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北京合併多家國企成立「中國稀土集團」,主導未來再生能源關鍵原料、制衡歐美

北京合併多家國企成立「中國稀土集團」,主導未來再生能源關鍵原料、制衡歐美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美、中對抗日益緊繃,中國為了不讓下一代新能源受到歐美國家宰制,將透過國內各大稀土公司,合力組建中國稀土集團(China Rare Earth Group),藉此抗衡美國在各大科技領域的封鎖。

隨著再生能源需求與日俱增,其關鍵原料——稀土(Rare Earth )儼然成為各國戰略物資,外媒透露中國為了掌握國際定價權,將合併多家中國稀土廠商成立新公司,其將被命名為中國稀土集團(China Rare Earth Group)盼成為中國稀土航母群,藉以抗衡歐美主導在各產業的影響力。

全世界的稀土產量、技術多掌握在中國

非政府組織國際能源署(IEA)今(2021)年5月公布一項報告,因為在未來對乾淨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電動汽車、電網、風力渦輪機和其他綠色的技術,促使礦物和稀土成為關鍵的原物料。

報告稱,未來潛力無窮的電動車產業,需要大量的銅(Copper)和鎳(Nickel),以及鋰(Lithium)、錳(Manganese)、鈷(Cobalt)、石墨(Graphite)等;而陸域、離岸風電,則對於銅和矽(Silicon)需求量較大,兩者均對傳統能源產業需求迥異。

如果依照目前各國近零碳排的政策來看,2040年鋰需求將會增加將近80%;鎳需求增加長率則接近40%;整體而言,為達成氣候目標到2040年,乾淨能源技術對礦物的需求量至少增長4倍。

不過目前全球礦物生產,均集中於少數國家中。報告稱,例如鋰、鈷與稀土其三分之四的礦源與產量,集中在全球3個國家境內。若以2019年而言,剛果的鈷就占全球產量的70%,中國的整體稀土(多種礦物)也占全球產量的60%。

不過由於中國境內稀土廠眾多,也造成了過度削價競爭。中國工信部長肖亞慶今年3月對此說了一句話:「惡性競爭下,中國的稀土只賣出『土』價、沒賣出『稀』價」。

消息人士告訴《彭博社》,中國官員認為,除了中國掌握眾多稀土資源外,加工技術涉及的國家利益更大,經過多年的沈潛,中國在冶煉稀土的技術上已領先於各國。

根據《BBC中文》調查,其在稀土方面的專利申請數量迅速增加、超過世界其餘國家相關專利的總合;2011至2018年間中國稀土專利申請又增加了250%,儼然成為及原料和技術於一身的國家。

巨無霸「稀土航母」即將誕生,北京打造國有稀土公司

北京當局集合國內眾家廠商之力,向國際進軍打團體戰。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新公司將被命名為中國稀土集團(China Rare Earth Group),最快將於本(12)月於中國南部資源豐富的江西省成立。

這個巨型集團將由幾家國有稀土企業成立,其包括:中國五礦集團公司(China Minmetals)、中國鋁業(Aluminum Corp. of China)和贛州稀土(Ganzhou Rare Earth)。

其實在2016年時,中國稀土公司已經進行一次整合,形成了6大國有稀土集團,分別是中國鋁業(中國稀土)、北方稀土(包鋼股份)、南方稀土(江西銅業)、五礦集團、廈門鎢業和廣東稀土(廣晟有色)。

知情人士進一步說明,說目前尚不清楚新公司是否會在中國境內展開業務範圍,也無法判斷外界關注焦點蒙古盛產的大量稀土,將如何受到處置。另一位人士則向強調《華爾街日報》,集團成功合併後目的是加強中國政府定價權,也避免國內公司發生內訌,藉此削弱歐美主導關鍵技術的力量。

中國媒體《新浪財經》報導指出,自此後稀土價格有望告別大漲大跌,擺脫中國境內企業彼此惡性競爭的問題,並能強化規模經濟,使眾廠商能夠獲得更高利潤。

報導稱,中國稀土經過多年高強度的開採,從儲量已經從2013年的5500萬噸降至目前的4400萬噸,全球佔比由48.3%降至38%。意味著,全球稀土的市場、開發格局或將面臨新的變化。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此表示,今後全球很可能出現稀土需求的暴漲,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解決稀土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問題。《新浪財經》稱,中國欲實現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構建「稀土航母」。

報導稱,實現「垂直整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組建中國稀土集團有利於更好地保護稀土資源,組織好稀土的開採、出口和使用。《華爾街日報》詢問負責監督最大國有企業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五礦、中國鋁業和贛州稀土未來是否有更進一步動向,均沒有收到進一步回應。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