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介草寇開歷史先河祭孔,當然是張良這一班賢臣予以獻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時張良等這班大臣不斷地鼓吹劉邦建國立國要首重教育,天下文化的潮流非得要以儒家思想為主,而孔學的教主便是孔子,因此,絕對不能輕視或不尊重孔子以下的讀書人,並且主張推廣儒學,認為這會給劉邦帶來極大的影響力量。
雖然劉邦肚子裡沒有墨水,再加上是個不折不扣的粗俗人,但有一點是別的帝王所沒有的,那便是他的豪邁氣度和容納異己的肚量。如果他發掘是個人才,那即便他有些許的缺失或舉止態度不當,他也全然不在意,一笑置之。我舉了上面這些小事,你再去了解,可以得知我國第一個提出祭拜孔子的人竟然是劉邦這位老兄,這不是很大的矛盾和諷刺嗎?
事實上,劉邦是真應該感謝天下的儒生。在他十二年當皇帝的期間,之所以可以平定諸侯各國得到統一,並且登基,之後也是張良提供他各方面的策略,無論是軍事上或政治上,還有他在未穩定前,多次的危險也都是仰賴張良這位飽讀詩書的軍師,他才有辦法安穩地取得天下,包括後來定都在長安,也都是張良的建議。
張良,春秋戰國時代人物,歷史上大家都知道他把所有的家當變賣,買了大力士當殺手。在這段時間裡,他接觸到許多的三教九流人物及異人,如黃石公便是一個例子,關於黃石公在歷史上鮮少有他的資料,因此,許多時候會被認為是虛構的名字,但是在山東卻有一座紀念他的祠,而後代也有人專門為他寫過略傳簡介,似乎這世間真的有黃石公曾經駐留過。
話說張良巧遇黃石公一事,這在中國只要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張良當初通過黃石老人對他的考驗後,接著便傳授給張良一部帝王之學,並且告訴他:「你如果好好地研讀此書,十年以內你不但可以成為帝王之師,並且可以一舉成名,天下皆知,到那個時候再經過三年,你會在穀城山下找到我。」
後來張良果然依照黃石老人所說的,真的成為劉邦的軍師,他一直記得黃石老人所講的十三年後會再相遇這件事情。結果卻是遍尋不著,只有在他所說的一座山下看到了一塊奇異的黃石,張良見到石頭便拜,並且命令部屬取出此塊黃石,無論到哪都頂禮膜拜,最後張良往生前,還命令後代一定要將此石和他合葬同穴。
先且不論黃石公是否真有此人,或是道教把他列為神仙人物描述,但張良的確是一位文韜武略、智慧過人的將相輔佐人物,劉邦若無張良的輔佐,他的江山恐怕無法安穩。許多研究漢代歷史的人都會覺得為什麼張良可以倖免於難,不受劉邦的逼害,懂得權術的人當然深諳「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更何況張良是劉邦最重要的心腹大臣,劉邦生性多疑善妒,一旦得位之後便是像過去的一些歷史君主一般,排除異己之有功臣子。
張良早就知道劉邦的個性,所以在他還未大權在握的時候,便用計謀和劉邦漸行漸遠,經常托病不赴或者裝聾作啞,讓劉邦覺得他無心於政事,終日埋首於研究儒道之學,有時還經常遷移居處,旅遊於全國勝處和景點。一代軍師最後是在旅遊的過程當中結識了道家宗師赤松子,兩人曾經長時結伴同遊,品茶論道,最後死於他處。
原本劉邦初得天下時,表面上論功行賞,劉邦也給了張良極大的好處和封地,張良原本不接受,最後和劉邦商量可否給他沛縣作為他的封地,劉邦聽了心中其實很感高興,因為沛縣是他和張良初期相逢之處,於是劉邦就封他為留侯。但事後張良看著身邊一個一個大臣都被劉邦用莫須有之理由給除去,尤其是韓信等相繼也都被迫害,這讓他更加心寒意冷,最後才會終日寄情於山水和黃老之學。
張良曾經在尋找黃石公的過程中,在張師山建立了一處隱居之所,取名為「良山道觀」,還成立了一所書院。後來當地的人為了紀念張良,便為張良整修了當時他碰到黃石公的圯橋,並且修造了一座石墓。
其實,在劉邦的心中,張良是一個例外,呂后也經常在劉邦耳邊講述張良對他們的貢獻,皇后常常會跟劉邦聊到當年在鴻門宴上如果不是有張良的暗助,劉邦早就被項羽給取了項上人頭。再說,江山初定之時,許許多多自認為對劉邦有貢獻的臣子都埋怨劉邦的分配不均,有些人甚至有謀反之心,要不是張良不斷地獻策疏通,劉邦的王位也不一定保得住。
另外,呂雉也很感恩張良幫太子解圍,使得太子之位仍舊保住,這點呂雉到晚年仍然是感恩難以忘懷。另外,除了呂后大力保全張良的性命之外,張良本身便早有做退隱保命的打算,從劉邦的軍師一路退降至毫無任何的官銜,漸漸地忘情山水之中,他的處世哲學完全是因為遵守疏不間親的原則,才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前面說過,以劉邦一介草寇而且是一個大文盲,卻能夠開歷史之先河,做為中華民族祭拜孔子的第一人,這當然是有張良等這一班賢臣予以獻策,否則,以這樣子的一位大老粗怎可能做出這麼大的舉動。祭孔為劉邦帶來的好處是一反天下子民對他流氓皇帝的觀感,普天之下只要有華人的地方沒有人不尊孔重儒的。
當時張良等這班大臣不斷地鼓吹劉邦建國立國要首重教育,天下文化的潮流非得要以儒家思想為主,而孔學的教主便是孔子,因此,絕對不能輕視或不尊重孔子以下的讀書人,並且主張推廣儒學,認為這會給劉邦帶來極大的影響力量。經過朝臣們的建議之後,劉邦便答應祭祀孔子,從此以後孔子的思想學說便開始在有華人的地方蔓延開來,這也是祭孔典禮由來的濫觴。
孔子往生後,魯哀公雖然也曾在孔子住過的地方陳設了祭堂,但祭祀的地方是孔子的故居,這和劉邦以身為國君,並且舉國上下為之舉辦盛大慶典來祭祀孔子,意義上又大不相同。所以,劉邦在歷史上如果對中國人有貢獻的話,可能祭孔會是極重要的一個項目,雖然當初的用意只是為了作為文化改革的一場秀而已,沒想到卻起了這麼大的歷史效應。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