媒體不登,我們早就在手機通訊軟體各種平台上看到了,雖然當晚奧地利警方立刻發佈新聞及推文,要求所有人切勿轉傳相關影像,以免妨礙警方執法,但好奇是人的天性,許多謠言與影像還是不斷湧入我的手機。警方的呼籲並無強制力,人們仍忍不住轉傳,因這終究還是屬於人民的言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