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華燈初上》林森北路的「條通」學問,從日本到台灣日治時期的「女給仕」文化

《華燈初上》林森北路的「條通」學問,從日本到台灣日治時期的「女給仕」文化
Photo Credit: Netflix、百聿數碼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就曾寫下「珈琲店確是個好去處,只要有錢」、「在珈琲店嗅嗅女給的胭脂味,才算把空虛填平」,道出了流連忘返於條通日式酒店的客人心境,看似神秘的日式酒店其實慰藉了無數寂寞的靈魂!

文:Kayo

華燈初上,小姐賣的是曖昧,客人買的是溫暖。

現在討論度最高的台劇《華燈初上》,是以1988年林森北路「條通」為背景,描述日式酒店媽媽桑和小姐們之間的愛恨情仇。隨著戲劇的高收視率,吸引更多人想一窺神秘的條通日式酒店。

日式酒店的日文名稱是スナック(snack), 如同劇情刻畫,日式酒店裡的小姐賣笑不賣身,營造的是曖昧的感覺!小姐陪侍飲酒聊天,注重服務的眉眉角角,除了熟練日語,也要能聊的上各種時事話題。這特殊的經營型態其實是從明治時期的珈琲店女給陪侍,隨著時代演變成了現在的日式酒店スナック。

明治時期,東京開始出現「カフェ珈琲店」,咖啡在明治時期是非常昂貴的舶來飲品,開珈琲店的大多是崇尚西方文化的有錢人,珈琲店不只賣咖啡,也賣昂貴的進口啤酒、烈酒,配上洋食料理,是時髦摩登的餐廳,更是當代政商名流、文人雅士討論藝術、文學、時事的社交場所。

和西方高級餐廳酒吧都是男性服務生不同,日本當時的珈琲店流行雇用「女給仕」,女性服務生,穿著改良輕便的和服配上白色圍裙,洋溢著濃濃的和洋折衷風情。

「珈琲店」的高收入吸引了對文學藝術有涉獵的年輕女性,更有珈琲店宣傳都是美女女給仕,讓珈琲店一時蔚為風潮!明治大正時期出現許多以珈琲店女給仕為主角的小說作品,可見當時珈琲店就像西方文學沙龍的盛況。

但1923年(大正12年)東京發生死傷慘重的「關東大地震」,災後許多女性為求生存到珈琲店當女給仕,但這些女給仕是沒有薪水的,只能靠客人給的小費維生,因此開始出現濃妝豔抹,刻意貼近客人以賺取更多小費。

1930年代(昭和5年),日本政府開始取締這些有女給陪侍的珈琲店,定義其為「特殊喫茶」,以風俗營業的相關法規開始加以嚴格規範。相對於特殊喫茶的名稱,單純提供珈琲的店就稱為「純喫茶」。有女給陪侍的「特殊喫茶店」隨著時代演變,成了現在只在晚上營業的日式酒店スナック。

台灣的特殊喫茶店「維特咖啡」

1931年日治昭和時代下的台灣,洋行與領事館林立的大稻埕也出現了台灣人開的第一家咖啡店「維特咖啡」(Café Werther),老闆楊承基,畢業於明治大學,是知名畫家楊三郎的哥哥,而維特的命名源自於文學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

「維特咖啡」原是熱血文青的老闆想打造成咖啡沙龍的「純喫茶」,但生意清淡。隔年不得不改變策略,仿效東京的珈琲店改成有女給陪侍的「特殊喫茶店」反而生意興隆。維特咖啡的女給仕一口流利的中日文,穿著合身的旗袍和最流行的髮型妝感,讓當時日本人和受日本高等教育的文藝界人士流連忘返。

李李仁「華燈初上」演活流氓樣  觀眾氣得牙癢癢
Photo Credit: Netflix、百聿數碼提供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就曾寫下「珈琲店確是個好去處,只要有錢」、「在珈琲店嗅嗅女給的胭脂味,才算把空虛填平」,道出了流連忘返於條通日式酒店的客人心境,看似神秘的日式酒店其實慰藉了無數寂寞的靈魂!

但隨著二戰後結束日治,維特咖啡在國民政府制度下改成了黑美人大酒家,不再是文藝人士的風流粉味,而成了富商名流紙醉金迷的所在。但特殊喫茶的女給陪侍飲酒聊天的文化,在日本人聚集的條通日式酒店裡依舊生生不息,撫慰著寂寞過客的心。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