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信伊斯蘭教是「數典忘祖」?夾在家族與信仰之間的馬來西亞華裔穆斯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僅是葬禮,華裔穆斯林也可以慶祝農曆新年、中秋節等華人傳統節日。華裔穆斯林本質上還是華人,他們並沒有因為改信伊斯蘭教就變成馬來人血統,憲法也沒有規定他們信奉伊斯蘭教之後就不能慶祝華人傳統節日,仍可以在農曆新年時吃團圓飯和發紅包等。
文:林詠詩、陳茹秀、林威全(南洋誌)
馬來西亞是一個種族多元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三大族群為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其中以馬來人為多數,約占69.7%。據大馬憲法指出,馬來人生下來就是穆斯林。在大馬人的認知裡,馬來人通常與穆斯林劃上等號,但是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環境裡,當中有一個群體處在相對尷尬的位置,就是華裔穆斯林。
華裔穆斯林的歸屬?
根據馬來西亞《詩華日報》2020年的一篇報導指出,目前在馬來西亞730萬名華人當中,約有10萬名華裔穆斯林。在大多數華人同胞的眼中,華裔穆斯林的身分有些尷尬,在華人與馬來人間進退兩難。一些華裔會認為華裔穆斯林是在「背叛」自己的種族和宗教,甚至會對其歧視排擠;而部分馬來人認為儘管華裔皈依了伊斯蘭教,但在種族上仍然是華人而非馬來人,導致華裔穆斯林兩邊不是人的情況。
大部分華人從小就會講華語,並跟隨華人的飲食起居習慣;在葬禮和清明節進行跪拜與燒紙錢等儀式,也是馬來西亞華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過,當一個華裔改信伊斯蘭教後,伊斯蘭教就會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且大多不再接受佛教或道教的宗教禮儀。
而對本來就是穆斯林的馬來人來說,部分也不完全接受和自己不同種族的華裔穆斯林。其實這是一種身分認同感,就好像一個人身處於不同於自己膚色或生活方式的國家,即使已經有當地的公民權,說話也沒有任何外國口音,但當地人隱性地或明顯地表示其依然是一個外來者,一個外國人。
因此,就算一個華裔穆斯林已經完全符合大馬憲法裡的規定,甚至已經完全融入馬來社會的生活習慣,但依然被馬來西亞政府規定為華族。在大馬,中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之間的鴻溝或許很難跨越,無論是對一位華人或馬來人來說,可能很難互相理解對方。

信仰阿拉之路
如前所述,大馬華裔社會裡僅約1.4%的人信仰伊斯蘭教,比例不高。華裔信仰穆斯林的原因,大致上可歸納為兩類:與穆斯林通婚或是本身被伊斯蘭教教義吸引。
先來談通婚,如果一對戀人想要結婚,而其中一位是穆斯林的話,另一半是否該跟著一起信仰伊斯蘭教?答案是要。筆者的一位朋友家庭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前些時間聽到她因為愛上一位穆斯林而決定改信伊斯蘭教,讓她的朋友相當震驚。大馬各州實行的《伊斯蘭家庭法》禁止穆斯林與非穆斯林通婚,因此只要是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結婚,就必須改信伊斯蘭教。這也是馬來西亞獨有的規定,因為其他穆斯林為主的國家都無相關規定,甚至連嚴格奉行伊斯蘭法的沙烏地阿拉伯也沒有。所以,在馬來西亞只要和穆斯林結婚,都必須信仰伊斯蘭教,並跟隨伊斯蘭教的文化和生活習慣。
第二,不少改信伊斯蘭教的華裔穆斯林,本身被伊斯蘭教文化吸引與感化,最終選擇改信伊斯蘭教。舉一實例來說,根據《星洲日報》報導指出,有一位女孩原本是基督徒,她在中國念大學時身邊有一群信仰伊斯蘭教的朋友,當時她就覺得伊斯蘭教很和諧友善,自己也很認同伊斯蘭教及可蘭經。當她把信仰的想法告訴母親時,母親請她花半年時間慎思,而其妹妹則大力反對,姊妹還因此大吵一架。姊妹倆本來是基督徒,雖然兩人因此事大吵,在她信奉伊斯蘭教後,姐妹倆最終還是和好如初。所以,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環境中,自願改教的華裔穆斯林在馬來西亞是存在的。
然而在筆者生活的環境之中,經常會聽到一些街坊鄰居對改信伊斯蘭教的人批評道:「那些想要改信伊斯蘭教的人都是想要享受馬來人特權」,但仔細深究後,筆者認為這可能更是個迷思而非真相。
所謂馬來人特權的來源,是根據大馬憲法153條規定:「國家元首在此條文下有保護馬來人的合法地位和其它社區的合法性權利的責任」,因此馬來人在購屋能夠享有優惠的價格,在就業及教育上也擁有保障名額,而在憲法第160條定義馬來人必須同時符合信仰伊斯蘭教、熟稔馬來文、適應馬來文化風俗等三項條件,因此雖然華裔可以改變其信仰,卻不能改變自己的種族與文化,同樣的,大馬政府也並不承認改信伊斯蘭的印度裔或華裔屬於馬來人。
而根據多元種族皈依穆斯林協會主席黃偉雄表示,在他成為穆斯林的十幾年來,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外界揣測的任何好處,另外,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協會(MACMA)主席Taufiq Yap Yun Hin也聲明:「我們不要求土著身分(bumiputera),我們希望華裔穆斯林真誠的信仰伊斯蘭教,而非為了土著身分。」由此可見,批評華裔改信伊斯蘭教是為了獲得特權一說,並不盡公允。

Covid-19疫情下的馬來西亞穆斯林
不被接受的信仰?
很多人對改教後的華裔穆斯林常有一個會鬧出家庭革命的刻板印象,因為華裔穆斯林可能會因為伊斯蘭教義的關係,不能出席伊斯蘭教以外的各種儀式,包括親人的婚禮或葬禮等。有的人甚至會將改信伊斯蘭教的華裔穆斯林冠上「數典忘祖」的名號,街坊鄰居還會因此「同情」該華裔家庭。在華人的傳統文化裡,家裡的獨子或長子會在清明節或葬禮帶頭打理一切事情,而在這些傳統儀式中,上香燒金紙一樣都不能少。所以,華裔穆斯林不再執行這些華人傳統儀式,對許多傳統的華裔家庭來說不能接受。
另外,在穆斯林等於馬來人這個刻板印象中,華裔穆斯林結婚後生下的孩子必須信仰伊斯蘭教,所以也會被馬來西亞人看待成馬來人。一些華裔家庭會因此認為華裔穆斯林忘記自己的根,同時「背叛」祖先與家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華裔穆斯林被視為無法為家族繼承香火,貼上不孝的標籤。因此,有些華裔家庭的長輩會對改信穆斯林的華裔穆斯林痛徹心扉,甚至將自己的孩子逐出家門。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