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我們的鄰居嗎?認識東南亞,你可以從這20本好書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台灣與東南亞比鄰,雖然台灣人和東南亞新住民朝夕相處,雖然在一些跨國公司的分類裡,台灣已經被劃進東南亞區,不過並不表示我們很了解東南亞。
文:張正(四方文創創辦人)
流浪之歌、四方之聲:東南亞識讀書展
策展人:張正(四方文創創辦人)
策展說明:
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詞彙去述說世界,是解放的基本條件。
──巴西解放教育學家佛雷勒(Paulo Freire)
雖然台灣與東南亞比鄰,雖然台灣人和東南亞新住民朝夕相處,雖然在一些跨國公司的分類裡,台灣已經被劃進東南亞區,不過並不表示我們很了解東南亞。相反的,我們很不認識東南亞。
該怎麼認識?一般將東南亞分成「陸地東南亞(Mainland Southeast Asia)」與「海洋東南亞(Maritime Southeast Asia)」。「陸地東南亞」因為地處中國和印度之間,也被西方殖民者稱為「印度支那(Indochina)」,而在中文的用法裡,則稱作「中南半島」,意指其位在「中國的南方」。不知道在印度人的口中,會不會將之稱為「印東半島」。2014年天下雜誌提出「北東協」與「南東協」的新分類,大致相同於陸地與海洋東南亞的分類,也不是不可以。
(相關評論:別在東南亞被邊緣化:你知道中日韓都在努力經營「東協」嗎?)
也可以從宗教來談東南亞。菲律賓和東帝汶因為殖民母國的緣故,信奉天主教。印尼、馬來西亞、汶萊是伊斯蘭教國度。緬、泰、寮、柬信仰南傳佛教。與台灣類似的是信仰北傳佛教的越南,以及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而昔日風行東南亞的印度教,仍活躍於印尼的峇里島,並在柬埔寨與越南南部留有眾多遺跡。
當然,宗教的分類與現在的東南亞各國國界並不契合。泰國和菲律賓兩國南部有想要獨立的伊斯蘭教徒,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馬來西亞裡,則有眾多不信伊斯蘭教的華人與印度人,而越南境內有大量的天主教徒,西南部還有獨樹一幟信徒百萬的高台教。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語系來分:緬甸語和華語是漢藏語系,泰語、寮語是壯侗語系,越南語和柬埔寨的高棉語屬於南亞語系,而菲律賓語、印尼語、馬來語等海洋東南亞的語言,則和台灣的原住民語同屬南島語系。
然而,語系卻又不完全等同於文字。緬語、泰語、寮語、高棉語分屬不同語系,文字系統卻都受到印度影響。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則因為殖民母國的緣故,以羅馬拼音書寫他們的語言。
上述的分類,並不成熟嚴謹。該如何呈現紛雜多元的東南亞,的確是個難題,卻是個台灣不得不挑戰的難題。而台灣各式各樣的出版品,又是如何回應這個難題?
一直到現在,台灣的東南亞出版品仍是邊緣外的邊緣。我剛開始閱讀東南亞相關書籍時,往往得在書店的角落費力尋找。不過隨著海外旅行與國際志工成為時尚,現在也漸漸多了起來。賴樹盛的《邊境漂流:我們在泰緬邊境2000天》、阿潑的《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黃婷鈺的《105號公路:泰緬邊境故事》,是其中幾本不走馬看花的深度紀錄。
我本身的東南亞入門書,是蔡百銓先生翻譯的《東南亞史》上下冊,這本書讓我考上暨大東南亞研究所,開啟視野。另外一定要推薦的,是兩本好看且重要、都曾獲得「開卷年度好書」的大作:《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與《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跨國灰姑娘》是台大教授藍佩嘉交織了學術理論與田野經驗的力作,希望讀者能透過此書理解移工與雇主各自的困境。《我們》的作者顧玉玲,長期與外籍移工作夥打拚,書中的「我們」,指的是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也是台灣人自己。顧玉玲在2014年又出版了一本厚厚的《回家》,書中的主角是曾經來台工作、現已回國的越南勞工,她親身探訪,寫下第一手的感嘆與思索。
若要了解越南這個最多婚姻移民的故鄉,可以看外交官夫人洪德青以文化藝術為主軸的典雅書寫《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而張友漁以新移民二代為主角的小說《西貢小子》,廖雲章的《流浪西貢一百天》,也能讓讀者深入淺出了解越南,並思考該如何面對迫在眉睫的多元台灣。
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說:「不管什麼族群,只要寫出台灣這塊土地上任何感情、記憶,就屬於台灣文學。」在這個理念下,2014年移民工文學獎的作品,以及我過去擔任四方報總編輯時出版的兩本移民移工作品集《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離:我們的買賣,他們的一生》,是最佳範例。這些移民移工的第一人稱書寫,一則讓台灣人看見主流媒體看不見的真實世界,一則也豐富了台灣文學。
(相關評論:籌辦了台灣史上第一個移民工文學獎,這群「愚人」又為新移民打造一間有家鄉味的書店)
當然,如果你不愛讀書,比較喜歡面對面的談話,也行。在巷口麵攤幫忙的新移民、在公園陪伴老人家的外籍移工,只要你面帶笑容上前攀談,他們的中文都很好,都有一肚子的故事願意跟你分享。最好的東南亞課本,其實就是東南亞移民移工的現身說法。
參展書目20本:
總論
- 《東南亞史》(上下冊),薩賽德著、蔡百銓譯,麥田(已絕版)
- 《東南亞的智慧》,陳怡著,小倉出版社
- 《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張正著,貓頭鷹
前進東南亞
- 《柬埔寨旅人》,劉紹華著,允晨文化
- 《邊境漂流:我們在泰緬邊境2000天》,賴樹盛著,天下雜誌
- 《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洪德青著,貓頭鷹
-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褚士瑩著,時報出版
- 《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阿潑著,八旗文化
- 《老爸的笑聲》,卜婁杉著、陳夏民譯,逗點文創結社
- 《緬甸小日子》,居‧得立勒著,李崇瑋、陳虹君譯,臉譜
- 《回家》,顧玉玲著,印刻
- 《流浪西貢一百天》,廖雲章著,二魚文化
- 《105號公路:泰緬邊境故事》,黃婷鈺著,允晨文化
東南亞在台灣
-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顧玉玲著,印刻
-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藍佩嘉著,行人
- 《騷動流移》,夏曉鵑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 《西貢小子》,張友漁著、達姆繪,天下雜誌(已絕版)
- 《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逃跑外勞著、四方報編譯,時報出版
- 《離∕我們的買賣,他們的一生》,離婚外配、四方報著,時報出版
- 《我家是聯合國》:張郅忻著,玉山社
參展書店:
小露吃双淇淋、Zeelandia Travel & Book、晴耕雨讀小書院、洪雅書房、松園小屋、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巡迴講座:
- 平鎮.晴耕雨讀小書院 5/30(六) 19:00-21:00 笑中帶淚的島國悲喜劇:談菲律賓經典文學《老爸的笑聲》 主講: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社長) 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lifestylebookstore 地址:桃園市平鎮區福龍路一段
- 嘉義.洪雅書房 6/03(三) 19:30-21:30 綿延的生命,燦爛的時光 主講:廖雲章(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研發長) 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pages/洪雅書房/195374397141551 地址:嘉義市東區長榮街116號
- 中和.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6/07(日) 14:00-16:00 從一家書店改變世界 對談:劉虹風(小小書房店主)×張正(四方文創創辦人)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outheastliberary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1段135巷1號
- 宜蘭.松園小屋 6/07(日) 14:00-16:00 我們,一起回家 主講: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yilancypress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進士路26-1號
- 台北.Zeelandia Travel & Book6/12(五) 19:00-21:00 從東南亞開始認識世界 主講:賴樹盛(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泰領隊) 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zeelandiabookshop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12巷12-2號
- 旗山.小露吃双淇淋 6/14(日) 14:00-16:00 在島嶼、唱四方 對談:蔡雅婷(唱四方主持人)×張正(四方文創創辦人) 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LucyEat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復新街60號
活動宗旨:
根據財政部資料庫發票統計,台灣書籍出版業2014年總銷售額較前年衰退了15.94%,而較2010年更是大跌了38.25%。面對如此艱難的市場崩壞,甫於去年底成立的友善書業合作社,選擇以「閱讀的島:環島書展+巡迴講座」作為創業年活動的起點,由獨立策展人領銜,從今年四月開始,每季推出三個重要議題書展,要用與主流書店不同的選書與書展模式深耕閱讀。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