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相關英文詞彙一次掌握:Metaverse、VR、AR、Catfish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臉書正式宣布改名Meta ,並公開表示其致力於運用科技將虛擬與現實世界整合,元宇宙的概念與討論又再次於主流媒體延燒。一起掌握與元宇宙相關的科技趨勢關鍵字,讓你跟上這波虛擬世界的熱潮。
究竟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又稱為後設宇宙,被用來描述一個未來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線上三維虛擬環境。此虛擬環境將能透過虛擬實境眼鏡、擴增實境眼鏡、手機、個人電腦和電子遊戲機進入人造結合現實的虛擬世界。
相關的技術已被逐漸運用在電腦遊戲、藝術、商業、教育、零售和房地產領域中,但過去礙於所需裝置技術與成本效益限制,無法更廣泛地使用。然而,隨著技術成熟與2020年疫情爆發,虛擬互動平台的需求增加,元宇宙的無限可能將成為科技業下個紀元的焦點。
元宇宙於流行文化的根源
「Metaverse」一詞最早見於尼爾・史蒂芬森在1992年的科幻小說《潰雪》,該小說中建構出一個虛擬的城市,而人則可以透過自己創造出的化身在虛擬世界中互動。許多科幻元素的電影小說與遊戲也以這樣的虛擬世界為藍圖,如《駭客任務》、《一級玩家》等。
隨著科技發展,這樣科幻的故事情節逐漸能夠實現,物質與虛擬世界在許多層面上都已經結合。而網路社群遊戲《第二人生》自2003年發展至今,居民可以在其中購買土地、發展教育、職業、家庭和自有貨幣系統等,儼然成為現實世界的平行社會。
元宇宙帶來的社會影響
元宇宙透過虛擬空間與服務,能夠跨越時空限制跟增加生活的便利,甚至可以創造全新的金融活動與工作型態等。然而,如果元宇宙的本質,是我們目前網路世界的延伸,那麼我們無疑需要思考目前網路中尚未解決的無數問題:駭客、網路釣魚、騷擾、資訊隱私、仇恨言論、使用者成癮等問題,可見元宇宙中也會危機四伏。
Simulation (n.) 模擬;類比;模仿
動詞stimulate具有「模仿;模擬;仿真;偽裝」的意涵,即是企圖去複製真品或透過電腦演算來類比真實情況。名詞stimulation在元宇宙的概念中,即指透過各種虛擬實境設備與電腦的精密演算來創造近乎真實的模擬情境,將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體驗結合為一。
然而,以目前的科技而言,電腦的演算終究有其限制。理論上嗅覺、觸覺、聽覺與視覺都能透過類比演算複製,但社會中對於虛擬體驗是否能夠取代真實經驗也有許多議論。
Even though you can simulate the experience, like smelling a flower, the simulation will not be the same.
即使您可以模擬聞到花的香氣,模擬效果也不會和原本的相同。
The computer simulates different road conditions for new drivers to practice on.
電腦模擬不同的路況供學員練習。
Virtual reality (VR) (n.) 虛擬實境
Virtual作為形容詞表示「透過電腦所構的虛擬」系統、環境與架構,reality即為「事實;現實;實際情況」。兩者結合則為透過科技運算創造出的模擬體驗,它可以與現實世界相似或完全不同。目前已經被廣泛運用在許多領域,如遊戲、教育、軍事演練、商務會議等。
Millions of people are spending hours a day in virtual social spaces like Roblox and Fortnite, and virtual reality allows the experience to be even more authentic.
數百萬人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Roblox和Fortnite等虛擬社交空間中,而虛擬實境則讓這份體驗更加真實。
Augmented reality (AR) (n.) 擴增實境
動詞augment為「增大;加強;擴張」,在此轉為形容詞修飾reality,組合為複合名詞。結合上述虛擬實境的概念,擴增實境著重於提供現實世界的虛擬延伸與互動。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精算並加上圖像分析技術,讓螢幕上的虛擬世界能夠與現實世界場景結合與互動。常見的運用如《寶可夢GO》手機遊戲結合虛擬與現實地標、GPS地圖導航與線上地標資訊的即時顯示等。
Whether in virtual reality (VR), augmented reality (AR), or simply on a screen, the metaverse allows a greater overlap of our digital and physical lives in wealth, socialization, productivity,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無論是在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或只是在電腦螢幕上,元宇宙讓我們的數位和物質生活在財富、社交、生產力、購物和娛樂方面有更多相同之處。
Generation Z / Gen Z (n.) Z 世代
Z世代為歐美用語,泛指在1990年代末葉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相較於X世代(1965-1980年出生)與 Y 世代(1981-1996年出生),他們是第一個從小就生活在電子虛擬與現實世界結合的原生世代。由科技發展形塑的社群關係與價值觀,也深深地影響了此世代的自我認同。
在進入職場後,與現有網路世界興起前的社會組織架構產生許多矛盾。在2012年後出生的世代,則有Generation Alpha的稱呼。
For Generation Z, they’re growing up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a large part of their future will exist in the metaverse.
對於 Z 世代而言,他們未來的發展被期待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元宇宙中。
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 / 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 (n.) 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
在台灣又簡稱5G網路,最主要的效能目標是高資料處理率、減少延遲、節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統容量和大規模裝置連接。5G網路的資料傳輸率約為前代4G網路的100倍,反應時間更快,並且具有更廣泛的硬體連接能力。Mobile(行動)與 wireless(無線)都是在強調該網路不受時空的延展性。
A defining capability of 5G is that it is designed for forwarding compatibility—the ability to flexibly support future services that are unknown today.
5G的一個關鍵能力是它專為潛在兼容性而設計——靈活地支援當今未知的未來服務的能力。
Cybersecurity (n.) 網路安全
Cyber-這個字首即泛指所有「與電腦計算、網路有關的」特性,如網路犯罪(cybercrime)與網路霸凌(cyberbully)等。在後面放security「安全性;保護措施」,是指從實體到數位與網路相關的安全性問題,如個資保障、資訊查證、資料竊盜等。
If the metaverse is essentially an extension of the internet we currently have, cybersecurity concerns such as the rise of AI-enabled misinformation will need to be discussed.
如果元宇宙本質上是我們目前擁有的網路世界延伸,則需要討論網絡安全問題,如人工智能散佈錯誤資訊。
Catfish (n.) 鯰魚;網路身份詐欺;假身份
名詞源自於2010年一部追蹤身份詐欺的紀錄片,現在則延伸泛指所有「網路上以假身份進行的詐騙行為」。
這個說法來自電影中的一個故事比喻:相傳過去當漁夫將鱈魚從阿拉斯加運到中國時,因為運程遙遠,鱈魚常因此失去活力和肉質鮮度。所以漁夫便在魚缸中加入其天敵-鯰魚,讓鱈魚為了自保而保持敏捷。而生活中的網路詐欺,便是讓你保持警覺、不停猜測、驚慌思考,也讓你保持新鮮活力般的存在。
Catfish也可以直接作為動詞,或使用動名詞型態catfishing。隨著社會對網路互動的依賴,這樣的假身份犯罪影響的層面也越加廣泛,但許多國家卻也缺乏相對的防範懲罰機制,導致網路詐欺氾濫。
It turned out that the perfect girl I met online was just a catfish of a fat old man.
事實證明,那位我在網上認識的完美女孩只是一個胖老頭的假身份。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