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解嚴前夕最血腥的林宅血案(四):凶手躲過當局嚴密監控入屋行兇,會不會是政治謀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林義雄及其住處長期遭受各單位監控,那麼兇手是如何避開這麼多耳目潛入林宅行兇?理論上做不到吧?除非,兇手是……但專案小組卻從一開始就確立偵查方向,鎖定犯案者為「黨外人士」。
文:唐嘉邦
- 台灣解嚴前夕最血腥的林宅血案(一):33年後,再度爆發另一起二二八事件
- 台灣解嚴前夕最血腥的林宅血案(二):蔣經國要求警方保護其他美麗島事件被告的家屬
- 台灣解嚴前夕最血腥的林宅血案(三):專案小組認定犯案者為黨外人士,導致調查四處碰壁
林宅血案發生40年後的2020年2月,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發布了一份《林宅血案調查報告》。報告中質疑當年林宅明明24小時遭到當局監控,兇手是如何躲過層層監視入屋行兇?
另外,負責偵辦血案的「撥雲專案」小組,卻從頭到尾完全未將「威權統治當局涉入本案」的可能性納入調查考量範圍,以至於案件懸宕多年。但如今事隔40年,未來想要再度重啟調查可謂困難重重。真相還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嗎?
其實從一開始,就有許多人質疑林宅血案會不會是「政治謀殺」?畢竟如同前副總統呂秀蓮曾於《重審美麗島》一書中提到:「光天化日下,尤其當高雄事件案者的家屬均受嚴密監視〔略〕如兇手是一般宵小歹徒,早被手到擒來,豈有任其如入無人之境,縱容其殘忍連殺4人的道理?」
儘管此案曾於1996年、1998年、2007年及2009年,分別由台北市刑警大隊、刑事局、監察院及高檢署等機關重新啟動調查。在過程中,曾經向各機關查證當年對林義雄及其家屬的監控紀錄,但都遭到原單位以各種理由推託。
不過,在《政治檔案條例》通過後,此次促轉會公布的調查報告,首度披露了當年林宅曾受到的監控。調查報告中揭露了當年國安局、警總、調查局、憲兵司令部、警察機關等,確實都曾經針對包括林義雄在內的美麗島事件被告及家屬,進行各式各樣的監控,如:安插線人、家中竊聽、電話監聽等。
報告中指出:
各情治機關,至少於66年開始就對甫當選省議員的林義雄實施監控,初期透過線人對林義雄及其他黨外人士進行言行動態記錄。至68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發生之後,持續使用線人外,還使用竊聽、電話監聽及派人監視等監控手段。因此顯見在大逮捕後仍然持續監控。
根據監聽資料,不僅林義雄的律師事務所及住家電話均遭監聽,其他黨外人士如田朝明、張俊宏、姚嘉文等人住宅亦有監聽紀錄留存;至於對林義雄住宅的監控,雖尚未尋獲第一手的檔案記載,卻也能透過其他檔案資料及前警總人員、林宅附近住戶之訪談間接予以證實。
我們可以從一份1979年2月間,調查局呈給國安局的情報報告來了解當時對林義雄的監控程度。
省議員林義雄與偏激份子陳菊、陳婉真等,於2月12日晚9時50分在台北市信義路3段31巷16號林之寓所聚會,並決定於2月18日在林宅集合後,共赴雲林縣北港媽祖廟賣書,屆時並邀陳鼓應等同行。
這份報告代表了調查局在林義雄身邊安插了線人,能將林義雄在自宅內與陳菊、陳婉真等人的聚會及談話內容,具體向調查局報告,顯見調查局透過線人對林義雄的監控確已深入至林義雄在自宅內的活動。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林義雄及其住處長期遭受各單位監控,那麼兇手是如何避開這麼多耳目潛入林宅行兇?理論上做不到吧?除非,兇手是……但專案小組卻從一開始就確立偵查方向,鎖定犯案者為「黨外人士」。這樣的做法顯然從未考慮林宅在嚴密監控下出現的侵入凶手,是否與當局有何關聯性?
促轉委員尤伯祥認為:「他們(專案小組)認為只有國家的敵人才會犯這種政治謀殺,國家不可能犯行,所以調查方向就把國家排除掉,只有黨外人士或『陰謀份子』,不能往國家查。」
不過,換個角度來說,既然當年林宅已遭到各單位的嚴密監控,理論上會有很多相關資料證據留下。若能妥善保管,在重啟調查時或許可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此案中最重要的線索,莫過於那通從林宅撥往金琴西餐廳的電話,撥出這通電話的男子,以閩南語口音向金琴西餐廳的櫃檯人員表示,請找一名「王春ㄈㄥ」來聽電話,但隨後在櫃台人員廣播後即掛掉電話。
這通電話當初曾經被完整錄了下來,並製作成譯文。然而握有這關鍵錄音檔的國安局,竟然在案發過後沒多久就將此錄音沖掉。這通電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可能錄下了行兇歹徒的聲音,當年就連同屬「撥雲專案」的警總、刑事局,都希望國安局能提供此段錄音,可是國安局卻以當下不知道林宅發生血案為由,早早將錄音檔沖掉。
如果這個錄音能保存到現在,以現在聲紋辨識科技有沒有機會找出關於嫌犯的蛛絲馬跡?會不會就是破案契機?只可惜已經沒人知道了。
促轉會的《林宅血案調查報告》中,即因此質疑國安局:
先以明顯不實之理由拒絕提出監聽錄音,再以保密為由封鎖監聽內容,將嚴重妨礙撥雲專案之偵查,不言可喻。國安局為何要對偵辦本案之專案人員保密?有何密須保?莫非監聽內容涉及「國家安全」,以致國安局不得不妨礙偵查?
那麼國安局為什麼要「不小心」沖掉這段錄音呢?促轉會認為有三種可能性:
- 情治機關就是案件主導者,事先知情而默許案件、煙滅證據。
- 案發後知情,但凶手與情治機關有關、對威權統治當局有負面影響。
- 可能如同國安局說法,純屬意外。
促轉會在調查報告中還指出,除了重要監聽錄音被沖掉外,當年「撥雲專案」人員在辦案過程中也被刻意屏蔽,無法獲悉包括案發當時的完整竊聽、電話監聽等監控所得資訊。
此外,實施監控的情治機關理應掌握足以排除某些嫌疑人,如家博的電話監聽資料。但卻未見其提供給「撥雲專案」小組,任由該專案小組繼續往錯誤方向進行偵辦,導致徒勞無功,離真相越來越遠。
林宅血案距今已過了41年,真相在經過多次重啟調查後仍未被充分釐清。但即使過了這麼久,還原歷史真相仍對被害者及其家屬有重要意義。此外,國家在這起案件上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謎團。
期待有一天掩蓋此案真相的迷霧完全散去,還給林家人一個真正的答案。
本文經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白色恐怖時期《新生報》女記者之死(上):國民黨情報單位內鬥引發的「匪諜案」
- 1998年台灣第一起公車挾持事件(上):受害小學生第一人稱視角
- 1990年代最駭人聽聞的劉邦友血案(一):是誰在光天化日下槍決縣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