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兒少保防線失守:為何多次通報也無法阻止孩子受虐致死或重傷?

兒少保防線失守:為何多次通報也無法阻止孩子受虐致死或重傷?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04到109年間,我國兒少人數驟減42.7萬人,但受虐兒少卻不減反增,通報增幅超過50%,這幾年間,台灣兒少的三級防護網出了什麼問題?

民國109年,南投縣的4歲女童彤彤(化名)遭埋屍案曝光,震驚各界。監委王美玉調查發現,彤彤受到母親男友長期殘忍的虐待,卻被政府保護系統一再漏接,最後遭到餵毒而死。此事突顯了台灣衛政、警政、社政等各單位不但沒有即早通報、介入調查,且資訊無法整合、跨網絡合作斷裂等問題。

近年來,在校園、機構、幼托場所甚至家庭中,兒虐案仍層出不窮,尤其數位網路的發展,讓兒少受到性剝削、性虐待的風險大幅增加。而適逢11/20世界兒童人權日,衛福部在11/19發布了《兒童權利公約》(CRC)第二次國家報告,立法委員王婉諭與監察院也相繼召開記者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在記者會中指出,體制上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社會與制度上普遍還存在對兒童的歧視。例如教師在教室內辱罵學生的言論,若是出現在成人之間,立即會成立公然侮辱,在教室內卻能以班級經營、輔導管教之名,正當化侮辱性的言論。


Photo Credit: 立法委員王婉諭辦公室

馮喬蘭也提到,社會對於兒童權利的想像很空泛的,常用「我們愛他」、「我們要保護他」、「我們要教育他」等理由將侵害兒少權利合理化。監察院也指出,我國防暴與承接體系的嚴重缺漏與失職,顯示台灣目前連避免兒童受傷的消極層面都還遠遠不足,遑論《兒童權利公約》中在談的積極權利。

監院報告中也強調,政府的暴力防治網絡,理論上是兒少保護的重要防線,一旦漏接將導致兒少死傷,或落入司法系統中身心受創、惡性循環,且其中無論是受虐兒少還是家庭本身,都存在著多元而複雜的需求,然而我國的三級預防與輔導機制卻遠遠不足。

不斷被漏接的悲劇,孩子在系統間流浪

監察委員王美玉指出,自民國104到109年,我國兒少人數驟減42.7萬人,但受虐兒少卻不減反增,通報增幅超過50%。(103年被通報人數4.2萬人,增加到109年6.6萬人)

監委說明台遠洋漁獲列強迫勞動貨品清單調查報告

監察委員王美玉(右一)。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在108年到109年4月間發生的43件重大兒虐案中,有一成案件的受害家庭不曾被通報過,其餘九成雖然都有進入政府的通報體系或有服務紀錄,甚至曾被多次通報,但防護網最終不但沒能安全接住這些孩子,反而發生虐待致死或重傷的悲劇。 

此外,根據衛福部截至去年底(109年)的資料,曾經因觸法而進入司法體系的兒童與青少年,在結束「司法處遇」(司法系統的輔導)後,有繼續被追蹤服務的共有1295人。其中有23.2%其實來自社政單位,屬於保護性個案;曾接受高風險/脆弱家庭服務的個案,則達到28.9%。

再從法務部矯正署的資料來看,在110年1月間仍在少年矯正學校及少年觀護所的1124位少年中,有12.5%在入校/入所前就已經出自失功能的家庭。

這突顯了兒少若早已身在脆弱的處境中,並且一再被政府的保護系統漏接,很可能接續出現行為問題或遁入幫派、違法事件中,從本該能提供輔導的社政體系落入司法體系,成為在社政及司法間反覆流轉的「跨界兒少」(Crossover Children/Youth),加重身心創傷。

初級預防漏洞百出 

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從三個層級的預防面向逐一檢視。在初級預防方面,自108年到109年11月間發生的54件重大兒虐案中,超過七成以上孩子未滿六歲,這還不算其他沒有被通報的黑數,是兒虐案中最大的受害族群。

然而,衛福部實施的「六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方案」,本應成為預警篩檢的機制,卻只涵蓋到0.1%的六歲以下兒童,相關網絡的執行也未見落實。此外,未滿20歲的施虐者(即小爸媽)占了兩成,但針對此類父母的育兒需求和篩檢預警,只有一紙家庭訪視中的意願調查表。

為什麼許多施虐者常常就是父母本身?原因脫離不了「親職教養知能不足」、「婚姻/感情關係失調」,或父母自身的「童年受虐經驗」。但社區鄰里、家庭教育、學校輔導、公衛醫療體系等沒有充分發揮初級預防的功能,也是關鍵。

王美玉還補充,衛福部保護司的「重大兒虐事件檢討機制」,有時檢討資訊也不夠完整、實際運作也有缺漏,導致撼事一再發生。

次級預防多缺失:受暴「重複率」高,社工超載

行政院從107年到109年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一期計畫。計畫中參照醫療體系的檢傷分級分類做法,輔導各地方政府成立集中篩案/派案中心,以此統一受理所有保護性與脆弱家庭案件。但因通報案件爆量,比預估高出10倍,還沒完全到位的社工人力根本無法應付。 

此外,仍然不夠清楚的分案標準、到什麼程度與狀況才能開案的爭議、處處受限的派案機制,也讓篩派案中心不斷面臨和各網絡單位間的爭執、內耗與壓力。  

另一方面,衛福部原有的「兒少高風險家庭服務」,在社安網推動後,轉型成「脆弱家庭服務」,由各地方社福中心接手。但制度轉型的過程中,孩子卻一再被漏接──108年底有6成的人(4892人)在轉型中「被結案」。這些被結案的孩子,有2成的人在結案後的1年內,再度被通報進入社政系統。

事實上,「脆弱家庭服務」包含了全齡人口的各項需求,但因人力、多元、專精的各項後端服務銜接並沒有到位,使得業務內容「包山包海」的社工也跟著自己服務的家庭,變成既辛苦又脆弱的一群。

三級預防失職,兒少返家路迢迢

因為針對兒虐家庭強制執行的親職教育與輔導計畫,執行不力、資源也不夠,難以阻止兒少一再受虐的處境,許多孩子因此必須走上「家外安置」一途(由國家強行介入將孩子帶離原生家庭,交由親屬、寄養父母或機構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