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法蘭西特派週報》:威斯安德森的鬼才腦袋,如何打造獨樹一格的影像美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導演威斯安德森非常熱愛法國電影,他不僅大方承認自己挪用非常多經典電影的元素,也表明片中許多虛構角色背後都有真實人物參考。但面對觀眾讚賞《法蘭西特派週報》為「獻給記者的一封情書」,安德森則打趣地說道:「我可能不會確切地使用這個詞,因為它不是情書,它是一部電影。」
文:邱昶維(DCFS編輯部)
啟發自美國雜誌《紐約客》,導演威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執導新作《法蘭西特派週報》,將故事背景設定於20世紀法國虛構小鎮,透過四個篇章故事結構,講述報社員工與報導內容的趣聞軼事,可謂「獻給記者的一封情書」。
本文將介紹《法蘭西特派週報》復古柔和的影像美學、別出心裁的佈景設計,以及大膽迷人的剪輯風格,看劇組如何揮灑美感與創意,讓觀眾傾心於細膩、幽默的角色故事之中,再次展現威式美學的驚人魅力。

老派樸實的攝影技法,底片質感塑造復古美學
「每次導演在描述那個鏡頭的畫面時, 我都會想『我要怎麼做?』或是『那怎麼可能?』, 但這就是跟他合作的重要過程,而我們最後都會成功。」 ──攝影指導Robert D. Yeoman
依據導演提供的參考片單,攝影指導Robert D. Yeoman,這次決定效法大量法國新浪潮電影,並且沿用《歡迎光臨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的傳統學院比例1.37,試圖以底片質感喚醒觀眾對老電影的記憶,但在某些時刻,則刻意改用變形鏡頭比例2.39拍攝,Yeoman解釋:「這主要是為了製造一些大膽的戲劇呈現。」
「我喜歡底片的視覺美感,它的質感是這部電影的重要元素,尤其是黑白片段的部分。」Yeoman強調,由於他與導演都是底片愛好者,兩人很快就決定以35毫米底片攝影,並且主要透過黑白與彩色片段的交替使用,突顯色彩在故事裡的意義,他解釋:「這座城市有一種美麗又骯髒的感覺,所有建築物都非常陰暗,但也會有這些亮麗顏色迸發。」
- 仿效法國新浪潮電影
為了完成精密規劃的鏡頭運動,Yeoman組接不同方向的攝影軌道,讓同一個鏡頭可以連續表現前後左右的移動,而導演也堅持以相對老派的方式拍攝,所以本片除了一個片段曾使用手持穩定器之外,其他幾乎都是以腳架或高爾夫球車架設攝影機,甚至連高角度畫面,都是站在鷹架上面攝製,而非使用一般的攝影搖臂。
同時,Yeoman也參考60年代電影,如《冷血》、《賴活》、《鬼火》等之燈光美學,通常是以自然光拍攝白天室外,並且使用鎢絲燈光拍攝夜晚室外或棚內搭景,但在必要時,亦會使用LED燈SkyPanel應變,他表示:「這些輕便燈具可以讓我們快速把畫面變暗、變暖或變冷。」

風格迥異的特色場景,繽紛色彩表現和諧美感
「我認為分鏡圖就像是這一部電影的謎題, 而我們的製作過程就是在試著解開它的謎底。」 ──藝術指導Adam Stockhausen
受到1956年短片《紅氣球》啟發,藝術指導Adam Stockhausen以寶石色系與流行色調設計畫面視覺,並且參考拍攝地點昂古萊姆的現成建築特色,蒐集法國古董店或跳蚤市場的老式傢俱,於廢棄毛氈工廠搭設內景,搭配出復古、和諧的畫面。
- 結構奇妙的報社總部
報社建築外觀其實是劇組在室外停車場打造而成,同時也是致敬1958年電影《我的舅舅》,導演賈克大地(Jacques Tati)的經典創意。報社裡的各個辦公室,則是依據角色們的性格,決定裡面的道具、擺設、壁紙色調等,而其中也暗藏致敬歷史知名記者的彩蛋,例如記者James Thurber的漫畫圖畫。

- 關押藝術家的陰暗監獄
「這座監獄完全是一個虛構的監獄,它絕對不是那種制式監獄。」Stockhausen表示,汲取1962年電影《審判》的監獄風格,團隊於廢棄倉庫建造監獄內部,同時依據真實物件或空間,如電椅、法庭等,突顯片中場景的諷刺性,而他們也透過白色牆壁、灰色金屬、柔和自然光等影像元素,奠定相對淡淺的黑白色調。

- 宣揚革命的黃色咖啡館
為了奠定該片段的60年代學生運動氛圍,劇組主要參考導演楚浮(Truffaut)與高達(Godard)的電影,並且根據真實巴黎咖啡館,在毛氈工廠建造咖啡館內景與外觀,讓咖啡館牆壁可以透過軌道移動。另外,內景裡的迴旋樓梯、棋盤式油氈地板等,除了是汲取現實裝潢之外,也能豐富畫面裡的視覺元素。

- 警察局長的私人飯廳
透過研究50年代法國警局照片及廚房廣告的畫面,Stockhausen利用廢棄毛氈工廠的錯層式房屋結構,讓攝影機可以一鏡到底捕捉不同空間。此外,團隊也製作一個庭院的微縮模型,放在窗戶外面當作背景,並且以破損的菱形鑽石地板圖紋,表現廚房的特色元素。

宛若閱讀雜誌的剪輯法,簡單卻複雜的飛車動畫
「我們的目標就是: 讓整部電影持續且流暢地朝你襲來。」 ──剪接師Andrew Weisblum
本片交織在不同畫面比例的彩色、黑白影像之間,流露風格鮮明的視覺與氛圍,但剪接師Andrew Weisblum解釋:「我們沒有任何準則。我們不過是跟著感覺走。」並強調片中剪輯方式充滿實驗性與隨機性,甚至連法語翻譯字幕,其實都是一種圖像元素運用,而非真的要給觀眾閱讀。
Weisblum除了適時以附圖、文字等素材,創造類似雜誌排版的觀看體驗之外,也會隨著情緒編排影像,讓部份故事偏向非線性敘事。而Weisblum也坦言,因應演員表演或導演要求,很多片段都是耗費大量時間,透過不同鏡次的內容拼貼而成,藉此靈活調整對白節奏。
- 詼諧幽默的飛車動畫
片中一段警匪飛車追逐動畫,是由動畫師Gwenn Germain領軍製作。 借鏡比利時冒險漫畫《丁丁歷險記》及《布萊克和莫蒂默歷險記》畫風,Germain費時七個月,透過2D動畫軟體TVPaint Animation、合成軟體Fusion,以及3D建模軟體Blender,融合威式美學與比利時漫畫風格,巧妙地將真人演員繪製成漫畫人物,他強調:「我們需要以簡單的視覺表達複雜的細節。」
「導演有一個非常精密的分鏡腳本,他不但能夠繪製背景,也懂得從設計動畫角色的觀點指導演員。」Germain說明,由於導演曾經執導《超級狐狸先生》、《犬之島》兩部定格動畫,他對動畫細節的要求非常專業,令團隊幾乎不必即興發揮創意,但這也讓Germain必須扮演導演與團隊之間的溝通橋樑,設法統整所有人的想像。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