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看見林秉樞認識10年的「陌生朋友」壓新聞,我想起之前在《蘋果日報》的時光

看見林秉樞認識10年的「陌生朋友」壓新聞,我想起之前在《蘋果日報》的時光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在《蘋果》的每一天,廣告單位完全不可能透過編採主管「施壓」記者。任何人想抽掉新聞,我從來沒聽過。我相信同樣的精神,同樣的新聞工作者、同樣的故事,也會出現在過去的《壹週刊》和現在的《鏡週刊》。

台灣《蘋果》傳將消失的這一晚,我要寫下我的心情。自認有份量的政客要「接觸」媒體之前,請先惦惦自己的份量,惦惦那家媒體和那個記者的份量。

否則,你就是自以為太懂政治,而根本不懂媒體。

我在《蘋果》兩進兩出,將近10年的時間。有部長帶著隨扈衝到記者室幫我「按摩肩膀」,就因為我問了一個他覺得敏感,隔天可能修理他的新聞。

他以為我會「害怕」,或探探我想寫什麼,認為這樣子總該給他點面子吧!說真的,我很不舒服,但是對他的行為完全無感。我很快地把電腦螢幕壓下來,接受這位閣員「善意的關切」。隔天新聞照出。那個人可能有打電話給我的長官,也可能沒有。但是我沒有接到任何一通長官的電話,叫我不寫或教我該怎麼寫。

《蘋果》決定做的新聞,是記者報稿,經過編採會議決定,放在哪一個版面、幾個字,是天皇老子也動不了的。

我不只傷害我的政治關係,我也傷害同業關係。

我一人寫過半版捅了馬政府、新聞局和兩家被視為統派媒體的置入性行銷紙媒的新聞。曾經被採訪對象威脅我不要寫,不然準備要提告的,結果也沒告。有閣員當面警告我,「再寫,我會讓你踏不進新聞局」,八卦新聞還鬧上了《壹周刊》,我第一次成為同集團記者採訪的對象。結果還是活到現在。

在我擔任《蘋果》記者的每一天,如果有人膽敢因為政治或私人關係抽掉新聞,我相信,黎智英會要那位主管走路,而不是我。一個記者對外代表報社,這就是《蘋果》的文化,政治和媒體邏輯。

papz64dsvzkmawwugcr7c79aeplmsv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

有公務員私下告訴我,某部會首長為了抵制我,砍了《蘋果》50萬或100萬元的廣告預算(年代久遠、數字我真的忘了)。我一點也不覺得愧疚,對方可能希望報社究責。我反問那個好心提醒我的公務員,「這傢伙為什麼覺得,這樣子可以傷到我和換掉我?」我在《蘋果》的每一天,廣告單位完全不可能透過編採主管「施壓」記者。

任何人想抽掉新聞,我從來沒聽過。我相信同樣的精神,同樣的新聞工作者、同樣的故事,也會出現在過去的《壹週刊》和現在的《鏡週刊》。政客惦完自己、媒體和記者的份量,再聯絡、關切或「接觸」媒體都不遲啊!

我還是要幫自認有份量的政客,特別是有情有義替認識10年「陌生朋友」聯絡媒體的人說一句公道話。這真的不是施壓。因為你的這一通電話,一點壓力都沒有。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