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後蘇姬時代」:就算翁山蘇姬遭終身監禁,還有新生代接棒持續民主抗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緬甸當地對抗軍政府的「公民不服從運動」自2月以來仍未歇止,觀察人士說,緬甸的民主運動不再以翁山蘇姬一人為唯一的指路明燈,意味進入了所謂的「後蘇姬時代」,取而代之的是更年輕的一代,他們的思想進步,也更勇於對抗。
文:林柏宏
緬甸法院12月6日宣判,前國務資政翁山蘇姬(港譯:昂山素姬)因煽動群眾及違反新冠防疫規定遭判刑4年,隨後獲得軍方特赦減為2年刑期。對此,國際社會一片嘩然並擔心,若這位前民選領袖遭軍政府指控的其他罪名全都成立,未來恐面臨終身監禁。不過,觀察人士分析,當地的民主抗爭已經由新生代接棒,思想進步的年輕民主鬥士群起,將持續以新的型態爭取民主與自由。
在緬甸首都奈比多(Naypyidaw)的一場閉門審判中,遭軍政府軟禁近11個月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面臨兩項罪名的審判。法院裁定她煽動群眾及違反新冠防疫規定罪名成立,判刑4年。但經軍方特赦為2年。據路透社報導,她將持續在被拘留處服刑,或許不會被送進監獄。
不過,翁山蘇姬還面臨其他十項罪名,包括貪腐、洩露國家機密、以及非法持有對講機等,下周法庭將針對另一項控罪宣判。若她所面臨的多項罪名一一成立,各界擔心,已經高齡76歲的翁山蘇姬恐將遭到終身監禁。
目前美國和聯合國都已發聲譴責緬甸的這場「虛假審判」,並要求軍政府立即放人。
緬甸軍方於今年2月1日發動政變,包含翁山蘇姬、前總統溫敏(Win Myint)及他們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NDL)的多位高層均被捕入獄。
長期關注東協情勢、位於東台灣宜蘭的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陳尚懋認為,緬甸軍政府羅織罪名,監禁翁山蘇姬,儘管這次獲減刑2年,但翁山蘇姬的其他指控仍可能遭定罪,累計刑期恐超過一百年,因此,軍方減刑「讓步」的意義不大。
陳尚懋告訴美國之音:「現在看得出來,軍政府似乎跟翁山蘇姬已經沒有和解的空間,確定分道揚鑣。軍政府希望可以剷除翁山蘇姬的勢力,把全民盟給拔掉。」
公民抗爭進入「後蘇姬時代」
雖然翁山蘇姬短期內恐難以重獲自由,不過,緬甸當地對抗軍政府的「公民不服從運動」(Myanmar Civil Disobedience Movement)自2月以來仍未歇止。觀察人士說,緬甸的民主運動已經不再以翁山蘇姬一人為唯一的指路明燈,也就是,進入了所謂的「後蘇姬時代」,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年輕的一代,他們的思想進步,也更勇於對抗。
緬甸反軍政府示威人士於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Human Rights Day)再發起「無聲罷工」,以示抗議,獲得全國大部分商家的響應,包含位於曼德勒、仰光等多個大城市的多數商家在當天歇業一天,以街道冷冷清清的景象,來代表拒絕軍政府的統治。
就在緬甸的公民抗爭邁入「後蘇姬時代」之際,陳尚懋認為,當地的民主抗爭運動已顯現世代交替,反對獨裁統治的年輕世代將試圖以新的模式推翻軍政府。
陳尚懋說:「翁山蘇姬還有全民盟這些比較老派的政治人物,大概還是比較權威式的一個領導方式。其實從泰國奶茶聯盟開始的新世代抗爭運動,你就會發現,傳統的這種權威式的領導,基本上已經被年輕人所唾棄,因為他們就是想要去推翻這樣的威權的、高壓的統治,所以我覺得翁山蘇姬的退出,其實對於緬甸的反政府運動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翁山蘇姬本身有一些她的包袱在。」
A “silent strike” leaves Myanmar streets empty. To mark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ay, businesses in Yangon and other cities were closed and most citizens stayed in their homes. pic.twitter.com/a6OdpwTmCE
— Radio Free Asia (@RadioFreeAsia) December 10, 2021
民族團結政府影響力漸增
儘管翁山蘇姬所屬的全民盟多名官員遭到軍方關押,勢力看似瓦解,不過陳尚懋認為,緬甸今年4月成立的影子政府民族團結政府(NUG)推出了許多與全民盟過往不同的政策,仍可望為緬甸民主開創新頁。
陳尚懋說:「民族團結政府在羅興亞(難民)的政策、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還有對於女性參政,其實都跟翁山蘇姬有點不一樣。過去執政的期間,那(翁山蘇姬)在整個種族或者是性別的議題上,其實也引發了年輕群眾的一些反彈。我覺得以翁山蘇姬為主的這些全民盟的核心,跟現在的民族團結政府之間的關係,我相信往後應該會是愈走愈開了。」
雖然民族團結政府仍保留了翁山蘇姬的國務資政職務,然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民族團結政府已於稍早表態,不打算延續翁山蘇姬擔任政府領導人時所採取的集權模式。
位於中台灣南投的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王文岳則提醒,在反軍方抗爭勢力聯合少數民族武裝勢力來對抗軍政府的情況下,緬甸已走向全面內戰化,緬甸包含民族團結政府等反對派若加大反撲力道,恐怕會大大削弱國際對軍政府執政正當性的認可。
王文岳告訴美國之音:「目前世界各地對於緬甸(民族團結政府),無論是金錢援助、軍火,甚至是提供部分的軍事訓練的力量,可以說是源源不絕。雖然不至於說立即性地顛覆緬甸軍政府的統治,但是從上個月的東南亞高峰會,沒有直接邀請緬甸(軍方)代表出席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民族團結政府對於目前的緬甸軍政府,確實是有造成國際承認上面的一個影響。」
根據日本共同社12月8日報導,多名相關人士透露,民族團結政府曾致信日本政府,要求承認其為緬甸合法政府。不過,預計日方還不會正式承認民族團結政府或是軍政府的合法性。
目前歐洲議會及法國參議院已正式認可民族團結政府作為緬甸唯一的合法代表。民族團結政府也已在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國設立代表處。

制裁非「歐美限定」 學者:亞洲國家響應是關鍵
針對不斷惡化的緬甸局勢,包含加拿大、美國、歐盟及英國等政府已陸續對緬甸軍方祭出各項製裁措施,包含發布對緬軍之個人或實體的製裁清單,以及禁止國內的個人、企業與實體,直接或間接提供可用資金給遭制裁清單的對像或與他們進行商務往來等。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