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胡適也幫助過彭明敏?在提攜後進方面,他是不遺餘力的

《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胡適也幫助過彭明敏?在提攜後進方面,他是不遺餘力的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余英時先生是在迄今獲獎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余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陳致接受香港《明報月刊》委託,通過越洋電話數次訪問余先生。訪談記錄著重在余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歷、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看法等。

余:是南京的一位青年學人。可見胡適講自由主義對大陸仍有影響,在台灣更是這樣。《自由中國》雜誌就是跟胡適有關,後來台灣的自由主義和反對黨的出現都跟胡適有極大的關係。所以胡適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者,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實際歷史都受到他的影響。不是他提倡白話文,白話不會那麼流行,五四運動都搞不起來,雜誌都不會有那麼多,也不會搞出那麼大的讀者群來。所以他在思想史上是歷史的創造者,不是傳統的經師型人物。但是受「暴得大名」之累,找他的人太多,便沒有時間治學了。

  • 陳:他人緣太好了也是很麻煩的事。

余:但他最愛好的還是做學問,一生以學人自居。初回國在北大教書,發現學生中舊學比他好的不少,如顧頡剛和傅斯年,他日夜用功。一九三○年代國難臨頭,他的國際及政治活動太多。不過從《日記》看,他還是不停地閱讀。四十多歲寫《說儒》以後,就很難做學問了。一九四二年大使卸任後,他謝絕一切教書,想恢復做學問的能力,所以接受了美國學術聯合會的資助,專門研究中國哲學史,進行了種種考證。但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便陷入《水經注》一案,從此未能脫身。晚年去台北仍搞此案,但在政治上與蔣介石和國民黨對立,麻煩太多。

  • 陳:他敢跟蔣介石唱對台,這個不容易。

余:他在就職中研院院長時,當眾說:「總統錯了!」私下更是侃侃而談的。我最後引的他日記裡的一段,他說的話是很重的。郭沫若看不起胡適之,他見了毛澤東敢說這樣的話嗎?所以要看風格,要看這些地方。所以儘管在學問上沒有什麼了不得,像我的老師都討厭他,但是二十世紀真能繼承「以道抗勢」的傳統的,他是最突出的一個例子。

  • 陳:「五四」反傳統的這些人傳統的涵養非常好,跟後來不太一樣,後來反傳統不了解傳統的很多。

余:那當然。像陳獨秀在文字學和舊詩方面就很有造詣,他為人也光明磊落。

  • 陳:對,很有造詣。他專門寫過文字學的《實庵字說》。

余:他早期修養好極了,詩也非常好!我記得他從國民黨監獄出來到四川去的時候寫的一首詩很動人,叫「貫休入蜀惟余缽,老去無依生事微」。他吃飯都發生困難,但絕不接受蔣介石的一個錢。陳獨秀的風格是了不得的。他後來完全從中國共產黨裡面跳出來了。因為早期中國古典的訓練,西方的思想的訓練,讓他接受的理念相當廣。他不會長期被馬列主義罩住。

一九三○年代在南京監獄,他便稱讚孔子的「有教無類」和孟子的「民為貴」等思想。可見他心中仍主張以中國儒家的思想和現代價值互相溝通。「五四」時打倒孔家店是針對現實而發。在這一點上他和胡適很相近。胡適晚年(一九六○)一篇著名英文講詞“Chinese Tradition and Future"(「中國傳統及其未來」),其中不但強調中國文化在與西方充分接觸融合後,它原有的根柢(bedrock)不致喪失,而且還斷言:「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傳統」絕不會為外來的極權體制所摧毀。

  • 陳:這不是和陳寅恪的預言差不多嗎?

余:確是相去不太遠。所以陳寅恪也強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政治與思想上,他也可以說是一位「自由主義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增訂新版)》,聯經出版

作者:陳致

  • momo網路書店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第一本紀錄余英時先生談自己年幼生活、
青少年時期、學生時代及思想養成的訪談集。
余英時先生學術思想博大精深,
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
在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
本書由思想史學者陳致透過訪問,
呈現余英時先生的學思歷程。

2006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余英時教授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克魯格獎。該獎項頒發給諾貝爾獎未包括的人文學科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以肯定他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終身成就。

余英時先生是在迄今獲獎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余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陳致接受香港《明報月刊》委託,通過越洋電話數次訪問余先生。

訪談記錄著重在余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歷、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全書分為〈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系統〉、〈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四篇。

余英時(1930-2021)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

getImage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