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蹭咖」難防,大家在社群世界中都容易成為「暈船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蹭咖」確實難以預防。撇開對方的技巧有多高超,或另一方有多「單純」,社群媒體上的資訊就是如此偏頗,加上判斷依據浮動,讓每個人在社交媒體的平台上,都像感情世界裡的「暈船仔」,對於每一項行為都感到困惑。
文:吳學展(網路評論⼈)
近日關於民進黨立法委員高嘉瑜遭其男友林秉樞家暴一事,輿論談論此事的範圍甚廣,從親密關係暴力、派系文化到各政黨網軍生態都有;已經被扯出的具體人名,不只有跟政治圈直接相關的前民進黨立委段宜康,PChome董事長詹宏志還因此請辭國策顧問,甚至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夫人都被波及。
按照目前各方的爆料、自清的資訊,要說林秉樞是個「蹭咖」、「人脈蟑螂」,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蹭咖」的行動策略能否成立、並且能否持續以人脈滾雪球來「以小搏大」,也牽涉到旁人如何評斷這名「蹭咖」在既有人脈上的火力展示。例如,在「循線追查」林秉樞的人脈網路時,除非當事人願意公開私訊或通話紀錄,否則旁人能夠使用的線索,最基本的便是林秉樞的臉書好友名單,以及其過往在社交媒體上留下的數位足跡。
但在這一切新聞爆發之前,假設你是「在網路上和林秉樞有過一面之緣」的人,或是撇開這個個案,對方甚至沒有表現得像個「蹭咖」,你可能也可以想像,要單以這些資訊來判斷對方的實際為人,是很困難的事情。
網路蹭咖難防的兩項環境因素
「蹭咖」確實難以預防。撇開對方的技巧有多高超,或另一方有多「單純」,還有兩個重要的環境因素。
第一,社交媒體帳號原本就是使用者用來展演自我的舞台,對大多數人而言,都只想表現出光鮮亮麗、或「此刻我想表現給其他人看」的樣子;第二,即使臉書已經進入台灣超過十年,但人們在此新興平台(情境)上的各種行為,其背後代表的實質社交意義為何,可能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亦即尚未出現類似《社交媒體行為禮儀守則》的成文共識,或其他可被視為「約定俗成」的判斷基準。
第一個原因造成的風險是,無論是作為旁觀者或當事人,如果沒有勇氣或機會主動追問、甚至積極到去多方查證,那得到的都「必然」是片面的資訊。第二個原因造成的風險則是,因為社會對這些行為的意義「尚無共識」,所以即使要找身邊的人討論,也難有明確答案。
資訊必然偏頗,加上判斷依據浮動,讓每個人在社交媒體的平台上,都像在感情世界裡的「暈船仔」,對於每一項行為都感到困惑,例如:
- 我看到他的好友名單中,有一位我很信任的朋友。那代表我也可以直接給予他比較高的信任程度嗎?
- 對方在臉書上追蹤我。是因為他很喜歡我公開的發文內容?還是在做敵營的輿情蒐集?或是單純想看笑話?
- 我看到某大咖人物在他的一篇關於心情抒發的貼文下方,留下一則表示關心、安慰的留言。這代表他們的交情很好嗎?還是禮貌性的關心?
- 我傳訊息給一位素未謀面的臉友,對方已讀了,但過了三天還沒回我。是單純他貴人多忘事?還是他覺得我很沒禮貌?還是他還在等我補充更多資訊?
有在使用社交媒體的人,一定都能舉出更多類似的情境,也都曾有這種「沒什麼把握判斷」的困惑。
在混亂的時代,也要珍惜祖克柏的禮物
話說回來,我們其實無須因為這個被大量議論的個案,就把網路上所有「來路不明」的人當作心懷不軌、其心可議的壞蛋。畢竟,比起匿名性質更強的其他交友軟體,臉書或Instagram這些「類實名制」的平台,可提供的資訊量已經更多,要「造假」的成本也就更高。(但也可能因此掉入設計更縝密的「騙局」。)
同時,比起實體的社交場合,臉書等社交媒體所設計的機制,讓使用者可以(至少在數量上)更有效率的觸及更多潛在的朋友/同好/夥伴。從一開始只是臉友,到後來因緣際會變成真實世界的好友,這類正面的經驗也不少見,這是祖克柏給我們的禮物。
要提升遇見「有緣人」這種正面經驗的機率,主動在社交媒體上揭露更多生活細節或想法觀點等資訊是必要的。當然,在其他人眼中,這一不小心也可能會像個過度積極的蹭咖。
本文沒有想特別討論最近的個案,但從這個案例衍伸出的「網路裝熟」議題,我認為前述的「資訊必然偏頗」與「判斷標準浮動」這兩項環境因素,是值得在此特別強調的。但在《社交媒體行為禮儀守則》出現之前,(可能還要等很久,畢竟北捷已經通車快30年,到現在也還在吵手扶梯要不要靠右邊站),也只能說出教條式的「實事求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種心態上的提醒了。
這個行為代表什麼意思?是有禮貌的?有好意的?或是冒犯的?他是不是喜歡我?
延伸閱讀
- 避免PUA或情感勒索,在感情上不自信的男女該如何自保?
- 貌似忠厚的男人也不能信!「老實渣男」比「情場浪子」可怕
- 你被情感操控了嗎?惡性感情與職場PUA原來到處都是
- 假設詹宏志是受害者,他是如何一步步陷入林秉樞設下的「人際詐騙」?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